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气玉佩铭》

陈沟水 2022-09-14



《行气玉佩铭》简介

 



 “行气,吞则蓄,蓄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行气:是此篇头句,一直无人解释,好像是无必要,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行气不仅是人呼吸的气,更是天地大自然之气,中国历代都是讲究“天人合一”的。




吞则蓄:其中的“吞”字有气吞山河气势,人有气吞山河气势,才能跟天地大自然融合归一。至于“蓄”字是说人与天地大自然合二为一,好像是一点水溶入了大海中,郭沫若释蓄为“蓄养”,为此郭老在晚年时用人的精气和大自然的精气融合炼丹,称大还丹。但我认为光蓄养还是不够的,天地大自然是运转的、是运动的,蓄养缺少动。动才是人与大自然变化的定律。


蓄则神:古代神字和伸字同意,故而陈邦怀在“战国行气玉铭改释”一文中改为“蓄则伸”。其实是不对的,这里的神应该认为个体的小我跟天地的大我融合在一起,具有神通万千,伸向海阔天空、山川河流,这种融合的真气向四面八方扩散,从体内伸向体外,形成一个很大、很强的生物场,这才是蓄则神的真正含义。


神则下:下实指人身,就是说这种合二为一的神奇力量还必须回归人身,好像是收缩的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


下则定:有了收复的天地精气,才有天地人神气相抱的大定。


定则固:入定之后才能固守虚无守中,好像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自然性命坚固。


固则明:其实是觉明,在气功状态中形容很多,而这种感觉的明,就是人体内有萤光素和萤光酶两种物质造成的,可以通过导引给人治病。


明则长:久而久之则功法逐渐稳定,由一刹那的“明”,慢慢转化为较长时间的“明”。


长则复:这句的复,就是回复,有了感觉的“明”,有了治病导引的本领,并且能保持长时间的明。这时又需要回复到“吞则蓄”的境界,这种循环往复是符合大自然定律的,好像雨从天上落到地下,由于阳光的蒸发又化为云变成雨落到地下,有这种交感交合往来作用,才使万物更新,人的长寿转世有了可能。


复则天:经过这种往来回复,开发了人的五阳之首---大脑。


天兀舂在上,地兀舂在下:兀是指一种似光又似气的物质,佛教称“梵”,其实就是人的生命之火,天兀在天,地兀在地,形成天地人交流,能出现强大的能量流,处于循环往复状态中,然而是按大自然定律来变化的。


顺则生,逆则死:行气导引必须要遵照大自然定律来,才能对自己达到延年益寿,对人达到治病救人,否则死的悄悄,如《庄子》上说:“顺我意则生、逆我意则死”,与此相通。


 



  行气玉佩铭(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一九七五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二千五百年前藩王的墓葬中,已经把《行气玉佩铭》作为重要的伴葬品。此器为一杖首。青玉,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高5.2厘米,宽3.4厘米。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


  原拓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全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有气功学者认为此铭文主要阐述小周天功的作法和行功时的注意事项。该玉佩为现存最早的有关气功文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