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学编程
2003 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 Allan Fisher 和社会学家 Jane Margolis 发表了一篇研究,来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女性程序员占比越来越少?
据统计,自 1960 年到 2013 年,在法律行业,女性律师的占比,从 3% 提高到了 33%;
对于医师和外科手术师,女性占比则从 7% 上升至 36%;
在生物学领域,女性占比从 28%,上升到 53%;
在化学领域,女性占比从 8%,上升到 39%。
计算机行业呢?
在 1960 年,女性在计算机行业从业占比是 27%;到了 2013 年,这一数字是 26%。其他行业的女性从业者占比大幅上升,计算机行业反而略微下降。
现在这一数字是多少呢?不同的统计渠道,不同的统计方法,对术语的不同定义(比如什么叫“程序员”),可能得到的结果不同。但这里有一个数字可以参考:
Statista 在 2020 年初给出的统计,女性开发者占比大概是 8%。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126823/worldwide-developer-gender/
对于这一现象的传统解释是:相较男性,女性在逻辑思维上差一些,所以在编程学习上不如男性。
但实际上,对于这一论断,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过很多相关的实验和研究,至今都没有靠谱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结论。
换句话说,目前的科学研究更支撑的结论是:在逻辑思维能力上,女性和男性是没有差异的。
但是,社会对“女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一刻板印象,却真实影响了女性的信心。
2004 年,斯坦福大学 Lilly Irani 的一份简单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点。这个研究,最终发表在了 ACM SIG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上。
Irani 教授的实验非常简单,她找来一组计算机科学系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成绩上是一个水平的。
但是当被问到,在使用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你们认为自己的水平是如何的时候,男同学给自己打出的平均分是 8.4 分;而女同学却只有 7.7 分。
也就是虽然大家在学校的表现是一样的,但是整体,男性却普遍认为自己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而当问到,你是否有信心成为一个比平均水平更好的程序员的时候(比 50% 的程序员更好),有 60% 的男性有这个信心;相较而言,只有 10% 的女性有这个信心。
L. Irani. 2004. Understanding gender and confidence in CS course culture in Proceedings of ACM SIG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04.
如果我们去追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男性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或者女性的不自信源于哪里?很显然,社会的刻板印象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在美国的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小型家用电脑开始流行起来。
比如 1977 年苹果公司发布的 8 比特家用电脑 Apple II:
再比如 1981 年,IBM 发布的 IBM Personal Computer 5150.
当个人电脑开始走进家庭的时候,青少年有了更早的机会,可以随时随地接触电脑,开始计算机启蒙。
在 80 年代中期,一些美国青少年已经在大学前有了对编程的基础认识,比如什么是 if 语句,什么是循环逻辑。
毫不出人意料地,来自大学的统计数据表明:有这些对计算机基础认识的学生,大多数是男生。
Allan Fisher 和 Jane Margolis 深入走访了很多家庭,发现了很多原因。
比如,相较女生,男生有高出两倍多的机会,获得一台属于自己的个人电脑,当做圣诞节或者生日的礼物。
而如果一个家庭购买了一台计算机公用的话,这台计算机将有更大的概率被放置到儿子的房间中,而非女儿的房间中。
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上,如果父亲从事和编程相关的工作的话,父亲和儿子之间更有可能建立起“师徒”的关系。
父亲会手把手教自己的儿子写 BASIC 程序,查看相关的文档,甚至鼓励他们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游戏。
而女儿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很少,即使自己父亲的工作和编程相关。
不仅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这样的“偏见”,在学校,也存在这样的“偏见”。
Allan Fisher 和 Jane Margolis 的研究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那就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要求”,可能并不仅仅是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这么简单。
