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百年前的一次偷窥 ——太极拳早期形成与发展

陈沟水 陈沟水 2022-09-14

陈家沟600年大事年表(1370-1935)

【视频】温县流传各式太极拳架子一览表

陈家沟英列传之《陈王廷火烧战船》

陈家沟“天王”夫人的牌坊

毛主席亲自接见的陈克忠唯一女弟子——陈竹琴

1991年温县忽雷架陈杨张三系统忽雷架原始视频

【视频】看看杨露禅家传的太极拳到底什么样?

陈季甡、陈鑫手书拳谱【附原图以及其传人视频】

【陈氏小架身法精要】陈伯先: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浅解

和乾隆共进晚餐的两位陈家沟老者 

400年传承陈家沟老字号---太和堂

起义军山寨不是养老院---蒋发生年造假

太极拳诞生在温县再合适不过了! ---陈家沟太极拳产生的文化大氛围

陈家沟“天王”家存乾隆木匾和石牌坊真容

陈沟水微信公众号致力陈家沟太极拳历史文化发觉整理研究。资料形式:视频、家谱、拳谱、地契、信函文书、碑刻、墓志铭、兵器等都是相关范围!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请公众号留言或

   微信:lezai20151818     

新浪微博:@陈家沟微博

       邮箱:923863967@qq.com

******************************************************************************




此文是2008年陈沟水整理的,历时一年,资料搜集大概用了几个月时间!
开言
太极拳历史研究由来已久,近年,随着太极拳逐步走向世界而争论越发激烈,可也没有因此形成统一结论。
现今太极拳历史研究者大多人云亦云,陈陈因循前人口传而不究合情理与否,当然,很多时候还是利益的关系。
本文无意给太极拳的初期发展史给出一个清晰结论,因为照现在已知且公开的有限资料还是不能做到的,因此本文大都只是就一些世人一般都认可的资料做一些相对理性推断,现在,也只能做到这些了。可即便如此,其中一些推论也已经是发前人所未发了。好了,太极拳历史原来真容的呈现,就期待新证据的出现吧!对了,假的就不要再献丑了,前车之鉴难道还不鲜明吗!
文中引用的部分文字资料是网络上的,因为反复地转载,很多已经不知道作者了,特别致谢这些网络资料的作者及上传者。





一、五百年前的一次偷窥
2009年8月,中国河南太极拳文化研讨会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无限向往的圣地——温县举行,在这次会上,不同流派的两位太极拳传人为不同的太极拳源流观点而在大会上做了激烈的正面争论。其实,历经一百年争论也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结果足以说明,太极拳流源问题的确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对此问题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束之高阁了,因为再过一百年也许就更不容易说清楚了。那从什么地方开始说起呢?   “几乎所有支持张三丰会武功的学者的研究,都要引用两位内家拳家:张松溪(明嘉靖年间人,1522-1566)以及王征南(明末清初,-1669)的相关证据,其中成书最早的是沈一贯的《搏者张松溪传》(《喙鸣文集》1566)”,所以,我们还是先从500年前的那次偷窥开始说起吧!


