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风】“温国公”——司马光与温县
司马光与温县
张保民 张 敏
司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品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和温县有特别深厚的渊源关系,是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这种深厚渊源,主要有三点:司马光原籍温县;多次到温县访祖问古,对温县的人文历史有深入研究;去世封赠温国公,在温县建祠祭祀。
司马光原籍温县。他的远祖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弟兄8个,当时都很有名气,因为他们字里都有个“达”字,时人号称“八达”。司马孚温厚谦让,博涉经史,学问不错,以操守和清白立身,一生都忠于曹魏。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的时候,唯有司马孚敢手握废帝之手,泪流满面,表达忠诚。司马光的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就是秉承了司马孚的优良秉性。
南北朝时期,司马孚的裔孙司马阳,曾经做过北魏的征东大将军,死后葬在夏县,子孙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夏县遂成为司马氏籍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从小就听父亲和他讲,司马家族原籍河内温县孝敬里,是西晋皇族的后裔。
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立志编撰《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费用,增补人员。宋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神宗命他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自此闲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全力编撰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闲居洛阳期间,司马光多次到洛阳北岸的故乡温县采风考察,品尝故乡温县的特产怀山药(当时叫薯蓣),足迹踏遍了祖先们所居古城的角角落落。司马光对温县有深入的研究,对苏姓、温姓和司马氏发源于温县了然于胸。焦作市马村区九里山乡位村有个北宋时期的苏立墓,其墓志就是司马光撰写的。《苏立墓志》开篇就说:“苏氏之先出自重黎,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封於温邑,为卿士,或谓之温子,春秋时为狄所灭,子孙以邑为氏,历世久远,散之四方……”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召司马光为宰相主持国政,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罢黜新党,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元丰九年,即与世长辞,享寿68岁,皇帝和太后十分哀伤,令群臣商议加封称号。因为司马光的远祖是司马孚,而司马孚是温县人,所以就用他的祖地温县为封号,封赠为“温国公”,谥号“文正”。皇帝命在司马光的故乡温县建祠祭祀,苏轼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撰《司马温公祠碑记》详记此事,收录在清代《温县志》里。司马光祠庙今已荡然无存,遗址在今温县老城关,现为居民区。
(文史编号: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