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证】从太极拳谱演变看杨氏太极拳传承

独孤逸风 陈沟水 2022-09-14




有人极力想否认陈氏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的传承关系,甚至编造出陈荫昌是杨露禅师父,更莫名奇妙的拿徐渭的画像说是陈荫昌,荒唐至极!好,请看独孤逸风太极指月录文章来进一步明确陈氏和杨氏的传承关系。


摆明了戚继光将军的伟大历史贡献,略有逻辑分析思维的朋友都可以看出来,却要拖累张三丰穿越, 荒诞不经的夜梦神授可以消停啦!不然,戚将军很生气,徐文长也很生气!




 

 


【史】从太极拳谱演变看杨氏太极拳传承

太极拳修习者传统陈/杨/吴式方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史料分析证明如下事实:

一,陈家拳创编大量采用戚继光拳经,戚继光拳经由多家拳法拼成,此明末的拳经与宋代或者元末明初的张三峰(张三丰)无关。

二,杨氏太极拳拳谱与陈氏太极拳拳谱高度一致,有承袭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技术革新。


—————正文的分割线—————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武术的瑰宝,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有机融合,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运动方式。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农耕社会搏击实践不断发展的产物,其拳理来源于《易经》、《黄帝内经》、《黄庭经》、《纪效新书》等中国传统哲学、医术、武术等经典著作,并在起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释等文化的合理内容,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在众多太极拳流派中杨氏太极拳,因其拳势简单、易学易练,为社会大众所喜爱,并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也引起了太极拳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1 研究背景

杨氏太极拳的研究随着杨氏太极拳的普及推广方兴未艾,不仅有唐豪、顾留馨、徐震、金仁霖、吴文瀚等老一辈太极拳研究的理论成果,也有当前关于太极拳历史渊源、健身价值、发展、教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但是关于杨氏太极拳源流的争论并没有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明朗,而且由于名利之争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杨氏太极拳传承渊源的争论之中。

杨氏太极拳因为其风格特点与陈氏太极拳差异明显,其传承脉络一直备受争议。其传承的源头当前主要集中于唐朝许宣平李道子,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王宗岳和陈王廷等说法。近几年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后附录的太极拳谱又把杨氏太极拳的源头引向了不同的方向,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i]。在当前杨氏太极拳源流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太极拳历史、文化、证人、证言等方面,却忽视了对拳法套路本身的招式顺序和招式名称变化的深入思考。

本文通过对比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图谱、陈鑫太极拳谱、李亦畬早晚期太极拳谱、杨澄甫不同时期太极拳谱招式顺序及名称变化,研究了杨氏太极拳的演变过程,证明太极拳的创编深受戚继光拳经影响,杨氏太极拳是由陈氏太极拳继承发展而来并严格保持了陈氏太极拳原有的套路结构,对太极拳的研究者、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陈氏太极拳谱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关系

1930年至1932年,中央武术馆总编、拳界名宿唐豪先生,为考察太极拳,约温县陈家沟人陈子明(当时陈子明先生在上海教拳)先生作向导,先后三次去河南温县陈家沟,经过数月的深入调查研究,考查了《中州文献辑》、《温县县志》、《陈氏家乘》、陈鑫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拳谱》手抄稿本,拍摄了有关太极拳以往的人物遗像、遗物、碑碣、坟墓和时人的拳照等历史资料,确定陈氏太极拳是在陈氏世传拳械的基础上,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精华创编而成,其中包括了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拳经三十二势本身就是多家拳法的合集,包括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猴拳、囮拳、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青田棍法、杨氏枪法、巴子拳棍等,戚继光从中“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汇编成册。据考证陈氏太极拳采用了其中的29势,其动作从形式到名称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ii]。目前,陈氏太极拳的创编吸收借鉴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可见陈氏太极拳套路的定型时间不会早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出版的年代。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记载在《纪效新书》拳经卷十四,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

3从太极拳谱看杨氏太极拳的传承

现在普及的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在动作名称上有较大差异,很多人认为杨氏太极拳别有所传,并不是学自陈氏太极拳,也不存在对陈氏太极拳改编的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杨氏太极拳套路是否为陈氏太极拳套路改编呢?拳法的传承在古代大多凭口授身传,传承人因为对拳法的珍视和尊重,轻易不会改变拳法的套路和动作名称,这就使拳法的传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特征。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套路的结构和招式差异来鉴别拳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降低因流传越久改编越多造成的偏差,我们尽可能的选取比较早期形成的太极拳谱。

目前能够查证的早期太极拳谱有李亦畬的“老三谱”,李亦畬自存本,李亦畬抄写赠送郝和、李启轩的两本。再选取陈氏太极拳陈鑫1933年出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及同一时期杨氏代表人物杨澄甫的拳谱做对比研究,如表1。







从表1各拳谱的招式名称对比,可以看出陈氏太极拳谱较好的保持了与戚继光拳谱名称上的相近或一致性,如,揽擦衣、懒扎衣;金鸡独立(见图1);高探马、探马;单鞭,拗单鞭;上步七星,七星拳;指裆捶,指当势;兽头势;当头炮等。李亦畬自存本早期拳谱和杨氏拳谱招式名称基本一致,李亦畬晚期传郝和拳谱对个别名称进行了修订,如懒扎衣与白鹅亮翅。



图片1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之懒扎衣与金鸡独立

从表1各拳谱的招式顺序上,可以看到陈鑫太极拳谱、李亦畬太极拳谱、杨澄甫太极拳谱在套路结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套路编排和组合上能够相互印证。名称能够相互对应,反映出相互承袭的关系。杨氏太极拳的招式名称通过李亦畬太极拳谱的早晚期变化,能够清晰的考察到是来源于李亦畬自存太极拳谱形成时期更早的时间。李亦畬后期的修订没有影响杨氏太极拳谱的变化,可知名称定型后各自传播,二者没有再做统一。