1.嘉靖末,张松溪以善搏而闻于乡里
“沈一贯《喙鸣文集》〈搏者张松溪传〉(1566年)早于〈王征南墓志铭〉(1669)与《宁波府志》(1733),是谈论内家拳最早的文献。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介绍了张松溪的许多情况,还有内家拳的许多内容,是一份武术史研究的珍贵资料。沈一贯,浙江鄞县人,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也即顾宪成革职归里的同年五月,由礼部尚书入阁。万历三十年(1602)升为内阁首辅。以其为首形成的非东林党保守派曲意逢迎神宗,对其种种倒行逆施也千方百计加以维护,反对东林党澄清吏治的主张”。
在这篇文章中,沈一贯首先说明张松溪的老师是孙十三,之后用并列对比的方式,将张松溪与另一名武师边诚做比较。照说,文中主角张松溪是绝对的正面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位武学涵养高深的高人却经不起一名好事少年怂恿,终成中华武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偷窥者"。由此来看,张松溪修为显然没有达到较为高深的武学修养层次,因为作者本意用边诚派群体的袒裼扼捥、嗔目语难的草莽粗野形象来衬托摄衣冠、不露肘的张松溪的儒雅,但“须呼里魁,合要死无所问”及“抗日英雄”求张,张匿而不见,反倒是好事少年怂涌之下,张即与少年往窥少林僧搏的情形来看,作者塑造的以衣工身份隐迹坊间的高手张松溪形象,就像《霍元甲》中李连杰扮演的霍元甲彻悟之前一般,充满了暴戾之气,是动辄即与人签生死状的鲁莽人。这些语句似乎和作者要颂扬的高手形象不符,至少文意这一点和作者要树立的英雄形象矛盾,也是这些直接导致了作者塑造他内心所期待的大侠形象的不成功。
《搏者张松溪传》中所讲张松溪的交手之法引化发倒是的确和当今之太极拳相似,可是太极拳之外的拳法难道就没有引化发了吗?很多的武术技法、理论都不是仅存在于某一个拳种流派之内,往往是几个拳种流派都在用的。我们不能否定早在太极拳产生之前我们的武林前辈就运用过太极拳的一些技法的可能,可也不能据此就说这些武林前辈就是练太极拳的。
   至于本文以及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所中列举现在持内家拳即太极拳观点者所引用的具体拳术标准,还有其所说的内家拳的一些具体内容,例如手劈大石、打穴,都明显和现在的太极拳主要训练体系有着很大区别,这些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已经有很多文章对此都有细致阐述,所以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内家拳很多文献都不约而同的存在贬低少林的情况,这些作品描述中,少林僧很不幸的都成了参照物,他们基本上都被描述成为孔武有力、高大粗壮,但却在内家拳高手面前不堪一击。这篇文章中不但多处流露出了对少林僧的不屑,而且此文很可能就是开了贬低少林、褒扬武当之先锋,后来很多文章竟然成为一种风气,只要一提武当,就拿少林来作为陪衬,衬托武当的高妙。