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风】周天子与十国诸侯温县会盟、断案
晋文公称霸与温邑之盟
张保民 郑振东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军勤王,平定了叔带之乱,周襄王赐晋阳樊、温、原、攒茅四城(今济源、温县、武陟县一带),晋文公命赵衰为原大夫,兼领阳樊,命狐溱为温大夫,兼守攒茅。晋国遂始启南阳,国土和势力从山西扩大到河南地区,为晋文公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晋文公占据河内富庶之地后国势大增,经过几年休养生息,更是兵强马壮。此时齐桓公早已去世,齐孝公在位,国内纷乱,势力大衰,早已失去霸主地位,唯一可以和晋国争锋的是南方的楚国。晋文公欲图霸业,逐鹿中原,一直有击败楚国的念头。适逢楚国兴兵北进,打败齐国,进攻宋国,宋国向晋求救,晋文公君臣商议对策,决定来个围魏救赵,先出兵攻打楚国的附庸国卫国和曹国,一可以报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在卫遭遇到的羞辱,二可以解宋国之围。
周襄王二十年春(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与齐国结盟通好,然后发兵伐卫,卫成公逃出都城,避居他处,由其弟叔武和大臣元晅摄理国事,向晋请降。晋文公灭了曹国,活捉曹共公。晋文公与楚军决战于城濮(今河南范县南),晋文公“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晋文公大败楚军班师回国的途中,得知周襄王亲来劳师慰问,遂在践土赶建宫室迎候周王。五月,周襄王驾临践土,晋文公率宋、齐、郑、鲁、陈、蔡、邾、莒等国的国君迎拜周王,向周王献上所获楚国俘虏兵器,周王赏赐晋文公礼服、弓箭、士兵等,册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长)。然后,晋文公与诸侯会盟,成为盟主,初步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但是,践土之盟并未真正树立晋文公的权威,晋文公的霸业并未真正确立和巩固。晋文公的霸业和权威,是在这年冬十月,在温县的再次会盟上得到确立和巩固的。
践土之盟上,秦人不赴约,许人不会朝。郑国虽被迫参盟,也是离心离德。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晋文公十分担心。当初卫成公逃往他处,让弟弟叔武和大臣元晅摄理,叔武以代理卫公的身份参加了践土之盟,晋文公欲立叔武为正式卫公,叔武坚辞不做,一味替哥哥卫成公求情,晋文公感于叔武的手足之情,答应让卫成公复位。不料卫成公猜忌叔武,将叔武和元晅的儿子杀掉,元晅到晋文公跟前哭诉。晋文公感到,如果再不重申誓约,他的霸主就名存实亡了,于是打算征讨卫国。大臣狐偃认为,践土之盟是周王主动劳师,晋文公还没回拜周王,礼数欠缺,如果晋文公率领诸侯朝拜周王,就可挟天子之威来号令诸侯。他建议以朝拜周天子之名召集诸侯,看谁不来,就借王命征讨,以固霸业。赵衰认为晋文公率领诸侯到洛阳朝拜天子,这么多人浩浩荡荡,周天子会恐惧不安,如果天子拒绝会见,晋文公的威信就会降低。他建议不如把周王召到温县,然后率领诸侯去朝拜。选择温县的理由有三:一是君臣无猜,天子不恐惧;二是诸侯不用辛苦奔波;三是温县有叔带与隗后叛乱时建设的宫殿,不用重新大兴土木。晋文公采纳赵衰的建议,派赵衰去东周洛阳见周襄王。周襄王果然害怕,只得同意以狩猎为名,驾临河阳。
公元前632年农历十月,周襄王驾临河阳,晋文公率秦、齐、鲁、郑、宋、蔡、陈、邾、莒共十国诸侯迎接周襄王到温县,只见各诸侯冠冕佩玉,各自献上当地贡品,比践土之盟要更加严肃气派。诸侯向天子控诉卫成公罪行,天子命晋文公审理此案。晋文公当众判决将卫国大臣一斩首一剁脚,将卫成公囚禁押送京师洛阳由周襄王处置。随后,晋文公因为许国死心依靠楚国,践土之盟和温县之盟都始终未至,决意兴兵讨伐,诸侯皆曰:“敬从君命!”各率本国人马,跟随晋文公去讨伐许国。
温县会盟与践土之盟是不同的,践土之盟是周王主动劳师,初步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温县会盟是晋文公召周襄王来的,以周天子之名与诸侯会盟,并当众审理处置了卫成公及其大臣,囚禁了卫成公,将卫国大臣一杀头一砍足,树立了绝对威信,从而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孔子对周襄王被召赴会一事耿耿于怀,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为周襄王隐讳,因此在《春秋》里写成“周王狩于河阳”。但是,历史真相是掩盖不了的,这件事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载得很明确,的确是晋文公召周襄王到温县参加诸侯会盟,树立权威的。温县会盟,标志着晋文公霸主地位的确立,也标志着周天子已沦为大诸侯国的附庸,周王室失去了往昔的尊严。
(文史编号:20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