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太极之腰:真腰渐长

网络 陈沟水 2022-09-14

太极之腰


    古人云:“学有始终,事有本末”。学太极拳,一大事也。岂能无其始终本末乎。 

    练太极拳,始于强身,继于懂劲,终于明心,前已译论之矣。至其本末,则论而未详,今且试为道之。 

    前辈曰:“时刻留心在腰际”,又云:“主宰于腰”又云:“腰如”又云:“功夫皆在于腰”,腰也者,其为拳之本欲。 


郝为真

    所谓腰非即腰脊之腰,人皆有腰脊,何以皆无腰,然亦不离松腰脊之腰,人若无腰脊,则何以能有腰。故谓练得其腰,乃若淘沙而取金,沙中本有金,然不淘谓不练,终不得之也。初练太极拳只是学规矩,久久而练之,一旦即能有其腰。古人云:“是集义所生者”岂不然乎。 

    腰初生时,只如三寸嫩芽,夫惟有此一点灵苗,则他日之顶天立地,决可与期,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已立,其道一日千里焉。前之规矩,只是务末,而其务末,即为务本,本者立而不变,末时随时而移,本既已立此理犹然。太极拳之十六关要,即此时之末也。 

    郝为真云:“初练如人在水底,再练如人在水中,最后如足踏水面”,此其“入门后三易其境界也。” 

    十六关要练熟,腰亦渐长,上及于顶,下及于踵。即此便是人在水底境界,此时练拳惟须注意:“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此数事为末,本亦在其中矣。 

    真腰末生以前或已生之后皆须挺掌坐腕,以为用力之支点,及腰渐长,下伸及踵,便觉腿部松开,腰与踵以劲相连,而有弱柳迎风,其根柱地之感,于是乃以足根代手掌而为支点矣。转腰以变如此则腹内松净气势腾然。内劲由手臂以充于手指,灵劲而动,吞吐自如,以前外劲,则如僵彀而去矣。 

    及腰成长,乃更于折叠转换之间运用纯熟,借劲使劲,借势用势,以至足跟之为支点,渐可不必依重,令行于劲内,颇若游于水中,初犹载沉载浮,继则腾然不复履于地矣。此即人在水中之境界也。 

    劲能如水,已极流动,劲能如气,虚灵可想。其所以能虚灵至此者,根本亦在腰也。先觉腰如弹棉花之弓,贴背而传。双手则绷悬于其上,松而且沉,不久又觉腰脊劲挺而灵动,如虎豹疾扑骏马奔驰,背脊微微纵动,领起全身。莫不劲灵而得劲,此时腰脊复又接于踵,唯灵便多多,即此便是足踏水面之境地也。 

    故曰:本者腰也,末者规矩也。练规矩而得其腰,练腰亦不舍其规矩也。或云:本者劲也,末者手法也。练手法以懂劲,得劲而用手法也,如此言之皆无不可,体用之间,更无二途也。 

    如今之人,但言太极拳无不极口而言松,惟恐丝毫有力焉。不知拳之能松,乃如水到而渠成,固非偶然而至也。比如明珠朗润则能辉映于其外,水本清笔,自然流韵而无穷。若乃知松,其若镀金饰铁,似松非松,决期老而无功。老子曰:“人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鸣呼,愿吾辈好松之士,闻此而有悟焉。

    要产生正确的认识,必须先要怎样才是真正的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应该是怎样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是太极拳的根本所在,练拳先练伸筋拔骨,骨肉上下一致,这样2-3年只要方法准确,一定有成,此时遇外力脚下有根,受力支点自然在腰上,不会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时可以松的状态承受极大的外力。以下要练神气,用心运身,渐渐手脚及全身神气从心而一体,神气君来骨肉臣,这样也要2年左右。此时就是内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来运动身体和神气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变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学太极必须先明白无极的道理,先要体会物我一体的概念,这一点很难,一必须有关于中国文化的底蕴,二必须要神气充足。怎样才可能体会细腻的东西。不过还必须明师在旁指点方有希望。若然侥幸悟入,则需保护观想,使之纯熟。这时任敌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会产生对待之意,此时敌我一体方是无极。我在此无极中可起种种对敌之作,但不毁无极之理。此时方具运用太极的基础,此后去体会在无极中彼动时产生破坏无极的能量变化,这就是虚实。这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分阴阳。在此后按王宗岳之拳论细细琢磨自会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无极之理真的很难,有人穷一生难以入门。此和儒;释;道等哲学底蕴有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