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风】司马懿转兵洞之谜
上图为司马懿转兵洞
温县是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司马懿的故乡,有关司马懿转兵洞的传说由来已久。
据民间传说,司马懿在其故乡温县的转兵洞长约40里,号称一夜能转10万大军,从其家乡招贤镇往东,沿途有众多出口,一直通到温县、武陟县交界处的北平皋村,而北平皋村的黄河对岸,就是军事要地虎牢关。司马懿在故乡秘密训练士兵,紧抓私人武装,士兵的运转和训练都在地下转兵洞里,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调兵作战,极为机密神速。魏少帝曹芳即位后,曹爽排挤司马懿,剥夺了司马懿兵权,司马懿装病不出,暗待时机。公元249年新年,曹芳带领群臣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司马懿乘机率军发动政变,诛杀曹爽,把持了魏国的政权。据说,这次政变,就是由司马懿在故乡转兵洞训练的私人武装完成的。据温县民间传说和有关地方志记载,温县境内转兵洞之类的地下洞室隧道颇多,除了司马故里招贤,祥云镇大玉兰村、赵堡镇北平皋村据说也有发现。而最著名的还得说是西招贤村的牛华冢下转兵洞。
在温县招贤乡西招贤村北的田地里,有个高大的土台,据温县志记载是处汉墓,名叫牛华冢,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土冢巨大,后逐渐缩小,土冢逐渐偏离了地下墓室的位置。1957年,牛华冢一侧忽塌陷一洞,司马懿转兵洞之名遂广为人知,闻名华夏。1969年在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招贤公社曾组织人将转兵洞挖开,使人大开了眼界,但当时怕出危险并未挖到底。到了21世纪初,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招贤乡政府和西招贤村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又组织人手发掘转兵洞,这次发掘比较彻底,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陶制文物,笔者也曾亲到转兵洞查看。
司马懿转兵洞是一组砖券的地下洞穴群,在地下约3米深处,8个类似土砖窑的大地坑,分南北两排一字排开,每排4个,底铺青石板,坑底部四面各有高1米的拱门,相互连通,石门磨制光滑,厚约半尺。除此八个洞室之外,未发现有隧道通向远方,基本可以排除是转兵洞的可能。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陶鸡、狗、俑、壶、猪圈、扁口壶等20余件陶器,还有一件六边形的上细下粗的柱状陶管道,收藏在温县博物馆。根据这些陶制文物,可以推断出所谓司马懿转兵洞,实为魏晋之际的古墓葬,形制为八洞相连的穹窿顶砖券洞室墓,规模宏大,构造奇特,即使不是闻名遐迩的司马懿转兵洞,也是极为罕见的地下建筑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此墓位于司马故里,墓主名讳难以考证,能修建这么宏大豪华的墓葬,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笔者推测应该是西晋某位司马氏的王爷之墓。
这座庞大的古墓,形似八卦,洞洞相连,奇特的建构和丰富的出土文物,决定了它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随着大腕导演吴宇森的《赤壁》和高希希《三国》上演以及安阳曹操墓的发掘,“三国热”高潮迭起。现今,各地都在争名人,打文化品牌,以期借名人效应来带动当地经济、旅游的发展。牛华冢洞室墓是可以好好开发利用的,如果不加以保护,任凭其暴露风雨下,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和亵渎。温县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历年来都提出了保护开发古墓群的议案。牛华冢所在地的西招贤村和招贤乡,制定了开发利用“司马懿转兵洞”的规划,依托牛华冢洞室墓,开发建设司马文化园区,这对于保护司马文物,研究司马文化,是一个利好的举措。
延伸阅读: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推行军屯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司马懿的、司马炎的手迹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年)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
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进攻天水。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年),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进行屯垦,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
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年),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
兴修水利
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收到了“国以充实”的效果。青龙三年(236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平定孟达
司马懿击吴获胜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受命屯于宛,负责荆州和豫州地区的军政大事。公元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诸葛亮讨厌此人反复无常,有犹豫之意,在此期间消息被透露出去,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争孟达之战。但反应最快的却是司马懿。从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当时出兵需有朝廷诏书。可是,待朝廷诏书下达后再出兵,孟达及新城必将成为吴或蜀国的猎物。司马懿当机立断,同时采取三个行动,一足立即致书孟达,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二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马懿亲率大军,火速登程。此时蜀吴军队尚未反应,孟达只得守城待援。魏军攻城十三日,孟达部将开城投降,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待蜀吴两军赶到之时,孟达早已成为司马懿的刀下之鬼,新城局势已被魏国牢牢控制。蜀吴两国军队,劳而无功,不战而还。
智抵西蜀
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此时,在西线驻守的重将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较再三,认为非司马懿不可收拾。司马懿受命主持西线军政大事,进驻汉阳与诸葛亮对峙。两军偶有交战,魏军得胜,但司马懿制止魏军进攻,力主坚守不战。他认为,蜀军远道面来,带粮草必定有限,因而,急于设计决战。据此,他采取了避其锋芒,凭险据守,拒绝出战的策略。两军对峙日久,蜀军粮秣告急,只得罢兵而去。在撤军中,诸葛亮采用诱敌深入之策,意在歼灭魏军有生力量,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思虑深沉,动必有计,因此,主张不去追击。魏将大多对长期的防守战略不满,讥笑他畏蜀军如虎。司马懿在劝阻不成的情况下只好任其自便。结果,追击蜀军的魏军中敌埋伏,被敌大败,大将张郃被乱箭射死。(亦有记载张郃本不愿前往,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导致郃战死)魏军的失利恰恰证明了司马懿的料敌准确。蜀军撤退之后,魏将认为蜀军不久即可卷土重来,因此,应立即调运粮草,抓紧备战。但司马懿认为,蜀国兵弱力薄,非三年的积蓄不足以发起大的进攻。所以,他部署驻军,不必紧张,应继续实行屯田备边之策,准备应付三年之后蜀军的重大进攻。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直到青龙二年(234年),话葛亮才发起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为了不使当地入遭受更大损失,司马懿大胆地渡过渭河,背水结阵与蜀军对峙。针对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的弱点,他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想通过时间的延续把蜀军消耗贻尽。两军长期相持,蜀军力量渐渐不支。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军中。蜀将只好按照诸葛亮死前的部署,缓缓撤军退回蜀中。声势浩大的第五次北伐,就这样被司马懿拖垮了。
远征辽东
青龙五年(237年),魏国范围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魏朝廷,自立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司马懿,令他率兵远征辽东铲灭公孙渊。司马懿领命点兵四万即刻出发,明帝亲自送出西明门,又命郡守、典农等地方官吏前往拜见。司马懿发兵北进,经孤竹(今河北卢龙南)、越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直指辽水。
司马懿到达辽东之后,命多树旗帜于辽河南岸,虚张声势,造成准备渡河的假象,把敌人的主力吸引过来。而在暗中却将主力泛舟潜渡,逼近敌营,对敌形成包围之势。将士不解司马懿之用意,他解释说:“贼坚营高垒,不与我战,欲老我师,今若攻之,正中其计。古人云,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必救也。贼大部集结在此,则剿穴必虚。我如潜攻襄平,敌人必怀内惧,惧而求战,战则必破”。众将理解了元帅的意图,隧穿行而过,直逼襄平。敌将卑衍见魏军突然出现在其后方,果然沉不住气了,主动向魏军进攻。司马懿抓住战机,纵兵激战,三战三捷,大破辽军。辽军退守襄平,魏军乘势进逼,包围了敌之巢穴襄平。魏军攻入襄平,屠灭当地十五岁以上男丁,随后乘胜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是年底,辽东平定,司马懿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