令人心中不平的是,他们一面用少林对仗武当来提高武当,一面又无情以各种方法贬讽、打压少林。大家可以经常看到,在此类风格的作品中,少林僧几乎无一例外都成了配角,成了反衬武当功夫玄妙的角色,且遇内家拳高手时多不堪一击。一般情况下,衣着外貌、拳术风格是他们用来贬讽少林的主要两个方面。这篇文章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张松溪被塑造成了一副卒然临之而不惊、从容不迫的样子,而与倭寇血战的少林僧反倒成了奚落讽刺的对象,也不知道倭乱横行的年代,近在咫尺且身怀绝技的张松溪到底有没有上前线杀几个日本鬼子,要是没有,那实是可惜了!其实,让太极门人,引以为傲的:“后发制人”,痛击倭寇的少林僧兵首领就曾施展过:佚名《云间杂志》:“嘉靖癸丑(1553年),倭初至海上……按院蔡公可泉,召僧兵百余人,其首号月空,次号自然,傍贼结营。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还有“引进落空”,武当是否就敢说少林就没有呢?
2.附庸风雅开始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的民众思维中,武者大都是形象粗野,不为主流高层接受,武人被鄙视了再鄙视,那时候还不是现在张扬个性的时代,敢高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武者估计不多。
旧时代社会环境背景下,从事武术活动者还被归入九流,一些武者恐惧遭受社会大众歧视而主动向文人靠拢,开始附庸风雅,是可以理解的,例如:试图自身与文人走近、接触,抑或是直接敬奉一位仙人、名人作为自己所习拳术的始祖。这一点,从很多明清时期的文字资料中可以清晰地显现出来。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引入我们祖国传统文化解构、总结、提升武术的行为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应该鼓励的。
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嘴里说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际却反过来做。长久以来,在一些太极拳习练者心中,逐渐积存了这样一些观念:太极拳练习者就应该恂恂如儒者,羽扇纶巾、英姿华发,有此等模样的人方可以习练太极拳,其余歪瓜裂枣该干嘛干嘛去;练太极像打高尔夫一样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你一个乡野村夫抡锄头合情合理,如果用拿锄头的手去抡高尔夫球杆像什么样子。
太极拳难道真的是文人的专利吗?大概旧时受到作为统治阶层中的文人太多的鄙视和讥讽,以至于形成现在的这样极力让太极拳往文化人身上贴。给太极拳穿上文人衣冠,向文人身上靠拢,其实,这本没有错,错在他们对与自己服色相异者的无理鄙视、挖苦。我们现在在网络经常看到一些内家拳观念持有者用尽各种粗鄙的语句来讽刺、诋毁农民。不要再鄙视农民了,没有他们,可能你们就会饿着肚子、光着膀子修炼了。用二人转表演艺术大师赵本山先生的话说:吃穿都没有了,你还臭美啥?
3.王侯将相无种

