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记者讲好故事”22号选手丨宣城日报瞿佳龙《传递薪火 感受光亮》

2017-08-01 安徽记协


第四届“好记者讲好故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93d1yq0t&width=500&height=375&auto=0
▲宣城日报社选手瞿佳龙的演讲视频。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为我投票

您的点赞是我的动力!


传递薪火、感受光亮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传递薪火、感受光亮。



接下来,我将讲述三个亲历的采访故事,每一个都是一把薪火,给我以光亮。

 

2015年7月4日,报社安排我采访城市征迁工作。当时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征迁这天下第一难事,会不会让我被征迁户赶出家门,或是摔了采访拍照用的手机?


两年的征迁采访,非但没有人赶我走、摔我的手机,我还真实记录下了许许多多关于征迁的那些人和事。其中就有曹新国的故事。


老曹,宣城市科协副主席。



15年7月,他和市区两级180多名干部走上征迁一线,他们要面对的是历时十多年的北门老棚户区改造项目和1800户征迁户。


我和老曹于是有了工作上的交集。


我看到夜里十一点他还在拆迁户家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我也看到他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赔着笑脸递上烟。


我还看到了他和队友们自掏腰包将困难户孙作坤家里的商品购买一空,严寒冰冻的早上他们自发为征迁户扫掉房顶上的积雪,征迁微信群里凌晨三四点还有人在讨论工作……


我见证了一个个征迁户在协议上签字,和征迁干部成了朋友,一面面锦旗挂在了棚改办的墙上。


我记下了这些:夏渡新城4030套保障房顺利交付;十三中的学生在5年之后终于有了新的体育场,可以痛痛快快打一场篮球;20个因为拆迁而无法开工的民生工程破土动工;北门大唐改造项目停摆三年后重新启动,3000户拆迁户、1600多户商品房购房户重新满怀对新生活的憧憬……

▲工作中的曹新国(右二,穿格子衬衣)


但老曹看不到这些了。今年5月,征迁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如果顺利,再有一个月他就能回到原单位。在5月30日这一天,他却因为长期劳累永远地离开了。


这是我最遗憾和痛心的地方,还没来得及和老曹交上掏心窝子的朋友,还没来得及在他帮征迁户搬家时搭把手……


写了两年的“征迁日记”,让我越来越明白,离生活越近,离真实就越近。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


而老曹的故事告诉我更多,新闻的核心永远是有血有肉的人。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独特的呼吸;再微渺的细节,也能折射时代的印记。其实,叫他老曹,他不过才49岁。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林水英,她是中国好人、诚信模范,也是宣州区杨柳镇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


2012年9月26日之前,她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汪兴兵勤快能干,一双儿女听话懂事。

▲林水英接受采访。


但就在这天,她46岁的丈夫被一辆货车撞倒,离开了人世。除了无尽的悲痛和想念,林水英还得面对一个个上门要钱的债主,这些债主近一半连张欠条都没有,但无论他们说多少,林水英都一一答应了下来。


有人说你个傻子,你拿什么还账。还有人说,这些人连张欠条都没有,你凭什么给人家钱。


但林水英是这样回答的,“都是庄稼人,没有谁会昧着良心来骗我。”


3年的时间里,她咬着牙,变卖了家里所有能变卖的东西,还掉了15万。没人知道身患乳腺癌、胆结石,病的连一袋十斤的米都提不动,还带着两个未成年孩子的林水英是怎么熬过来的。


2015年7月13日,那是炎热的夏日午后,我坐在汪兴兵留下的米店里,林水英平静地告诉我,只要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就是好的。店里唯一的电器,是一台花了屏的老电视机,她觉得,这些年最开心的时光,就是每天中午一家人边吃饭,边看《男生女生向前冲》,每每这时,大家都会笑得很开心。她说,生活也要向前冲。


我问她,是什么让她坚持还债、坚守诚信。


林水英拿出一张照片,像是对我说,又像是喃喃自语:“小四在世的时候,大家伙都信得过他,如今他不在了,我不能让他背债,债能躲得掉,良心过不过去啊。”我接过照片,是一张夫妻俩结婚二十年时补拍的婚纱照。照片上汪兴兵的笑容,朴实又灿烂。


在林水英身上,我看到了最朴素的人生信仰:诚实守信,对苦难人生乐观从容。这,就是我要找的光和亮。



当记者的时间不算长,但对新闻这一职业,我有了愈来愈深的理解。只有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只有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我常常被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感动。


他们的身份有些特殊,是一对环卫夫妻档。丈夫陈永仓每天在宛溪河上清理河面垃圾7个小时,妻子秦翠兰在河岸上的响山公园里不停地扫来扫去。


▲老陈夫妇的合照。


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老陈和他的爱人翠兰。对!大家没看错,是一间公厕,也是他们的家。


每天干完活,翠兰在公厕的洗手池上做饭,老陈拖地。采访时,我凑到锅前使劲嗅了嗅,但还是闻不见菜的香味。因为厕所的地可以拖干净,气味却总是抹不去,他们住在一间6平米左右的小隔间,一年四季都不敢开窗。


▲秦翠兰在做饭。


在这间屋子里,两人过了五个春节。


这是我给他俩拍的合影,拍照的时候,老陈说,太久没有照相,都不会笑了。


生活中有很多委屈,有时候正吃着饭,遇到上完厕所不冲水的,翠兰还要放下碗筷。


但翠兰觉着现在的生活蛮好,两个人加起来有两千来块钱工资,还有个落脚地。每次不开心,翠兰就看看公园的风景,站在响山大桥上,喊一声:老陈,当心点。


老陈与翠兰的故事,有些平淡,却让人觉得暖暖的,好象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每一天,人生就是充实的。

 

这就是我与大家分享的三个故事。每一把薪火,都在照耀着我;每一分光亮,都在激励着我。


作为党报记者,我们传递薪火,因为唯有薪火,才能照人前行;作为党报记者,我们感受光亮,因为唯有光亮,才能温暖人心。


这是不变的初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是永远的责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瞿佳龙


瞿佳龙,男,1988年出生。2012年,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新闻专业,先后在陕西省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陕西省阳光报、宣城日报社工作。2013年系列通讯《探寻国保文物现状》获陕西省新闻奖三等奖。刚接触新闻专业的时候总是自诩媒体人要做舵手、做瞭望者,干了五年新闻,如今只想扎根基层做个朴实的记录者,记录小人物的冷暖悲喜,大时代的潮起潮落。


供稿/宣城日报社 

责编/张蓉

点击“阅读原文”为我投票,您的点赞是我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