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盲目自信?谈何佛系成功?只不过是世途昧履蕞尔小国如履薄冰砥砺而行从1月23日新加坡出现首例确诊到三月初,中文网络世界上对新加坡抗疫的舆论,如同坐了过山车,跌宕起伏。再然后,三月上旬新加坡连续出现几个双位数新增,网络上的舆论一下子又反转了。有意思的是,这些过山车式的舆论,主要存在于中文网络世界。新加坡本身并没说过自信,没说过佛系,没说过成功,更没说过“各国纷纷抄作业”。只有新晋学霸才整天纠结其他同学怎么不来抄自己的作业。新加坡自始至今说的,只有一条:“疫情严峻,提高警惕,做好防范,尽可能照常生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保证医疗系统正常运作,集中资源保证医疗人员和危重病人;二、在尽可能照常生活的前提下,减少病毒在社会上传播,包括征用公共空间为隔离中心、提高边控、追查密切接触者、减少不必要的大型活动、勤洗手;三、及时、准确、充分地向公众沟通疫情,包括澄清或反驳谣言、交代最糟情景及应对措施等。四、出台纾解民生和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尽可能保住经济和就业,不要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对这些措施,《新加坡眼》已写过不少,本文不再赘述。本文要谈的,是新加坡对待疫情的态度,以及为什么是这个态度。这一切,都得放在“小红点新加坡”这个地缘政治的角度,才能有一些较为客观、现实的认识。大家都知道,自由贸易是新加坡的基本国策。作为自由港,新加坡对往来的货品不征税,除了极少数品种如烟、酒、汽油等。其他如外汇管控、市场准入等,也极其宽松。新加坡与世界各地执行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0多个,仅仅跟中国大陆有关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就有3个。现代经济中“自由贸易”的概念与范围早已远远超越商品贸易。它通常还包括服务贸易、投资、物流、人才流动、资金流动、知识产权等等方面的互联互通。现代新加坡的一切,全建立在国际互联互通之上,就连跟中国最新最大的合作,也是契合“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庆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新加坡港每天船只、集装箱来往不断。图片来源:PSA在地图上,新加坡就一个小红点,孤悬海外,既没有天然资源,也没有国内市场。如果没有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投资者何必舍弃广袤的东南亚而选择小红点新加坡?有了这些,才有可预见性;有了可预见性,外国投资者才敢把生意放在你这里。举个眼前的例子:全球口罩紧俏,甚至连口罩的主要原料熔喷布也严重缺货,短期内供应不上。有些国家和地区于是禁止口罩、防护服等物的出口,包括印度、台湾。新加坡就有一家3M口罩生产工厂,但是,政府并没有禁止3M继续出口口罩,也没有征用它的生产线。为什么?总理夫人、淡马锡控股总裁何晶说:“作为贸易国和全球制造业中心,新加坡坚持原则,不干预、不封锁、不征用外商的货源。这是对契约精神的尊重——契约是商业的命脉,尊重契约是新加坡受世人信任的根本。”此役新加坡若全身而退,必能加强本身在国际上的“尊重契约精神”的信誉。正是为了贯彻“可预见性”,所以政府必须尽可能避免一切可能导致经济各种大起大落的行为,包括封城、停工、停课。那得看具体情况。危急存亡之际,该封还是得封,该停还是得停。2003年SARS的时候,新加坡就停过课。2003年3月25日,新加坡出现首个死亡病例。27日,全国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停课。一直到4月9日才陆续开始复课,16日才全部复课。从3月1日第一起病例发生,到5月18日最后一起病例,一直到5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把新加坡从SARS疫区中除名,整整三个月时间,新加坡一共238人确诊,33人死亡。停工、停课不是不能考虑,只不过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至少新加坡政府是这么认为的。独立初期,新加坡作为“弃徒”,被马来西亚排挤。马来西亚想利用自己的港口,而不是像以往一样通过新加坡与各国经商。印尼则在对抗(Konfrontasi)当中,对新马充满敌意。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橡胶、胡椒、椰干、白藤不再经过新加坡加工并转口。新加坡的国际贸易活动中止了,穷得叮当响,失业率高达14%,而且还在恶化。肚子饿得两眼发花时,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承平时期,任何政府都不应让人民陷入这种绝境。如果说在前工业化和转口贸易的年代,被马来西亚和印尼在经贸上孤立就几乎能置新加坡于死地的话,那么,60年后的今天,在互联互通时代,对新加坡这个集贸易、金融、投资、运输于一岛的国家来说,封城无异于自杀。但,如果发展到不封城就无法保护生命与健康的生死存亡关头,还是会封城的。就如意大利,今天就封国了。一、这个开放度极高的岛国无可避免将被国际疫情冲击。即便封城,封得了一时,封不了一世。如果最终得破功,还不如一早就别勉强。先封后破,损失反而更大。二、第一波冲击来自武汉旅客,这并不难防。随着病毒扩散,现在疫情重心已从中国大陆转到国际,主要在中东、欧美和韩国。这些地方疫情只是在爆发初期,相信峰值远远未到。换句话说,至少还得几个月时间疫情才有望解除。武汉是九省通衢,新加坡是几大洲通衢,南来北往。在这段时间内,新加坡仍有可能出现来自各地的输入病例,防不胜防。新加坡是东南亚的国际医疗中心,邻国一些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朋友有时喜欢到新加坡来就医,其中包括文莱王室成员。马来西亚新任首相慕尤丁两年前也曾到新加坡的医院接受化疗。