通过分析,我们能够看到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经过三、四代人的传播,仍然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说明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在各自传承过程中没有对传承的太极拳套路结构做较大的调整和变动。杨澄浦的太极拳谱招式动作顺序包括名称和李亦畬自存本早期太极拳谱基本一致,说明杨、武两家的拳谱招式名称最初应为同时所定。杨氏太极拳许多招式的名称与陈氏太极拳原始名称相比,文雅、形象了很多。如,白鹅亮翅,白鹤亮翅;倒卷红,倒撵猴。但是个别名字变更也隔断了与创编基础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联系。如,当头炮,弯弓射虎(见图2)。从招式文字变化上能够看出从口授变为文字的痕迹,个别动作按其外型特征取了形象的名字便于记忆。



图2 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之当头炮


值得注意的是李亦畬早期拳谱和后期拳谱名称上的变化如揽雀尾改回正确的懒扎衣,白鹤亮翅也改回和陈氏拳谱一致的白鹅亮翅(见表1),而杨氏拳谱并未纠正。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与功夫传承的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陈氏太极拳因其家族式的传承,有早期拳谱代代相传的基础,招式名称经过数代人仍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并且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与拳法编创素材如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等招法的联系。而杨露禅经口授身传得来的功夫在笔录成文的过程中招式名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由于文化水平等原因限制,又不可能对确定下来的招式名称加以修正。而李亦畬一方面文化水平较高,是同治元年壬戌(1862)举人,另一方面有见多识广的老师武禹襄(书香门第,曾亲自前往陈家沟、赵堡镇考察学习太极拳)指点,能够更多的了解拳谱形成的内情,既有修改拳谱的自信,也具有修改拳谱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拳谱的文字疏漏错误在李亦畬传承中一定程度上得以纠正,这在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的《太极拳学》招式目录中有所体现。可以推断李亦畬早期太极拳谱记载的招式名称应系杨露禅自陈家沟学拳后口授形成的文字,李亦畬在整理太极拳谱的过程中认识到转录错误才加以纠正。如此使得两份同源的拳谱修改后各自传播,由懒扎衣误写的揽雀尾也成为与杨氏太极拳有关的所有拳法标志性名称。正因如此,李亦畬自存的早期拳谱凸显了其在太极拳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沈寿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谱》书中批注到:此谱上承陈、杨,下启郝、李、孙,其迹殊显。


4从招式变化看杨氏太极拳对陈氏太极拳的革新

陈氏太极拳是诞生于河南温县陈家沟,依据陈氏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的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特色的太极拳。在陈式太极拳始祖陈王廷《拳经总歌》中描述了陈氏家传拳法的应用原则,如“纵放屈伸”“诸靠缠绕”“劈打推压”“搬撂横采”“钩拥逼揽”“滚拴搭扫”“截进遮拦”“攒心剁胁”等,可以看到七言22句歌诀中有20句是完全写攻防技战术,其中“穿心肘”“红炮捶”“挂面脚”“庄跟腿”等动作继承了中国武术“宁挨十手,不挨一肘……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的传统,技击性非常强[i]。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陈氏家传拳法主要是以增强技击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和编排的。杨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前往河南温县陈家沟求学于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长兴,这时陈长兴将陈王廷留下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式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形成了现在陈氏和杨氏太极拳共同的拳架基础[iv]。

对比表1陈鑫太极拳谱和杨澄甫太极拳谱的招式名称,能够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杨氏太极拳在传承发展中减少了陈氏太极拳中震脚的动作,如金刚捣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去掉了跳跃的动作,如翻身二起脚改为翻身撇身拳加右蹬脚;降低了难度,如一趟蛇(跌岔)改为下势(仆步);取消了发力等等变化。对比表1中杨澄甫在不同时期拳谱的招式名称变化,能够看出杨氏太极拳为了教学方便对招式中的分解动作也进行了细化命名,如白蛇吐信等,并增加了一些过渡的连接性动作,如十字手等。

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因为拳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杨氏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慢慢的由用于搏击目的的武术变成适合各种人群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运动方式。

传统竞技搏击的武术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以达到身体柔韧性的要求,比如陈氏太极拳的朝天蹬、跌岔。为了让身体具备适应剧烈搏斗的能力需要达到相当程度的力量、耐力、速度的要求,这就需要做窜蹦跳跃和发力的练习,比如陈氏太极拳的玉女穿梭、二起脚。

当把拳法变为健身修养的手段,就需要调整武术套路的样式和强度。调整一套拳法强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改变套路的长度,另一种是降低招式的难度。由于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等因素,杨氏太极拳的传播者最大限度的保持了武术套路的结构和长度,采取了减少了动作的种类,增加重复的动作来代替难度较大动作的方法改造了传统陈氏太极拳的套路。这种改革一方面维持了武术的传承,另一方面有利于拳法在没有武术基础的人群中普及,能够适应体质较弱的人员进行学习和锻炼,以达到逐步增强练习者的体质的目的。

5结论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版本太极拳谱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陈氏太极拳招式含义和名目承袭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拳谱,杨氏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虽然招式名称有所变化,但是完整的继承了陈氏太极拳套路结构。第二,杨氏太极拳在传承中,对陈氏太极拳进行了改造,降低了学习武术的身体素质要求,降低了太极拳的练习难度,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太极拳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需要。第三,在太极拳传承过程中李亦畬自存的太极拳谱清晰的证明了杨氏太极拳的传承脉络,记录了杨氏太极拳招式名称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太极拳史料价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