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没有机会逆袭?谈成功者的困境。
题图:油画《自由领导人民》
1.
草根逆袭,是这个时代的热词。所有人都想逆袭。但很多时候,看着那些“成功者”,大家心里又不免犯嘀咕:人家那么强大,怎么可能被我逆袭呢?
实际上,仔细想想,在我们这个时代,从来不缺逆袭者的故事。虽然“阶级固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但其实,当下,是一个最容易逆袭的时代。
这一点,我们从这个世界企业的变迁就已经可以看出来。在我的上一篇推文《从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到消逝的IT巨头》中,我提及了一个统计数据:如今,美国标普500强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15岁。换句话说,每隔15年,近乎就有一半企业会死掉,另一半企业光荣上榜。这另一半企业,都是逆袭者。
就算从中国看,也是如此。BAT早早地打下了互联网的江山,别的公司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
美团,2010年上线;
快手,2011年上线;
滴滴,2012年上线;
今日头条,2012年上线;
拼多多,2015年上线......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他们都是顶着BAT的光环发展起来的成功企业,他们都是逆袭者。
如果把眼光放到国外,那就更多了。多到数不过来。
站在创业的视角看,正是因为逆袭的机会一大把,才有动力选择创业的。否则,还创什么业?
2.
为什么会出现逆袭?逆袭者有本事,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如果从静止的角度看,逆袭者本事再大,当前的成功者掌握着那么多优势资源,怎么会输掉?或者将自己的利益拱手相让?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成功者,都有着共同的局限性。这就是这篇推文的重点。
这个困境是什么?我来讲一讲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硬盘,这个计算机重要部件的一小段发展史。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流的硬盘规格,都是14寸的。这是什么概念?现在大家的笔记本电脑,可能都是13寸或者15寸的。那个时候,一个硬盘就像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那么大。但是笔记本电脑毕竟薄啊。那个时候的硬盘,还厚,所以,一块硬盘,基本上就是像现在的微波炉一样的家伙。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一种体积更小的硬盘出现了——8寸硬盘。8寸硬盘虽然体积小,但是也有缺点,就是容量也小一些,速度也慢一些。
现在,我们站在21世纪回头望,都知道,计算机势必向着“微”机的方向发展。什么是微机?就是要小。但那时的厂商不知道。14寸硬盘厂商问他们的客户,你们需要8寸硬盘吗?他们都说不需要。因为他们的客户,需要更大的容量和更快的速度。所以,14寸硬盘厂商大多不会投入研制8寸的硬盘技术。
至于研制8寸硬盘的厂商,都是那时的小厂。他们在14寸硬盘领域无法和大厂抗衡,只能另辟蹊径,尝试这种新的,谁也不知道结果的技术。而他们的用户群,也就是那些使用更小型计算机的中小企业,也在当时少得可怜。可以想见,8寸硬盘厂商赚的钱,比起14寸硬盘大厂,要少太多。
但是,你猜怎样?随着时代的发展,8寸硬盘的容量和速度都在提升,同时,计算机小型化的潮流也愈演愈烈。终于有一天,那些曾经的14寸硬盘厂的客户,都渐渐顺应时代的发展,换上了小型机,开始需要8寸硬盘了。但此时,8寸硬盘的市场份额,已经完全是一片新天地,和之前的14寸硬盘厂商没有半毛钱关系了。
就这样,一大批14寸硬盘厂退出了历史舞台,新的一批8寸硬盘商完成了逆袭。
3.
这段历史有意思的地方还在后面。
这批8寸硬盘商虽然赶走了14寸硬盘商,却自己走入了同样的历史循环,重蹈覆辙,被一批5.25寸硬盘商干倒了;
而这批5.25寸硬盘商,虽然赶走了8寸硬盘商,完成了逆袭,随后,又被一批3.5寸硬盘商干倒了。
1985年,希捷公司率先研制出了3.5寸硬盘。当时的微机大厂是IBM。于是,希捷的市场营销人员拿着3.5寸的硬盘,去问IBM的意见。IBM没有表示出任何兴趣。因为IBM的机器已经为5.25寸硬盘留好了接口。为了这个更小的硬盘,改变整机设计,在当时看是不划算的。而整个PC市场,如果IBM不感兴趣的话,剩下的厂商,市场份额就太小了。所以,希捷公司只好将3.5寸硬盘技术束之高阁,继续投入到5.25寸硬盘的研发升级上。
不久,市场上出现了另一家公司——康诺公司。这家公司专门提供3.5寸的硬盘。而这家公司的主要客户,也是一颗冉冉新星——康柏公司。康柏公司在当时,主要产品锁定为同样是新生事物的笔记本电脑。正因为如此,康柏公司需要更小的硬盘,康诺公司则可以提供这种产品。现在我们都知道了,笔记本电脑也是一个巨大的趋势。康诺公司借着这个契机,大赚特赚,甚至一度威胁到了希捷公司在硬盘领域的地位。当然,在这场战斗中,希捷公司没有倒下,但康诺公司在希捷公司手中,抢下了一片市场,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逆袭。
不知道大家看懂没有,在这段硬盘发展史中,是什么让新的硬盘企业不断逆袭?其实,恰恰是当时已经占据硬盘市场的大企业自身的局限性。那些大厂,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客户和现金流,面对新事物的出现,他们的第一反应绝不会是丢弃现有的业务。毕竟,新事物有风险,结果未知。这就给新企业以机会,完成逆袭。
4.
