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蓝白色灯柱,这个新加坡理发店的传统标志代表了什么?

新加坡眼 2021-02-09

  |点击左上方,关注《新加坡眼》微信公众号|

编按: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过理发店门外那个一直转啊转的红蓝白灯柱。许多国家似乎都有这样的灯柱,算是理发店的标志之一。但你是否想过它们的来历?笔者讲述了理发店红蓝白灯柱的来历以及他小时候的经历。




以下为网友原文:
相信大家都看过理发店门口旋转的红蓝白色灯柱吧?


为何世界各地的理发店都采用这传统标志性的灯,让顾客老远就知道里是理发店而找上门理发呢?
(图源:ebay)
其实有三个故事的。要知道吗?
第一个故事:


法国大革命时期,有一家理发店是革命党人活动的据点。一次,在理发师的掩护下,一个革命党主要领导人在被追捕中得以脱险。革命胜利后,为了表彰其功绩,特许他们以红,白,蓝三色国旗作为标志。
(图源:pixabay)
第二个故事:


人们一看到红白蓝立刻会联想到法国国旗,但是这标志并不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而是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而白色代表绷带。
(图源:pixabay)
这个国际通用的标志是法国人梅亚那克尔在1540年设计的,那么理发店为什么要用动脉静脉绷带来做标志呢?
那是因为近代医学在发展之前,理发师往往兼职外科医生,他们能医冶一些骨折、脱臼、跌打损伤之类的外科病,所以才用这做为标志。

笫三个故事:


中世纪,西欧流行一种说法,人生病主要是体内多余的元素不平衡。只要引出体内多余的元素,就会恢复健康。而血液则被认为是最容易引出体外的一种元素。因而欧洲人认为放血是康复之始。但医师认为这是下等人做的事情,自己不肯动手放血,自然托理发师来做。于是理发师就成了兼职外科医师。
(图源:pixabay)
1540年,经英格兰国王批准,成立了理发师,外科医师联合会,从此理发师正式打出了外科医师的牌子,并选三色柱作为他们行医和理发的标志。
(图源:pixabay)
1745年,英王乔冶二世勒令成立皇家外科医学会,外科医师从此与理发师分家。但理发店门前的三色灯柱一直沿用下来,新加坡的理发店也沿袭这种装饰,把它作为理发店的唯一标志。由于时代的变化,现代理发店门口不一定是三色柱,而许多是黑白色,多了些时尚元素。
(图源:pixabay)
小时候住在新村,村里是没有理发店的,我只依稀记得一个叔叔骑着后面有个架子的脚车,架子上有个小木箱子,里面装满理发的剃刀、剪刀、梳子、镜子等。
(图源:pixabay)
他周六周日才来,踏着脚车绕着村子里的小路有一声没一句地喊,"飞发,上门飞发"【广东话理发叫飞发】。妈妈们看到就会叫住叔叔来家里为他们的小孩剪头发。
叔叔会把脚车停在屋子旁边阴凉的树下。小瓜们一人一张木凳子从屋子里搬出来,坐好后叔叔会把一条白布圈在孩子身前。我只记得叔叔问妈妈们要为孩子剪什么发型?陆军装还是椰壳头?
陆军装是剪的短短,有型有款那个。而椰壳头,叔叔在小箱子翻出半个揶壳,把半个椰壳套在小孩的头上拿出剪刀绕着椰壳剪,然后用剃刀括括括。男孩女孩也是给叔叔剪,收价才三角。
(图源:pixabay)
后来很久不见叔叔来剪发,我们唯有随着爸爸走去靠近街场的河堤旁的几棵大树下,那里早上有理发师替大人小孩理发。大树下放张椅子而镜子则钉在树干上,有几张椅子和几个理发师,还有公仔书看呢。
有天在村子里的粉档吃粉,听到大人围着正在吃粉的理发叔叔聊天问,“为什么那么久没有上门理发了。”叔叔讲近来几次傍晚收工回家,在村尾通去他住的地方,需要经过一段偏僻的丛林。
(图源:pixabay)
这条路他走了很多年是没有屋子的,不过最近傍晚当他经过那段路时,丛林左边出现了一间简陋破洞没有木门的屋子,门口站了个女人,脸上像涂了层白灰的样子,目无表情一直向我招手。她身后立着两个圆滚滚的小孩,脸蛋左右红红像足纸扎的童男童女,吓到他每次不敢望左边。
中午他经过这是没有屋子的,理发完回去却出来一间屋子和那些【人】。所以他索性不再来这个村子了。听大人讲那个丛林有很多墓几十年给草草树树遮挡了,所以外面经过的外人根本不知道这有坟墓,我们小孩子更不知道叔叔讲什么。
(图源:pixabay)
后来卖粉的清嫂告诉我们不要去那里玩,我们才知道原来鬼妈妈也想叫叔叔上门替她的宝贝理发。
真真假假,当年只是小孩子也不当一回事,不过也有踏脚车卖扫把,一路走一路叫扫把    扫把地沿戶叫卖,最好奇的妈妈常叫也是坐脚车到处上门跟人铲刀磨的来磨剪刀,一边磨刀,手不停口也不停。他也看过那女人向他招手。不过他胆大,他没有当一回事。因为他知道该地没有屋子的。
(图源:pixabay)
现在那地方已发展起了两排店铺和后面的住宅区,而村子还有四分之一保留还没有拆。不过也变老人村。年轻人都不要待在那,而老的又不想搬,唯有过年过节才熟闹。
我也搬了廿多年,偶尔也会进去找找童年嘻笑的地方,一片洒落红红相思豆的丛林,也是童男童女出现的地方。这很多是私人地不要出卖,所以发展到不三不四,也有马来人住不过靠河那头,这个村少说也有七八十年了,奇怪那些人好像永远长不大而活在另一空间地窥视著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 
(笔者:Ng Chit Tin)

— END —


相关阅读


欲了解更多新闻,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查看以下「关键词」了解新加坡最新动态
出租求租 | 二手闲置家政信息 | 从新加坡进中国 | 进入新加坡 | 线下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