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老照片】陈发科先生晚年拳照
感谢网友庄耀华发来的陈发科先生晚年拳照!
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是陈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延熙.是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陈发科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他以“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受到北平武术界的叹服,从而在北平站住了脚,开始在北平传拳,改变了“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开创了“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的新时代,使得有300多年历史的只流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的陈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发科技艺高超,教学有方,从学者甚众,培养出了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李经梧、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开创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
访问陈发科先生,第一次看见陈派太极拳
作者:周继春(台湾)
周剑南先生接触过很多武术家,在武艺上没有门派之见,他除了推崇孙存周先生的武功,还推崇耿霞光、乔鉴西和陈发科等先生的功夫。周剑南先生与郑怀贤、李雅轩、朱国祯、洪懋中等结为盟兄弟,在武艺上经常相互交流。
民国三十七年的一个下午,我在上海虹口办公室接到通知,要我搭夜车往南京,次日会同一个小组搭飞机往北平公干。
当时我很兴奋,因为北平是我向往已久要去的故都。北平得名,是从明朝永乐年间,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迁都于该地建为北京后,直到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又将北京改名北平。当地名胜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等等都是我想去游历的;平剧的水平是全国最高的,我可以利用晚间去欣赏;尤其重要的,我可以利用公务余暇,去访问国术界的前辈名家,以增进我的见闻同技术。遗憾的是时间太匆促了,我没有时间函询在汉口的耿霞光老师,甚至连在上海的孙存周先生、孙剑云女士都无暇去问。他们都在北平住过多年,对当地国术界情形都很熟悉。我要是请教了他们,由他们择要介绍几位北平国术界中心人物,以后的访问就不至于那么毫无头绪了。第二天,我与小组人员就到了北平,住在励志社。次日,好像是星期天早晨,我到太庙去散步。
陈先生名发科,字福生,一作复生;生于清代,河南省怀庆府温县陈家沟。为民国前后陈派太极拳代表性人物陈延熙先生之子,陈派太极拳大家陈长兴前辈之曾孙。他早在民国十七年,即受聘往北平教陈派太极拳。他并不公开设场授徒,学生都是由人介绍而来。民国三十四年冬,我在重庆时,因章启东先生介绍,曾与洪懋中兄往访沈家桢先生。沈先生曾在北平从陈发科先生学过数年陈派太极拳。他对陈先生非常钦佩,极为称赞陈先生之功夫,并举例说:陈先生练「金刚捣碓」,一震脚,窗子都动。我们都将信将疑。当时重庆的房屋,因一再被日军轰炸焚烧,重建的都是客难式的。公家的房屋也不例外,很矮,房间又小,一盏油灯,光线不亮;所以没有请沈先生表演陈派太极拳。
该次到北平后,我即打听陈发科先生是否仍在北平。我初到河南会馆去问。里面人说:没有此人。我说:「是河南温县来的,好多年了,在北平教太极拳。」答复还是「不知道」。我很失望,往回走。有一位从后面追上来说:「北平有两处河南会馆,在骡马市大街还有一个中州会馆,你到那里去问问看。」我找到罗马市大街八十九号的中州会馆,陈先生果然住在那里。(前十余年,我在台北遇福生先生弟子王鹤林先生,据云陈先生当年住在北平覃怀会馆。不知中州会馆是否即早年之覃怀会馆?)
我到时,陈先生方同三位太太在打麻将消遣。我说明拜访之意。陈先生立刻停止打牌,来接待我。他中等身材,很壮实,年约六十余。我提起沈家桢先生,他想不起来。我请他示范陈派太极拳。他说:「我不运气了。」及练十三势(又名长拳,又名头趟拳,今称陈派太极拳)。练时,动作忽快忽慢,忽刚忽柔。发劲时,气势惊人─出拳带风,一震脚,窗子虽不动,但却有其声势。与我以前所见杨澄甫及吴鉴泉二氏所传之姿势、练法大不相同。我想普通练武的,看了他练拳的工夫,恐怕就不敢同他动手了。我这纔了解,当年杨露蝉先生何以能在名家如林的北京,创立盛名。因当时杨派太极拳,尚未创立,杨先生的太极拳,就是陈派太极拳。当年没有可以花钱买的宣传工具,要创名,必须靠真本事,经过无数次名手挑战考验而得到的。
陈先生讲解陈派太极拳要领时,再三强调缠丝劲的重要,并反复示范缠丝劲之运用。最后,他问我可知道北平的王某。我说久已闻名,但未见过面。他说:「有天有人来找我谈拳,随后又要同我推手,结果他输了。过了几天,王某写信来,约我比武,并指定时间地点。我按时前往,结果等了很久,也不见人。回来后几天,又接王某的信,说是那天因临时有重要的事,未能赴约。比武的事,另约时间地点。又过了几天,有人请吃酒,为我同王某调解。我辞谢说:『我同王某并不认识,不愿同他在一处喝酒。但王某要想同我比武,我随时奉陪。』以后就没有消息了。」我为免他们停止打牌太久,就告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