可能很多同学会有疑问,难道那些硬盘大厂,不能既占据着大尺寸硬盘市场,同时顾及小尺寸硬盘市场吗?
能。但很难。企业和人一样,需要方向。全面发展不是不可能,但是太难,甚至可能最终导致全面不发展。亚马逊已经稳稳坐上了世界头号电商的交椅,坐拥那么多资源,人力,和经验,还是不能在发展欧美市场的同时,顾及好中国市场,就是这个原因。
把这个道理,放到个人身上,大家会看的更清楚。
我在北航读研的时候,实验室里有一个已经读了5年的博士师兄。他和我讲了他在5年前,也就是大概2003年,他本科毕业时候的故事。
在我的这名博士师兄本科毕业的时候,他的选择是找工作,或者继续深造,读博读研。他虽然选择了读博,但是他看到了他的其他本科同学,毕业时找工作的情景。
什么情景呢?基本上能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去微软,雅虎等大企业。那个时代,互联网企业还不多。少有的几个互联网企业,都是这样的巨头。
那会儿BAT呢?
阿里和腾讯,师兄都不了解。我估计是因为地理原因,阿里在杭州,腾讯在深圳。但是,百度就在北京,那时刚刚成立三年,距离上市,还有两年的时间。此时,正是百度的扩张期。但那时的百度,还毫无名气,不要说一流的学生,二流的学生都不愿意去。因为压根儿都没听说过。
所以,百度扩张需要人才,怎么玩儿呢?据我的师兄说,像北航这种学校的学生,要是没有找到工作,百度统统接盘。
5年后,大概是2008年,我的这名博士师兄,再回首看他的那群本科同学,结果是怎样的呢?百度已经上市。当年那群找不到工作的末流学生,各个身价不菲,远超当年那群一二流,进了微软雅虎的同学,成功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这段故事让我唏嘘。请大家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一流的学生,Google和众里科技两个企业的Offer摆在你面前,你会怎么选?不要问我众里科技是什么企业。你没听说过就对了,我瞎编的,对标当时的百度用。众里寻她千百度嘛。
这两个选择,就像在当时,一流学子们面对微软和百度两个选择一样。一个是没人听说过的“民营小企业”;另一个——微软,则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所率领的软件帝国,你怎么选?
我估计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数一流的学生,还是会选微软。毕竟,百度发达是万一的事儿。万分之九九九九,百度会倒闭,那我这个一流人才,就被埋没了。
这其实和当下,一流名校的顶尖学生,都去大厂,完全一样。我没有说这些顶尖学生的选择不对。一点儿毛病都没有,要是我,十有八九也会这么选。但我只是说,10年后回头看,那些顶尖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没有做出最优的选择。但这不能怪他们,因为谁都不能预测未来。
这其实和我之前讲的硬盘的故事一模一样。14寸硬盘商,面对新的8寸硬盘技术,不会把8寸硬盘技术作为专攻方向。因为彼时,14寸硬盘可以带给他们巨大的收益和现金流,放弃才是傻子。谁当CEO都不会放弃,放弃分分钟被董事会炒掉。至于8寸硬盘,万一它不是趋势呢?为什么要为了一个万一,损失当下有稳定收益的生意?
5.
这就是我所说的成功者的困境。他们虽是当下的成功者,但是,很少有成功者,敢于舍弃当下的成功所带来的稳定收益,而去在尚不稳定的领域发展。因为当下的成功,是一块太难割舍的肉。反倒是那些在当下不成功的人,他们没有什么可顾虑的,放手一搏,去那些还没有稳定下来的领域闯一闯,搞不好就成了风口上的猪,赢得了未来。
于是,这样的逆袭不断上演。于公司,于个人,都是如此。
所以,要问我,到底能不能逆袭?太能了。每个细分领域,都充斥着这样的机会。
我有一个习惯,面对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我都会问一下自己:这个人十年前在哪里?二十年前在哪里?三十年前又在哪里?这个人是曾经一众竞争者中,最优秀的那个人吗?
看多了,我就明白了,大部分成功者,其实都是逆袭者。从歌坛王子周杰伦,到学界神话爱因斯坦。
没有一个领域的成功者是永久的。成功的机会也多的是。
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见,100年后,没有人还会提起王思聪。这就像我们现在,也根本不记得,100年前,200年前,300年前,世界首富是谁,他的儿子又是谁。一样的道理。
剩下的,就看你想不想当一个逆袭者;敢不敢当一个逆袭者;愿不愿意努力去当一个逆袭者了。
逆袭从来不是什么神话,而是一种常态。
大家加油!:)
本文相关阅读推荐:
老规矩,这篇文章附有抽奖活动,66.66元,50个红包。4月29日(周一)早上8:00开奖。
为什么是下周一呢?因为这周我要搬家,所以很有可能只能更新这一篇文章了。对不起大家了。
如果你转发了本篇文章(朋友圈加倍)或者点击了【在看】,中奖概率会提升哦。感谢支持!
大家好运!
《是不是很酷》虽然只是一个个人公众号,但在用心做技术原创。不随便追捧热点,不故弄玄虚,客观地发表有质量的观点,力争用外行人都能看懂的语言,说内行人关注的事儿。
本公众号每周至少一更,争取双更,虽然不是每日更新,但作者保证每篇文章都是用心的。希望一起陪你,用技术人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愿意支持我继续写下去,希望能够关注我的公众号,转发我的文章,或者为我点赞。读者的鼓励,是每一名作者继续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