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肋弓”是不传之秘 “胸锁关节”练出是武功成就关键

太极浮屠 陈沟水 2022-09-14

陈家沟600年大事年表(1370-1935)

【视频】温县流传各式太极拳架子一览表

陈家沟英列传之《陈王廷火烧战船》

陈家沟“天王”夫人的牌坊

毛主席亲自接见的陈克忠唯一女弟子——陈竹琴

1991年温县忽雷架陈杨张三系统忽雷架原始视频

【视频】看看杨露禅家传的太极拳到底什么样?

陈季甡、陈鑫手书拳谱【附原图以及其传人视频】

【陈氏小架身法精要】陈伯先: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浅解

和乾隆共进晚餐的两位陈家沟老者 

400年传承陈家沟老字号---太和堂

起义军山寨不是养老院---蒋发生年造假

太极拳诞生在温县再合适不过了! ---陈家沟太极拳产生的文化大氛围

陈家沟“天王”家存乾隆木匾和石牌坊真容

陈沟水微信公众号致力陈家沟太极拳历史文化发觉整理研究。资料形式:视频、家谱、拳谱、地契、信函文书、碑刻、墓志铭、兵器、老宅等都是相关范围!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请公众号留言或

   微信:lezai20151818    

   新浪微博:@陈家沟微博

   邮箱:923863967@qq.com

*****************************************************************





习武之人要修炼“肋弓”,它是内家拳的不传之秘

太极浮屠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天地生万物,万物皆有灵。人为尊,乃万物之灵。怎么学拳?要学师父动作,还要看他的角度。方位不能随便摆,讲究在里头,哪里使劲,怎么走对,要细心揣摩。他怎么走,你就怎么走,这相当于临帖,以后再脱贴。学拳,要学得神采奕奕。拳姿背后,藏着道理。为何是这个?要常常有此一问。拳,综合的东西。可拆,也可分,直到最后整合。一堆零件,组装不同,出来的东西不同。什么叫出师?不仅是功劲,还要拿到拳意。刹那,关照整体,深记于脑海,直到身上出现真形。此后,无论做什么,都是它。练拳,先学形,再求劲,最终取意。不单单是拳,要在生活中历练,看天学空旷,看地学浑厚。见树学挺拔,见山学高亢。遇火成火,遇水似水。飘的是云,吹的是风。你有灵性,一切则皆有灵性。直到最终,物物之间,差别消失,浑然一体,没人没我,无古不今,不来不去。练拳,只记住它怎么动,别管它是什么。凡人,眼见才知。高人,不看即知。



肋弓,人体骨骼,位于胸骨下端,檀中穴两侧,深处。此处打开,纵向支撑出现。脊柱有了中段加固。老话讲,手上不为王,大龙真天子。脊柱,本身就非常有劲,形如链条,又似鞭杆,能屈能伸。练脊柱,要加固周边,方堪大用。肋弓,内腔的纵向支撑。一般人练不到,也没有体感。肋弓,不直接与胸骨相连,前端有软骨连结,形成肋弓。肋弓好的人,肝和肾都好。收缩肋弓,肝肾俱强。打的开,缩得住,才出内劲。都说气贴背,我说缩肋弓。高手肋弓,能一直贴到胸椎上,胸前一个大洞,恐怖之极。如何出横劲,要缩肋弓。如何练肋弓,两个字,塌缩,先塌后撑。两边肋弓,似箭尖儿。缩成洞,做角形支撑,才有横劲。先出纵力,在练横劲。有竖,才有横。竖是主宰,横为宾辅。肋弓,能壮竖劲,能强脊柱。为何含胸拔背?就是练肋弓,收缩能力。含胸,不是窝胸。窝胸,躯干折了,没劲。窝胸是全退。缩肋弓,胸不动,只空一点。拔背,也不是驼背。驼背,脊柱不正。形不正,则劲不整。塌缩肋弓,做好支撑,背再打开,才出功劲。肋弓练出来,肋间隙加大,人会变得强悍。肋弓要配合丹田塌缩,一塌俱塌,一开俱开。胸如空洞,背似狂风,是肋弓高境界。