太极拳让杨露缠带到了城市,带到了王公贵族间后,好像也沾上了上流社会的贵族气息。殊不知像皇帝这样的高贵人物也有出身赤贫的,从叫花子变成皇帝,他的血统未变,变得只是服色、身份,落魄王孙从外表来看与旧日相比改变也不过是衣冠罢了。王侯将相无种,风云变幻、朝代更替和沧海桑田一样从未停止。荒唐、滑稽、可笑的血统论还要的继续下去吗?事实上,傲视江湖靠的不是贵族基因,靠的是拳艺,品德。

4.贬鄙外家拳思想的根由 
自然界气象万千,无所不显,怪石嶙峋与珠圆玉润都自然的存在者。他们之间本没有冲突,只是有些时候因为某些人的好恶而被高下分类。


   内家拳、外家拳已经被人很多人习惯性的挂在口头,而且在一些人心中存有这样的想法,内家拳是高于外家拳的,并且外家拳习练者一般都是蓬头垢面、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专逞血气之勇者,内家拳则完全与之相反,他们一个个清雅脱俗、锦衣华服,这些人不仅外表光鲜,而且提笔就是锦绣文章,开口就是华美的章句。这两种形象代表一般人对于文人、武与之者一般印象。当这两种人动起手来却完全是另种结果,文人出乎意料地没有被貌似孔武有力的武者的打得满地找牙,反倒是貌似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却以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挥手将四肢发达者发出丈外,而且气不稍喘、面不改色,一些文学作品中,文者往往还会给武者以教诲、训诫,如武者伤,文者还会伸手于怀中取药赠之,继而飘然而去。以上情形已被无数文学作品演绎很长的时间了,大概武侠片看多的朋友都对这一情景烂熟于心。
    重文轻武是在中国近两千年封建社会具有统治地位的宗教——儒教所造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因为有这种封建传统文化糟粕影响,使得某些习武者梦寐以求的事就是摆脱人们对于一般武者的认识转而附庸风雅,他们的心态不言自明。当然,也不是说武术界中就没有文武双全的人了,我要说得是一些持血统论的习武者,不管是他口头还是心里面的。
以上就是一些人喜欢将自己所习拳种冠名内家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找祖先不是找仙祖 内家拳不是太极拳
1.找祖先不是找仙祖
不少武术流派认证创拳祖师的标准:他们不但要头顶光环,脚踏祥云,而且天上人间都地位显赫,要是再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就更靠谱了。我们中国很多的传统行业都有设立祖师爷牌位,敬拜祖师的习俗。这些祖师爷和其膜拜者的行业有些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而有些则是牵强附会,相差很远,但这并不能影响这些膜拜者的虔诚顶礼,他们的香火延续数千年不绝,有不少的优秀文化也因之而得以传承。
“生徒互相标榜,各神其说,以欺世盗名求售于世,争端突起,父子异派”,上世纪初,北京国术界大佬许禹生在其文《论各派太极拳家宜速谋统一以事竞存说》中如是说,除直接剑指标榜异授附会神奇之外,文章还提到为尚新奇以己之一知半解的科学知识对太极拳进行科学化的解释等等现象,尤其令我们吃惊的是,文章中作者还特别提名其中甚者。
太极拳历史研究不同于考古学、生物学研究,高科技方法———碳十四、DNA检测自然也就无法采用了。但是通过对太极拳各项内外特征的对比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与之同时代拳术之间的远近亲疏做出合理地推断。
在对某一事物的传承演化进行考证研究时,如我们国家传统戏剧京剧,我们很容易就将其与徽剧、昆曲等剧种取得联系,如若有人非要将之与广东粤剧等剧种拉关系很自然就太牵强了,即便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优秀传统剧种。
再比如,以人类进化为例:科学研究证实,我们人类由猿进化而来。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所有的猿并非都沿着一条路结伴而行,他们有很多分支,而进化的速度、程度还不尽相同,有些甚至还走向了灭绝。物竞天择,也许进化过程中某个小环节出现了细微变化,那就很有可能现在大猩猩在笼子外面观赏游戏着的是我们人类了,真是悬啊。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早就脱离猿的特征,可此一时期,未进化为智人的灵长类动物还有很多遍布各地,如上所言,这些未进化为智人的灵长类有些灭绝了,剩下的则进化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那么,如果让我们去找我们4-5万年前的祖先时,我们会选择与我们人类相近的智人,还是选择其它与我们人类还有较大差异尚未进化为智人的灵长类动物呢?答案早就被古生物学家找到并公布,相信大家也早已知晓。一样的道理,太极拳的原始雏形已经产生后,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在其同期去其它地方寻找和太极拳面目有很大不同的所谓的原始太极拳呢?《纪效新书》是明末扫荡倭寇、纵横东南沿海的戚继光所著,其成书时间和张松溪生活年代是如此的接近,太极拳历史研究从这里入手自然是理所当然。