图源:网络
本次疫情中,新加坡第147例确诊患者(64岁印尼籍男子)就是本月7日乘坐私人飞机从实里达机场入境的。他本月3日在印尼已出现症状,7日入境新加坡时正在发烧,在机场关卡就接受了试剂盒检验并送进国家传染病中心隔离,次日确诊。
新加坡3月7日开始执行新措施,不再给游客和短期探访证持有者免费治疗新冠。
三、既然免不了受冲击,那么就得尽可能把冲击波往后推,越往后越好。四、不但要把冲击波往后推,更重要的是,要把冲击波的峰值尽可能压平。五、输入病例要防备,本地传播更是重中之重。本地传播目前尚在可控阶段,必须加强本地社群的防控措施。举个假设:10000人确诊。那么,这10000个病例是正态分布在三个月内出现?还是在一个月内出现?甚至两周内出现?如果集中在两三周内出现,很可能对医疗资源形成挤兑;医疗体系一旦崩溃,整个社会就完全暴露在病毒威胁之下。但是,如果把峰值压平,医疗资源就能正常运作,可以从容地应对;那么,损失就小很多。2月初至2月中旬,新加坡一直是除中国外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左图),进入3月后,排在大概15左右的位置(右图)我们再看另一张图。它显示的是1918年在费城(实线)和圣路易斯(虚线)发生的流感疫情。肺炎及流感超额死亡率比较,1913-1917年美国费城和1918年美国圣路易斯费城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死亡率高峰,当时人们十分恐慌。但是,当疫情扩散到圣路易斯,人们参考费城的经历,提前做好计划,如限制交通、关闭学校和公共集会、向公众提供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因此,圣路易斯疫情峰值就平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和医疗体系就有时间做好各项准备。越把峰值尽可能压平,就越有可能避免挤兑医疗资源;越把峰值出现的时间尽可能推迟,就越有可能让多一些病人等到有效药的出现,甚至疫苗的开发,也越有可能备好各种防护用品,比如把口罩在新加坡生产起来。本月1-9日新增58例,占总数之36%,相对地,从1月23日出现首例到2月29日,38天内出现102个病例,占总数之64%。换句话说,按日均计算,过去9天出现的病例是之前38天的2.66倍。一、新加坡的病例肯定会大幅度上升。三月底之前,如果能维持在每天新增10个左右,应该不会太让人感到意外。换句话说,本月底确诊病例累计有可能达到300-400。如果维持这个增速,尚不算爆发。至于四月的情况,还很难判断。总的来说,疫情不会在一两个月短期内解除。二、新加坡国家传染病中心隔离病床是330个,紧急时可以扩充到500个。目前虽说是150人累计确诊,但在院人数是60人,医疗资源尚为充足。此外,还有几所大学、政府度假村等早在一月底已被征用,随时可以隔离轻症患者。三、截至3月9日,在ICU已有10人,随着这两天SAFRA美满楼晚宴感染群的出现,多了不少中老年人。新加坡至今是零死亡病例,但患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是受新冠病威胁最大的群体,对此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四、“疾病暴发应对系统”(DORSCON)目前是最高第二级的橙色响应。将来会不会升级?很难说。主要得看疫情是否发展到需要以停课、在家办公、取消所有大型活动来进一步加强人际隔离。一般来说,如果发展到住院人数和重症人数逼近医院床位上限,或者是病毒突变导致病死率忽然上升许多,或是传染范围集中在某一群体(如学生),那么,或者调高响应级别,或者在现有的橙色级别下推出某些红色级别措施,如停课,也是有可能的。在我看来,新加坡当初既没有“盲目自信”,后来也不存在所谓的“佛系抗疫成功”。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纠结于短期的新增高低,不要为这些高高低低患得患失。这毫无意义。在个人层次,我们能做的防疫工夫并不多,却也不难,包括减少聚餐、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发病就及早就医等等。所以,一定要做到位。新加坡就像在太平洋正中的一艘小船,船载雷达已探测到几百海里外正在形成的完美风暴。这艘小船既没有足够的航速可以掉头逃离,也不像航母有护航舰队的保护和支援。它只能抓紧时间,一边加固船体,固定好舱内物体,一边把有限的救生衣让前线船员穿上,加大马力,乘风破浪,希望穿过完美风暴,驶进另一头的风平浪静。
没有人知道。
我只知道,克服,就是胜利;坚持,就是胜利;平心静气,就是胜利。
我只知道,防疫抗疫不是比赛,不是比你强我弱,不是判谁学霸谁学渣。
更不是吃人血馒头的狂欢盛宴。
而是主政者从自身国情出发,冷静分析判断,勇敢选择正确方案,说服人民,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媒体良心作业,提供及时、准确、平实的信息和有益的讨论平台;更是社会上每个人的积极响应,万众一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别人。哪来的“盲目自信”,谈何佛系成功?只不过是世途昧履,蕞尔小国如履薄冰,砥砺而行。
欲了解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