练拳,心里要稳,动态要狂。瞬间塌缩,上斫下踹。檀中穴,是死穴,攮上即毙。高手收缩肋弓,保护檀中。以为一拳打上了,陡然缩进半寸,一惊,再换,已然来不及。想当然的事儿,不存在,凡事都有后手。打的好,不如防的周到。功中有防,防即是攻。塌缩肋弓,不好练,练时慢,用时快。一塌就撑,身法迅捷。相传,杨建侯的肋弓塌缩,能吸住一个碗。拳不在架子,在里头。真传与非真传,就一层窗户纸。所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好东西,改了场合,也许什么都不是。拳,法在人先。得了法,在在都开花。不得法,处处都无果。肋弓,是塌缩劲,走内圈儿。动静不大,一点儿就够了,整个儿会翻盘。要害处,本就精微。肋弓塌缩做大了,就是驼背。做反了,就是努胸。挺胸,不是努胸。包肩,胸即挺出。努胸,不能塌缩肋弓。形式的不同,造就了意义不同。有什么动作,产生什么结构,一毫不差。比如站桩,站着不动不行,动也不行。要外静,而内动。外头一动,里头就停了。外头不动,就练里头动,内家拳是这个玩意儿。心窝不动,动肋弓。脊柱不动,动丹田。前胸不动,动后背。肘尖不动,动肩膀。一把就掤上,不走手,走胯,都是一个理儿。一捶囊进去,进去就开花儿。有短必有长,有开才有合。来了还得去,出生就赴亡。都说,荣华富贵险中求,可别忘了,酸甜苦辣在身边。不赌为赢,不战而胜。风中卷云,云里藏风。这正是,信取虚空无一物,风头紧后白云忙。



揭秘,拳家把“胸锁关节”练出来,是武功成就的关键

太极浮屠


三拳不为雄,五脚非英豪。身似游龙动,坐山观虎斗。有句话,台上讲排场,台下凭功夫。想要讲排场,就得下功夫。人前若显贵,人后比受罪。阳为彰显,阴是隐形。从前师父教徒弟,看上了你,就不撒手,直到教会了为止。为何?得个好苗子,又肯练,不容易。以前是,东西比命值钱。不为五斗米折腰。如今是,钱是钱,东西是东西。钱,一旦值了钱,什么都变得不值钱。拳只对懂了的人,有价值。看着人不对路,一个字,都拿不走。看着都对,你不想学都难。什么人,什么命。什么路子,出什么拳。人,不能决定什么,但可以改变什么。时代变了,拳也随之改变,学拳不容易,教拳更难。通情达理,是慈悲。纵横四海,是豪杰。正是,东方日头出,还待西方沉。万古是长空,一朝看风月。


胸锁关节,简称胸锁,连接上肢骨与躯干骨的关节。在天突穴两侧,有韧带加固。胸锁,形似鞍状。有关节盘,也有叫球窝的。胸锁,有三个运动轴,可做三种运动。一,上下运动。一般人,可动约10厘米。如耸肩,凡人能接近耳垂,高手接近耳尖儿。二,前后运动。如含胸扩胸,一般人,延展约12厘米,高手15厘米以上。三,回旋运动。如肩部前后绕环。一般人,一秒一个,高手可三个以上。由此看出,胸锁关节,对于发力和劲别,不容小窥。胸锁,有什么用?三个事儿。一,劲路放长。放长,是传武特色,尤其内家拳,讲究这个。能放长,才能摆短。不仅向前放长,三维瞬间皆放长,这叫炸开。这些离不开胸锁。最难放长的,是脊柱。不善利用的,是胸锁。脊柱发力,胸锁执行。你以为,放长取决于胳膊,想错了,一切放长来源于根节,这是不二法门。何为正宗武学?首先在认识上,要高人一筹。肩胛骨是后根节,胸锁是前根节。练拳为何不要死胸肌,胸肌练僵了,胸锁就困住了。胸锁要活开,不能箍住。从根节松出去的劲,有穿透力,劲还块。胸锁,发力的关键。中国古人,总结出一套独特发力法,都基于对人体结构的独特认识。




打个比方,都是腿,外国人用它来蹦,我们用它来纵。一个部位,理念不同,东西就不同。二,胸背开合。胸推背,背催胸,两膀炸开,如振翅。如此开,也如此合。胸和背,一前一后,不可分开。高手,在胸背开合上,下了大功夫。胸和背,不会动,胸锁会动。没有关节,哪来的骨力。你想练哪里,就要留意它周围的关节。只有动的,能练不动的。只有不动的,能提供支撑。结构,互为依托。什么人,干什么事儿。什么买卖,吆喝什么。拳也如是,一个部位,一个功用。不能代替,也不能错乱。三,三维回旋。肩头似滚轮,开合在胸锁。肩全方位转动,胸锁必要支撑。武术的动态,较为复杂。无有效部位支持,很难做好,既然做不到,就体会不到,又谈何功劲。劲,不是想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拳,也不是打出来的,是运出来的。肩头若是齿盘,胸锁就是曲柄。胸腰带动曲柄,曲柄带动肩头。这样的拳,即有劲,又飞快。平时多练劈劲,练挂肘劲,自上而下,轰然而下,快速下劈,这是胸锁最有效的训练。各门派都有这个劲。什么劲,练出什么结构。一个人,一个样儿。一套拳,万种变。打拳千差万别,好不好?好!万法不离其宗,对不对?对!睁开眼,才能看世界。放开心,才能悟了道。都说花开见佛,我说拨云见日。人生没有终点,武学也没有止境。只要心不死,一切就皆可活!正所谓,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清风化作雨,桃李逐花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