1900年前后,关心太极拳流源历史的人逐渐开始多起来,对于谁是创始人,陆续产生了很多说法,时间跨度很大,大概有两千年吧!比如像老子也被列为创始人之一,要是这样给太极拳找祖先,还真不如先去联系《纪效新书》,毕竟,《纪效新书》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应该和太极拳的有难以割舍的密切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大家先来看这几段网络文字:
   几乎所有支持张三丰会武功的学者的研究,都要引用两位内家拳家:张松溪(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以及王征南(明末清初,-1669)的相关证据,其中成书最早的是沈一贯的《喙鸣文集》〈搏者张松溪传〉(-1566)。
    沈一贯首先说明张松溪的老师是孙十三,之后用并列的方式,将张松溪与另一名武者边诚做比较,说明张松溪的武学涵养比边诚要好。接着介绍了张松溪的一些事迹,并举出「勤、紧、径、敬、切」拳法的五字诀。最后透过自己的观点,将五字诀做一解释。五字诀中,「勤、紧、径」为孙十三所传授,「敬、切」则是张松溪的体会。
    沈一贯除了在年代上,几乎与张松溪同时之外,〈搏者张松溪传〉的重要性,在于提出了内家拳法的「勤、紧、径、敬、切」五字诀。依该文,「勤」者,勤劳也;「敬」者,谨慎也;「切」者,忍耐也,皆与实功无关,而「紧」指「两手常护心胸。行则左右护胁。击刺勿极其势。令可引而还。足缩缩如有循。勿举高蹈。阔丁不丁。八不八。可亟进。可速退。心常先觉。毋令智昏。立必有依。勿处其后……」;「径」则是「后如脱兔。超不及距者。无再计。无返顾。勿失事机。必中肯綮……」,而「然此二字。则击刺之术尽矣」。透过与太极拳法的比较,可知两者之间有相当差异。认为太极拳与内家拳可能有相同根源者,宜再深究之。
       亦有研究者将太极拳和内家拳放在一起讲,认为太极拳和内家拳的关系密切,甚至内家拳就是太极拳的前身,因此将内家拳的王宗、陈州同、张松溪、王征南、黄百家……等等的传承谱系,也归入太极拳名下。持这种论点的人,所引用的证据,离不开几种文献: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1669)、黄百家〈王征南先生传〉(1676)、蒲松龄《聊斋志异》〈拳勇武技〉(1679)、《宁波府志》〈张松溪传〉(1733)、《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的卷四六九〈王征南〉、《清史稿》列传〈王来咸传〉。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戚继光《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写成于明万历年间年,已经与现今的太极拳套路名目有部分相似,而黄百家的〈王征南先生传〉比〈拳经捷要篇〉晚出了将近一百年,应该要更接近今天的太极拳谱才合理,然而事实却是与今天的太极拳谱几乎没有交集。加上完成最早的新文献沈一贯《喙鸣文集》卷十九的〈搏者张松溪传〉(-1566)被发现,又澄清了一些事实。因此,要将内家拳和太极拳整合在一起,从而延伸了太极拳历史深度的尝试,是站不住脚的。
另:《清史稿》王来咸、甘凤池等人物传记中好像有这样一句话:‘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于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一网友解释这段话如下:清朝中叶,河北有太极拳流传,而且这些练习者自称其练法源自山西的王宗岳(注意,是自称),但是,这些练法和黄百家所说的“内家”练法比较,出入很大,也就是几乎完全不同。
2.太极拳雏形
《纪效新书》是武术史学家唐豪推断太极拳产生年代重要证物,是太极拳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坐标之一,而反对攻击唐豪论断的人们自然大都主动回避《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内拳势虽与太极拳名目有许多相似处,但推测戚家军所操演应该不会是如今大家所看到的太极拳。试想,校场上列出整齐方阵的军士们一个个凝神静气、神态安详地操演太极拳的画面大概只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现实中能接受、认同这一场景出现在400百多年前的军中校场上的人不会太多吧!再说用太极拳来体现军威雄壮也的确有点不靠谱,因此,尽管《《拳经捷要》中拳势名目与当今太极拳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或者说那就是太极拳的前身,但此一时期太极拳的主要风格之一——舒缓大概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舒缓大概是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才产生的。