他们的研究显示,整个社会似乎更能容忍男性是一个“专才”,而对女性的要求,更多的,是要成为一名“全才”。
他们访问调查了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发现,如果一名男生表示,我就喜欢计算机,我一天到晚陷入计算机的世界无法自拔,我编程,我写代码,我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写 BASIC,也就是所谓的 nerd。
这样的男生确实会被校园文化嘲笑,但是,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组织。他们组建计算机社团,在这里,“志同道合”的“男同胞们”能一起摆脱“外面世界”的嘲笑,踏踏实实钻研计算机技术。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是一个女性的 nerd,你不但会被“外面的世界”所嘲笑,也很难融入这样的计算机社团中。
大多数男性 nerd,似乎不太接受女性 nerd,虽然大家都是 nerd。
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文化似乎更能接受,甚至是在鼓励男性,仅仅向一个专一的方向发展。
这不仅仅表现在计算机领域。男同学只喜欢汽车,或者只喜欢足球,甚至是只喜欢画画,只喜欢音乐,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一件事情上,似乎很正常。
而对于女性,在教育文化上的期待似乎有所不同。大家似乎“觉得”女性不应该只专注于一个领域的学习,而更应该“什么都懂一点儿”。
这样的教育文化差异,一定程度造成了日后男女职业发展上的不同。沉迷一个领域,并且深耕一个领域,自然有更大的概率在这个领域上有更大的发展。
而文化上,我们似乎并不鼓励女性“沉迷”。更不用说是沉迷计算机了。
更逗的是,两位教授在访谈中发现,在到底什么是“沉迷”的定义,社会对男女性的标准似乎都是不同的。
如果去仔细观察那些表示自己“沉迷计算机”的男生,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都并不是 7 * 24 的坐在电脑前编程,不修边幅,不吃不眠的“黑客形象”。这些只是电影或者电视剧里的夸张手法。
实际上,一名“沉迷计算机”的男生,可能不但有时间去操场跑步,去篮球场打几场篮球,更会在诸多校园聚会上精心打扮自己一番,学几个蹩脚的笑话去“撩妹”。
他们会在自己的笑话冷到冰点的时候解释道:不好意思,我不擅长讲笑话,我主要玩儿计算机。
而对于女性,如果你说自己“沉迷计算机”,却精心打扮自己一番去参加聚会,别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不是沉迷计算机吗?怎么来参加聚会了?
换句话说,文化上,我们不但不鼓励女性“沉迷”,还对于什么叫“沉迷”,向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在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里,从入学时候开始,男女生的基础就有了差异。
再加上文化的影响,数据显示,在20 世纪末,21世纪初的美国,不但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女性比例本身就不高,在一年后,还会有近乎一半的女性选择转专业。
可是,如果我们在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一个“反直觉”的结论出现了。
Allan Fisher 和 Jane Margolis 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在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女性对计算机的接触比男性少很多,也浅很多。但是,在三年后,那些坚持下来学习的女性,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上,并不比那些从小就摸电脑的男孩子差。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没有因为这个因素产生显著差异。
为什么?
两位教授的解释是:虽然那些男孩子从小就接触计算机,从小就接触编程,但是,那是一种“业余”的接触。
相较于在大学里体系化,严格,并且极高密度的学习和训练,大多数男孩子那些早期对计算机的学习和接触,在大学课程面前,简直是皮毛,不值一提。
通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这些早期的优势,很快就会被追赶上,哪怕是零基础。
他们的研究表示,“是否在少儿时期就接触过计算机”这一因素,完全不能成为预测“日后在计算机领域的成绩”的指标。
至此,在我看来,这个研究已经超越了对“计算机领域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范畴,而有了更加普世的意义,对所有人都成立。
早,并不是一个不可取代的优势;
相较而言;成体系,持续,高密度的训练,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只有有这些因素作为前提,早,才可能是一种优势;
而如果没有这些因素,早,是很容易被超越。
大家加油!:)
P.S.
Allan Fisher 和 Jane Margolis 的这些研究结果,后来集结成为了一本书,叫《Unlocking the Clubhouse》。在书中,有更多详实的例子和他们的访谈内容。
这个研究整体是有时代背景的,其中所描述的一些现象,到如今已经不成立了。毕竟,17 年过去了。
但是,其中的很多观点,现象,和相关的探讨,在我看来,于今天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意义,不仅仅局限在“两性差异”这一个问题上,而是可以推而广之,从一个时代、一个行业的一个缩影出发,来观察这个社会。
本文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