查看原文
其他

“好记者讲好故事”6号选手丨六安广播电视台邵乐猛 《镜头对准人民 真情记录时代》

2017-07-29 安徽记协

 个人简介 

邵乐猛 


六安市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新闻记者


2014年获六安市“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一等奖

2015年获六安市“阅读品味经典 践行核心价值”演讲比赛一等奖

2016年获六安市“红色故事大家讲”演讲比赛一等奖

2015年电视新闻作品《余家军:一诺千金 坚守孤岛》获安徽电视新闻奖三等奖

演讲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529whm3xi&width=500&height=375&auto=0
镜头对准人民 真情记录时代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为我投票,您的点赞是我的动力!

  文字演讲稿  


镜头对准人民,真情记录时代

大家都说,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见证者,是历史的记录者,见证和记录着上至国家下至百姓的大事小事。今年,是脱贫攻坚迎来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新闻媒体人,我们也都把镜头对准了这件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


2016年的4月24号,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安徽,来到了六安,走进了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考察脱贫工作。这就是习总书记来到大湾村时看望的第一户村民陈泽平的家,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的房子吧。


还记得第一次采访陈大叔的时候,他拉着我到自家的院子里说,“总书记就是在这跟大伙儿唠家常的。”他还说,“总书记惦记着我们老区群众哩,关心我们过得好不好、底下的扶贫工作做得到不到位。”陈大叔越说越激动,完全没有了刚面对镜头的拘束和紧张。他身上的乐观和坚韧深深感染着我,随着采访距离的不断拉近,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声音在问自己,这样的一个家什么时候才能脱贫?要怎样才能致富?


带着一个个疑问,我找到了村里的扶贫队长余静寻求答案。余静是一个比我年长几岁的80后,2015年,她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从金寨县中医院来到了大湾村担任扶贫队长。她在总书记的面前许下了庄严的承诺“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为了找准穷根,早出晚归的走访成为她和同事们每天的工作写照。大湾村的170 多户贫困户,分布在37 个村民组,很多村民组位于深山老林,去一趟要翻山越岭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为了让大湾村早日脱贫,余静白天跑村走户,晚上开会整理资料,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甚至周末都没时间回家看一眼还只有六个月大的女儿。


每次的采访,我们也都不敢耽搁她太久,她就像是一颗永远不知疲倦的陀螺一直在旋转。不到一年,余静瘦了15 斤,人瘦了皮肤也晒黑了。同事们都说“余书记你要照顾好自己呀!”她却说“大湾村脱贫了,我才能安心。”村民们都说“余书记人真好。”可她却说“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


如今,距离总书记来到大湾村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一年,余静和大湾村都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我们也用镜头不断地记录着大湾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阡陌的农间小道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马路,传统的茅厕提升改造为干净整洁的公共厕所,村民们用上了自来水,住上了新楼房,靠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在偏僻的山区过上了城里人也难以体验的现代化生活。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好乡村”。


再次见到陈泽平大叔,是在他家的新房里,他拿着一本红色的脱贫手册向我们说着他家过去一年的喜人变化。这是光伏发电的收入3000元,这是茶园流转的收入1500元,余书记还帮我找了一份护林员的工作,每月500,一年也有6000块的收入……村里环境好了,正在转型发展乡村旅游,没有想过自己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多亏了余书记!“


脚上不沾满泥土,心中怎么会充满感情”这是余静的扶贫工作写照,但又何尝不是我们新闻记者应该铭记的座右铭!大湾村的老百姓是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受益者,他们的脱贫路也是全国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缩影。身为记者,我们“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竭力以媒体人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助力精准扶贫,搭起政府和人民的连心桥。


走遍这片土地的山山水水,我才知道只有脚踏实地的倾听老百姓心声,才能成为人民的好记者;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才能不断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佳作。就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人民,用真情讲好故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老区的绿色振兴发展,谱写出时代的最强音!


习总书记来到了大湾村


扶贫队长的坚守


脚上沾满泥土 心中才会充满感情

大湾村的巨变

供稿/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

责编/费松青

请点击“阅读原文”为我投票,您的点赞是我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