    “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我们而今虽已无从考证,戚南唐的三十二势名目,各各具体撷取于何种拳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见多识广的戚继光眼里,没有“太极拳”名目。相反,从而今传承的陈、杨、武、吴、孙派太极拳名目而论,其中懒扎衣、单鞭、金鸡独立、探马、七星等等,二十余势,或形或气,皆能找到戚南唐的印记。     ————二水居士文字
细想想,如果戚继光写书同时既有太极拳存世,他会不会到运行缓慢的太极拳套路中挑选几个姿势来作为士兵在校场操演拳势呢?而且占了32式中的绝大多数,因为《纪效新书》书中明言择其善者、、、、又列古今拳家很多种,言皆为今之有名者,而独不言太极拳。罗列这么多拳种却只采用了两三式(除下合太极拳名目者),没有提及的太极拳反倒是从中撷取二十多招,占了整套拳的绝大多数,这似乎不合情理。如太极拳同时存在,且又采了这么多,应要提及的。所以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戚继光广采博涉,集众家之长成书。
   太极拳大量拳势及名目在此书中集中的出现,我们已经可以顺理成章的做出推理,这部公开出版散步天下的书极有可能就是太极拳早期雏形,而这早期太极拳雏形三十二势是博采诸家名拳而得的,后来发展过程中经过先贤的不断总结加工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拳。
    我们看到了,这就是太极拳的出身,它也是来自民间,来自江湖,而非王公贵族之间,公卿府邸之内。那些以为练太极拳就可以蔑视其它兄弟拳种的人士是不是有些许失落感呢?
3.太极拳的风格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太极有阴有阳、有刚有柔、无所不包、无所不纳,其风格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不然它就不配用太极二字名拳了。   但让人不懂的是一些人硬是要拿片面、局部来当做全面、全部理解、看待。为什么阳刚会被一些人无情的抛弃而只单留下阴柔,他们一味求柔如果说是个人喜好也就罢了,但可笑的是这些喜欢阴柔的朋友还不准许别人练太极有刚的一面,并一厢情愿的四处宣扬阴柔是太极拳的唯一风格特点——阴柔在他们看来太极拳倒成了认定太极拳唯一标准,如无此标准,就会被他们斥为非太极,一些太极拳文字资料中我们能看到有几位排除异于己者的太极拳大师的不少描述。也不知道他们到底依赖什么而成为太极拳权威鉴定专家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齐白石对他的弟子说道。绘画是艺术,太极拳何尝又不是一种艺术呢?个人愚见:太极拳是人体与思想深层而又密切联系一项大艺术。绘画要在画纸上呈现艺术效果,而太极拳则直接用人体在空间中更为立体地来体现这一项闪耀整个中华文明史的大艺术。
三、太极圣地——“牛角川”
1.“牛角川”
历史真相原本应只有一种,之外都是形形色色的各种猜想。
太极门有些流派自家门内对太极拳的渊源说法还算统一,而有些非但不统一,而且说法五花八门,观点很多。例如:杨澄甫与其弟子的太极拳源流论点就不尽相同。目前综合这些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唐豪说、王矫宇说、杜元化说、陈鑫说,以上就是目前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几种太极拳源流说。它们互有异同,它们的同主要是自陈长兴起往后的传承,而之前的争议太多、太大,而且争议的时间也不短了。历史的尘埃掩盖了真实,以至于后人对它产生了种种推测乃至猜测。今天,参与太极拳历史研究者有很多,不过太极拳历史真容依然尘封如昔,种种真相大白之说缠绕依附了过多的神幻演绎故事,也有些只是人云亦云,就是讲述者自己可能也未必相信。我们也不能说太极拳历史研究者很无能,事实上太极拳历史遗留信息确实是太少了,尤其是实物资料。有基于此,对于太极拳历史研究下结论也不会太过清晰具体的,我们要做的是从有限的信息当中找出一些线索,通过对这些蛛丝马迹的综合分析做出较客观合理推论。 


我们先去温县吧!当代几大流派太极拳都从那里直接或间接衍生而出,这一点争议各方还是没有太多异议的。   
温县在太行山于黄河之间的一段名为“牛角川”的狭长地带。 河洛交汇处近在咫尺,伏羲、女娲、神农的传说遍布,开蒙我们华夏文明的早期人类活动遗迹俯拾即是。                                    
陈氏大架、小架、赵堡街架三者之间的关系
王宗岳拳谱为何能与拳架传递分开,在杜元化书中说赵堡太极拳传承有序明晰,从未断代,那照一般情理来分析判断,王宗岳拳谱应在赵堡世代传承,可知道现在,赵堡依然未出示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一事实。阐释《太极拳秘术》疑点的文章颇多,在此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拿出王宗岳拳谱一部比拿出100部《太极拳秘术》要更有说服力。我还有一个推断,此一推断和杨家叶系传人二水居士不谋而合:太极拳和《太极拳谱》本不是一家,《太极拳谱》本不是太极拳的拳谱,太极拳也不是《太极拳谱》的拳,像绕口令吧!或许本来就是这样。武林中同一拳谱被不同门派奉为经典的也的确不少。
陈氏大架、小架早、中、晚三期之相互影响力变化原因,与太平军过境有很大关系(吴文翰先生有对此事件的相关的细致描述文章)。
陈沟原有的器械种类很多,而赵堡传习的却很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一些赵堡器械套路不少本地人反映很多是新近传入的,风格也不相类。而套路照理说不多也就两套,陈清平也不知到底是基于何种因素考虑只传下一套,不会是陈清平原本学得就只有这一套拳吧!这个可能估计没有,因为一些资料表明,仅随陈清平学拳月余的武禹襄带回两套拳回到了永年。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武式太极拳的二路是原来跟杨露禅学的。

