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视频】陈家沟:传太极之韵 展文化之美

陈沟水 2022-09-14


陈家沟简介

陈家沟景区位于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上,南有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北有焦温高速与长济高速相交,交通便利。这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太极拳的发源地。主要景点有:太极拳祖祠、祖林、杨露禅学拳处、陈照丕陵园、东沟习武场、太极拳博物馆、中华太极拳文化园。待建和在建的景点有多处名人故居、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陈家沟古村等。自1992年第一届国际太极拳年会成功举办以来,陈家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及游客心中的太极圣地。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曾经写下“太极拳好”来夸赞太极拳。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是以太极拳为主题的我国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家武术单项主题博物馆。博物馆分太极拳基础文化、太极拳史(两仪堂)、太极拳衍生流派(四象堂)、太极拳拳理(文修堂)、太极拳拳法(三省堂)五个部分,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太极拳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内藏太极拳拳经、拳谱及历代大师史料、实物等800余项近3000件珍贵文物及近万件太极拳相关文物资料。投影画面显示、现代遥感、多媒体处理等高科技技术手段融入其中,向广大游客和太极拳爱好者展示了太极拳文化的博大精深。


东沟位于陈家沟村东,长约1.5公里,南宽北窄,深约六七米。沟内林木茂密,绿树成荫,曲径徘徊,小桥流水,有两个练拳台,是历代拳师传拳习武之地,相传也是陈王廷创拳的地方。



杨露禅(1799年—1872年),直隶省广平府人,杨氏太极拳创始人。10岁时到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窥习拳艺。1840年前后,杨露禅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永年县设坛教拳,拳械运用高妙,所向无不披靡,乡里高手尽皆慑服。后来因故又被荐往北京,历任大户酱园张家,京师旗营武术教师等。

VIEW MORE

陈家沟景区-杨露禅


太极拳祖祠是在陈氏祖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内有拳谱堂、祖师堂、杨德殿、耀武殿、太极阴阳石等景点。拳谱堂前矗立有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塑像,堂内展示有详尽的太极拳传承体系和太极拳理论以及历代陈氏太极拳名师的传奇故事,是太极拳爱好者和陈氏族人寻根问祖、祭拜祖先的重要活动场所。

VIEW MORE

陈家沟景区-太极拳祖祠


陈家沟坐落在黄沁河冲击平原,黄沁沁河历史上的多次改道使整个平原形成了南滩北洼中间岗的地貌。因河水冲刷,村内曾有大小沟壑13条,经多年变迁多数沟壑被填,只剩下东西两沟。你们看,东沟保存着原始的自然风貌,沟内云气缭绕,树木崇崇,气候冬暖夏凉,环境宜人;沟上悬崖峭壁,民房鳞次栉比,鸡犬相闻。沟内按太极八卦之理修建了两座练拳台。

VIEW MORE

陈家沟景区-东大沟


陈照丕陵园松柏葱葱,碑碣林立,碑额为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所题。碑后是当代太极宗师陈照丕长眠的地方。

VIEW MORE

陈家沟景区-陈照丕陵园


杨露禅学拳处位于陈家沟村太极路中段。该处原为清朝翰林院待诏陈德瑚故居,为两进四合院,面积2.94亩。前院大殿内有陈长兴半身塑像,陈长兴授拳杨露禅塑像,杨露禅与师兄陈耕耘对练塑像。后院有西厢房三间和杨露禅住的小屋以及供游人观拳、休息的凉亭。院内花卉芬芳,环境幽雅,是习拳练武的好所在。

VIEW MORE

陈家沟景区-杨露禅学拳处

景区文化


出土器物

汉代遗存在该遗址中也有发现,主要分布在中部与东部,个别探方内堆积有地层,其他的多为灰坑和水井等迹象。值得一提的是T76H197,坑壁上部较为齐整,下部外扩成袋状,底部近乎圆形。灰坑内出有2层兽骨,上层距坑口深1.8米,中间的比较集中,也最凌乱,可以分辨出的有2具较为完整的狗骨架和3个狗头骨,其他的骨头相互叠压,分不清个体,北部也有一具较为完整的狗骨架,四周还有零星的狗头骨和牛肢骨、牛肩胛骨;下层兽骨距上层0.96米,较之上层更为密集、杂乱,没有完整的个体,只发现2个马头骨、2个羊头骨、1个狗头骨以及大量的马肋骨、马肩胛骨、马脊椎骨、羊下颌骨、肢骨等。坑内填土中出有不少汉代砖瓦片、饰有花纹的空心砖块和烧土块、蚌壳片,也夹杂有龙山时期的篮纹陶片。


文化遗址

2004年4—12月,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基本建设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揭露面积4950平方米,清理出龙山文化、两周时期和汉代灰坑480余座,各个时期墓葬55座,龙山时期壕沟2条,东周时期陶窑8座,出土和修复了陶、石、骨、蚌、玉、铜、瓷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0余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有少量石、骨、蚌器和螺蛳壳。陶器以泥质灰陶、夹砂褐陶、夹砂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的夹蚌褐陶、泥质黑陶、泥质红陶等。纹饰有竖篮纹、划纹、弦纹、方格纹等,素面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器形主要有深腹罐、小罐、斝足、豆、瓮、圈足盘、折腹盆、钵、器盖、器座等。石器有石铲、石斧、石刀等。骨、蚌器主要是刀、镰、镞。西周墓葬共发现5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内填土多为红褐土,在T36M11填土中还发现一具狗骨架。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并且都有木质单棺,葬式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骨架保存较好,只是M32的墓主人缺失右臂。5座墓葬全部都有随葬品,大多放在头部,以鬲、簋、豆、罐等实用器的不同组合为主,同时也发现有生泥坯制成的豆、簋、三足器等冥器,还有少量长条形蚌饰 、小铜饰、玉玦残片等。有趣的是,在M11的人骨架上部,特别是胸前发现有大量小螺蛳壳,似为有意摆放。


东周时期遗存最为普遍,分布于整个遗址,出土物也最为丰富,发现的主要遗迹有陶窑、墓葬、马坑、灰坑、居穴等。东周墓葬发现38座,全部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形制一般不大。距坑口深0.3米处发现马2匹,头均朝东又昂首向北,侧卧且脊背向南,四肢伸直,南北并列,而北部的一匹压在另一匹的四肢上。从马匹的摆放及其姿态来看,可以确定是死后摆放的。在坑的西部,马骨架的后面,还有较大的空间,但没有发现任何轮舆的痕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