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潘咏周:武术以养气为本
武术以养气为本
上乘之武术拳法,是以养气为锻练之基本,以虚空为追求之目标。外无凶悍粗暴之态,内含宁静虚空之景,南林处子所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也。
吾人之气,锻练培养,日久贯通,质量增强。气之与意,如形影之相随。所以善用意者,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气之所至,劲即出也。气行骨中,劲形肌肤,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意气劲三者,相互关连。意动气行,气催劲发。气源两肾,出入命门,藏于丹田,布于全身。用则劲发,摧枯拉朽,莫之能御,藏则逆化,培养根本,益寿延年。是气直养而无害,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锻练之道,有聚行敛运诸诀。聚为聚于丹田,行为行于经脉,敛为敛入脊骨,运为运至周身。先求外形之正确与娴熟,同时注意心气下降与气归丹田,然后进习聚行敛运诸诀,循序渐进,而阶及虚空升华之境。
聚于丹田,是藉呼吸以升降膈膜,聚气于脐下小腹。行于经脉,是循人身经脉,先任督而及诸脉。敛入脊骨,是将气从两肩收于脊骨,下行而注于腰间为提为蓄;由腰间而脊骨上行而肩而膊而指为放为发。运至周身,是将脊骨之气,由后而前,从中过来往上翻之,运至全身。以上诸诀,见诸拳谱,究其根本在于一「养」字,因此平时练拳,平心静气,呼吸顺其自然,心气下降,气归丹田,功久真气生发,一气贯通。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品三先生谓:「学拳者以后天人心有知之识神,习其姿势规矩,久练纯熟,而先天道心不知之慧神发矣」。此言练武有先后天两层功夫,必须合一,方能获效。先以后天识神依规矩锻练,功久先天慧神自发,即所谓阶及虚空升华境界,到此境界,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陈品三先生谓:「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识神与慧神之神,易经说卦第六章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是造化之用,即是一种微妙运行于万物间之潜能。识神是吾人平常之智能,慧神是超自然之潜能。
所谓功久慧神自发,即是熟能生巧之意。熟能生巧在生理学上谓之神经反射作用,为脑干及脊髓之作用,无须经过大脑皮层。功夫纯熟,练到虚空境界,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肌肉与内脏器官之活动,已有坚强之协调、猝受袭击,此种协调,不致破坏而能随机应变,予以反击。
久练纯熟后,养成中枢神经之反射作用,能在与人交手时,只凭己之感觉或想象,无须通过知觉之分析作用,即能发出适当之动作,取得胜利。
尤有进者,劲由气生,气由意导,主宰于心,而统之以神,所谓精神能胜物也。平时养气,锻练有素,气充神完,以之临敌,敌被一股强烈无以形容之神气所慑服,此种气氛布满于当场之整个空间,使敌无所避遁,意识失控而呈心慌意乱气馁劲散,不战先怯而败矣。诚如品三先生所谓:「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上语录自品三先生之「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文,将耍拳之气,分别为「中气」、「浩然之气」及「血气」三者。「中气为一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元气,谓之太和元气,是从涵养而得,能用此气行于四肢全体,天下未有穷之者;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不中故也;涉于偏倚,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也。浩然之气,大约涉于刚一边多,谓至大至刚,故涉于刚一边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特稍涉于严厉,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少逊耳,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手,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亦能打人,但能屈敌人之身,而不能服敌人之心」。观此可知,武术养气之重要,徒逞血气之勇,终致失败。
戊辰夏日,重读吾邑吴殳修龄先生所撰「手臂录」,读至「石敬岩枪法记」文中有云:「余戳不及君寅,革不及玉如;然见徽派程冲斗之徒,气力愤发,殆同牛斗,绝无名士风流,名师交手,意思安闲,如不欲战,俄焉枪注人喉,不敢动而罢,微乎其微,进于道矣。盖戳、革、连环、破法,皆下学事耳,其上达之径,惟孙子所谓:『敌逸能劳之,饱能饿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后人发,先人至;致人而不致于人,乃为枪法之精微也,余所心悟,则在于此』。深有所感。武术兵器拳法,源本一体,理法皆通;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意思安闲,如不欲战,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后人发,先人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等等,其根本在于养气;锻练方法,容有不同,但基本窍要则一。爰以「武术以养气为本」为题,将平时研究所悟拉杂记之。
吴县作民潘咏周于新店静庐时年八十有二
七十七年七月稿 于八月三十日清稿
【视频】 传承篇 & 陈沟水
陈沟水精华文章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