小架是从天上掉下了的吗?——隐而不彰的小架
    很多人在说赵堡拳与陈沟拳时,都会说二者虽然套路名称较为像似,但行拳风格却有一定差异。事实上确实如此,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有一点让人不解的是人们好像都忽略了——陈沟陈氏族人传习的太极拳有两种————大架、小架。在这个村子里大架和小架已经共存了很多年。时光流逝并没有让共处在一个村子里,拳风有一定差异的拳架因交流而相融同化。
大架、小架虽同出一村,但命运却大不相同。大架因为有陈发科及其学生的大力推广早已经名播海内,风靡世界。而小架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只是在近些年小架传播和影响范围才有所扩大。小架与赵堡传习的太极拳相似度很高,二者相互印证下,我们约略可以看出数百年前陈沟小架的原传风貌。其实,风格相近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到底是谁学了谁?《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正宗》分别是陈沟和赵堡奉为经典的太极拳著作。《太极拳正宗》的出版时间晚于《陈氏太极拳图说》,有学者也有后者抄袭前者痕迹明显的论断。

蒋发传陈长兴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杨露禅未到陈家沟时,即见太和堂药店掌柜伙计均在操演太极拳,与此同时陈有本之小架亦在陈家沟传习,如说蒋发传陈长兴,那太和堂药店掌柜伙计及陈有本之小架又是何人所授。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知道太和堂药店掌柜伙计演戏是大架还是小架,但我们却知道陈有本所传习的拳架是风格迥异于陈长兴传习的大架。

杨澄甫先生所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说: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又说是亲耳听其祖父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说的。这本书在太极拳界传播广,影响大,可想而知这一说法会对多少人产生影响。但不幸的是,一些资料表明,杨澄甫压根就没有见过他爷爷,杨露禅(1799—1872年),杨澄甫(1883.7.11—1936.3.3 )。先不说杨澄甫受到杨露禅教诲要有一定年岁,就算杨澄甫是神童,幼年见过其祖,可杨澄甫出世时杨露禅已西游十多年了,这个问题很严重的,不知道这些记述的可信性究竟还有多少。 
此外,在李亦畬的《太极拳小序》中,李亦畬明确地说在杨露禅到陈家沟向陈长兴学拳之前,太极拳已经在陈家沟传了数代,而且每代都有数位“神而明者”之人。(李亦畬原文: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另外此时陈家沟已形成陈长兴、陈有本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拳架亦可作为有力的佐证。 李亦畬生活的时代,许多大师都还在世,因此他的话应该有些还是比较可信的。综上所述,我们推证,蒋发传陈长兴的观点是不能够成立的。 
好吧!说完了温县,我们再去传说中内家拳圣地武当山一游吧!

