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记者讲好故事”13号选手丨安徽经济报牛海《我们的徽商情结》

2017-07-30 安徽记协

牛海

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网记者 


牛海,35岁,媒体从业11年。自2006年8月就职安徽经济报社,至今担任过记者,编辑、新媒体中心副主任、编辑部副主任等职务。


多年来,该同志不断坚持学习,用实际行动武装自己。他采访的稿件达到百万字,先后获得安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安徽经济新闻二等奖,华东经济好新闻二等奖,本报社总编辑奖等十余个奖项。


他还积极参与省内重大宣传活动。在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安徽境内传递宣传获得“先进个人”,2009年全省节能江淮行主题宣传活动获“先进个人”等荣誉;


在新闻策划及活动上,该同志积极发力。2013年,我省电商发展初露端倪,该同志创新推出电商板块,截至目前共出版近百期,采访本土电商企业五十余家。成为我省首个专题宣传电商的版块;牛海同志自入职以来,还牵头策划组织各类主题活动20余场,如2016安徽创业论坛等,为宣传报社做出一定的贡献;


另外,他还积极开展公益活动。2014年8月,他组织联系报社、余额宝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开展“希望工程圆梦”的公益行动,最终3名学子圆梦,每人获得5000元助学金;2016年10月,他积极联系并组织报社及商协会共同关注岳西贫困山区儿童,在宣传的同时,为他们送去了必要的学习用品等,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赞扬。


演讲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30oe5yxz&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为我投票,您的点赞是我的动力!


演讲正文

我们的徽商情怀

 

今年虽然是我做记者第十一个年头了,但我时常会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记者究竟是干嘛的?难道仅仅是跑跑会,写写稿子吗?


我打开电脑,问了问“度娘”,有一个答案我很喜欢:记天下风云者方为记者,记人间冷暖者为记者,记天地浩气者、记家国情怀者为记者。


牛海用相机在纪录徽商足迹


而作为财经媒体的记者,更多是和冷冰冰的数字打交道,和各种各样的图表曲线打交道,似乎以上修饰语能用的不多。


但是,多年来我和同事一直在关注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担当,更有正能量。300多个创业故事让我们心潮澎湃,让我们与答案无限接近。


“徽商”作为我国杰出的商帮代表,不仅仅是推动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安徽经济报社35年来一直关注的焦点。 


网络配图



四年前,我专程到南昌采访一个人。一开场他就感慨“小时候一个月都吃不上肉。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今天!”


因为家境贫困,20岁那年他带着三块钱,从寿县到景德镇投奔老乡谋生。每天背200斤煤,爬五层楼高,高强度的劳动压得他肩膀鲜血淋漓。我问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说,想着干一天就能挣两块钱,比在家里强多了!


有一天,他和十几个工友在井下挖煤,突然遭遇塌方,三天三夜才被救出来。从那之后,工友纷纷选择了离开,只有他留了下来。


这一留下,他不仅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而且慢慢地从挑煤工成为了身家过亿的徽商才俊,从身无分文的打工仔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商界大鳄。


“人不可忘本”。为了让家乡的老百姓享受便捷的医疗,他投资上亿元建设了一家民营医院。他不仅要求救护车免费接送到家,而且宣布整个医院5年内不准盈利!


不善言谈的他经常说“我很满足,而且感谢这个时代”,这个人的名字叫——李井海,江西省安徽商会会长。 


记者在采访李井海(左)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三年前,我同事就采访过这么一个被“往外一丢”的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独自一人从绩溪到天津收破烂,一天他看到一位老人躺着地上将要昏迷,他想都没想,用自己的三轮车就把老人送去了医院抢救。


等老人的儿子女儿赶来时,非拉着他不让走,“把人撞了还想跑?”正在他百般解释时,后来老人醒来,才真相大白。


这时,一直在表达歉意的老人的儿子仍然拉着他不让走,后来才知道那人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当时正在进行厂房搬迁,为了感谢他,那人当即决定把工厂所有废品都较给他来处理。


这个意外的大单,他整整忙了一个月,也正是这一个月成为了他创业的新起点。


胡达金,一位掌管胡氏宴酒业、胡氏宴酒楼等七家企业的天津徽商。


图中为胡达金


“富而不忘根本、富而不忘责任”。多年来,胡达金先后捐资数千万元,在安徽无为兴建希望小学,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问题;在家乡修建敬老院,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他还先后带领600余名乡亲创业致富,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为胡达金点赞!


2015年,一位广西的徽商和我一见面就聊的很投缘。


“大家都吃过高温炸香蕉片吧,但是经过低温冻干的你尝过吗?我们的香蕉片就是经过冷冻的工艺制成的,非油炸更健康。”


经过论证和考察,他依托广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到了市场空白点,主攻冻干果蔬出口食品加工,年产值达6亿元,在国内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我问他,怎么想起来做这个的呢?他说,要想在传统的农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就要有新意,就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


刘圣本(左)在徽商大会与亳州经开区签约


去年徽商大会期间,我又见到他,他说,我们刚刚在亳州投资的一个中药材加工的项目,也算为家乡经济发展献一点绵薄之力吧。



这个人叫刘圣本,专注现代农业的新徽商。

  

徽商,不再是一群人的称谓,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热词。她是一种精神、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种智慧的商业理念。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回报乡梓的情怀,一种感恩社会的情怀!


据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公室统计,近年来,徽商“凤还巢”热情高涨。仅2016年全年徽商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全省5000万元以上在建徽商回归项目就达310个,这样算来,差不多每天都有项目新建。这一群体为安徽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网络配图


我们虽然不是徽商,但是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服务这一群体,通过与300多位大咖零距离接触,每当想起自己在宣传徽商、致力于凤还巢的过程中能发挥的一点点作用,报社同仁都感到十分的欣慰。


安徽经济报社团队(部分)


再次回到开头的问题,记者是究竟干嘛的?记天下风云、人间冷暖、天地浩气、家国情怀……


我们的答案不仅仅如此,好记者讲好故事,徽商情怀我更需要。


  供稿/安徽经济报社

  责编/李冬姐

请点击“阅读原文”为我投票,您的点赞是我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