                              四、模糊的概念 混乱的标准(分内外家只由 解释内外家二词)
1.道家与道教
现在一说武当山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张三丰,是啊!武当山给张三丰的是修仙居所,张三丰给武当山的则是大幅度的知名度提升,而让大家熟悉张三丰的则是小说家——金庸。
把武当山和太极拳联系上武侠小说也产生很大的作用,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出现对武术文化的推广有着武术人自我推广难以比拟的功效。在这些小说当中很多拳种、流派被丰富、完善,发展、壮大起来,当然很多纯粹是杜撰的拳种流派也给小说添彩增色不少,可令小说家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创作出的一些拳法功法、武术流派及武术词汇多年后被一些人拿来在武术界真实的运用,在不断的演绎,反复的运用之后,一些人早已信以为真、真假不辨了。
                老子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其宗旨也不主张立教,因此道教的创立本身就违背他们信奉的教主的本意。老子仅是道家学说的创立者,观念而已,他到死都还不知道他是一大宗教道教的创始人,纵然知道,也是老子临终前大胆推测。
道教和道家是有些渊源,可也不能混为一谈。道家为学说、学派,而道教则纯粹是宗教了。我们可以说道教源于道家,但决不能说道教就是道家。
现在看太极拳的理论渊源,也不是太清晰,纷杂的很,所以不能绝对的说它源自某家,简单将其归类于某一门学说,因为太极本身就包孕天下,无所不含,拿儒家来说,其经典之内(如易经)并不会比其它学派蕴含的太极拳理论要少。太极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周文王根据伏羲理论再创后天八卦,取名《周易》,本就不单属于哪一个教派,它广泛地适用于大千世界中的各个层面。所以妄言太极拳理独出于道家、道教者,缪甚!
所以,太极拳的一些理论即使受到了老子《道德经》的影响,我们也不能就直言太极拳与道家有直接关系。本人是教主,还是被后人奉为教主完全是两码事。如果真要联系太极拳与道教二者,我们也只能说二者同承、或部分承理老子《道德经》。相同于或略同道教概念的拳种,武当不能再武断地拉它们到武当山上了,略显与道教思想相类的事物也不可再统归类于道教,因为,有些事物就算你再联系与道教也仅只是“师兄弟”关系而已。


6.武当的“太极拳”
虽然几百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可以很清晰在几大流派太极拳中看到他们有紧密的传承演化关系,既然武当说太极拳在武当产生,而且他们现在练得就是太极拳,那我们何不找一批武当太极视频观察他们是否真的有传承演化关系呢?   

网络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生活,太极拳爱好者也很容易从网上找到他们需要的各种资料,在观看一些标明武当的太极拳后对比发现,它们只是有一个特点与当今几大派太极拳一样,那就是都较为缓慢,除此之外,我们再也不能从中发现这些太极拳套路中的招式有什么明显与当代五大流派太极拳有联系了,而此前普遍传说与张三丰有联系的太极拳怎么看都像是杨式太极拳,在发现这一事实后,那个貌似像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就渐渐从江了湖绝迹了,但随后武当派又陆续出现了一些套路,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些套路已经能够不同从前,而且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这些太极拳套路不光与杨式太极拳无传承演化关系,而且杨式之外诸式也与之丝毫不同。吃一堑长一智吗?此举虽然避免了众人说武当太极拳不像杨式太极拳,但却生出来了另一个难题,号称太极拳之祖的武当太极拳竟与当今五大流派居然没有丝毫的传承演化关系。是始料未及,还是无奈之举?其实,不仅武当,现在很多声称秘传的几大传统太极拳流派之外的太极拳,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问题。如果有人要说太极拳由武当传出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武当之内呢?是不是各系传人所习练的太极拳招式套路编排应该有近似处,让人感觉遗憾的是,网络上流传的许多武当太极拳视频看起来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相似之处,这或许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至于什么问题先不说,我们可以看看下面一篇文章。
《又回武当——混乱彷徨》作者:2007年8月4日   张永春 
   此文杂陈武当山上的种种乱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此的痛心疾首和无可奈何。
     “今人造古拳”是武当武术目前最为突出的荒谬之举,且此风近年来愈演愈烈。其背后无非是商业利益、地方经济、个人谋私等因素作祟。当地刊物存在的学风不正、把关不严,变相的成为了制假贩假者的得力帮凶,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更有甚者,以四处拜把子来拉帮结派,每每以掌门、宗师自居。毕竟骗人先骗己,骗一时又怎可骗一世?如此这般最终只会败坏自身形象,欺骗无知世人,而最终断送了“武当”这块金字招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