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中国热心慈善公益的我,在新加坡开始异国他乡的义工,是怎样一种体验

若邻 新加坡眼 2022-09-03


|在微信中搜索 小程序,查看新加坡生活分类信息|


“山客心悄悄,常嗟岁序迁。”昨天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民间谓之与”小满“相对应的”大满“),是既忙于收获果实,又忙于播撒种子的节气。一边收获,一边耕耘,虽然果实满满,又不会停滞不前,将之比作人生应有的态度再合适不过了。在这样的时刻,说说我在新加坡做义工(国内叫志愿者,海外的华语世界称之为义工)的感受,也颇为应景。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义工,也有服务社会,成就自己的满足感,是为”大满“。


1

慈善无处不在,义工人人可为


早听说,新加坡除了有着卓越的精英教育,多元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水平等,在慈善方面的成绩也很耀眼:每十名新加坡人中,有八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行善美德,而这些行善者投身当义工或捐赠的几率也比较高。在2018年世界捐助指数
(World Giving Index)报告中,新加坡排第七位,而在全球慈善环境国家排名中,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九,亚洲第一!

及至在新加坡生活了一年半的时间,我才发现,慈善团体和义工组织真的几乎无所不在,其工作范围涵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而且基本形成了一个近乎全民参与的体系,对新加坡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和谐发挥独特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公平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光慈善机构,全岛大大小小就超过2000多间,从帮助残障人士,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到关爱流浪小动物,参与海洋保护和国际体育赛事的辅助工作,为文化团体、宗教团体、社会福利机构服务,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已成为在新加坡人和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的一种自觉。

这里的义工,也分为几种。针对像我这样拿各种准证旅居新加坡的非公民和PR,只要你有一颗服务社会奉献社区的心,就可以通过各类慈善团体的网站注册或义工社交媒体群免费申请,自由加入;针对公民和PR 的,还有学校义工和社区义工
(需要注册。接到社区通知之后,你就可以以Observer的身份开始参加例会和各种社区的活动,服务一段时间后,才会转正,变成正式的基层领袖)

其实,在国内,我也算是比较热衷于公益活动的。曾经的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2020年的抗疫捐款、每年的“慈善一日捐”等等,我都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来新加坡之前,除了在自己上海的小区和联建的川沙村子里当志愿者,还曾在隔离酒店当了14天的志愿者。

今年4月初,结束为期一年的求学生涯后,经朋友介绍,我进入善济医社开始了我在异国他乡的义工生涯。我将之视作深入了解新加坡社会的一个窗口,一段别样的人生体验。

2

慈善是融入社会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善济医社是一家最早由移居新加坡的华人企业家在1901年创办的民间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弱势群体和年长者提供中医服务,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坚持为低收入家庭以及老人免费问诊以及平价药物和治疗,建国一代
(新加坡1965年建国)老人问诊和拿药完全免费。在现任义务主席卓顺发太平绅士的带领下,已发展到在全岛拥有15间中医诊所,每天问诊人数大约1400多人次,同时善济还资助成立了4间康乐中心,每年为无数的居民服务。

2个多月来,我只要一有空,就参与善济义工群里的各项活动。诸如为筹办母亲节活动而做的整理花束工作、在全岛几大主要地铁站口分发免费的口罩和洗手液,包装和制作各种感谢信
(状),为善济新总部大楼筹款整理和分发文件等,多次室内或户外活动的参与,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生活境遇的义工人群的交流,让我这个旅居新加坡的中国人,对于新加坡的慈善文化和新移民融入的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发现,来这里做义工的群体,除了少数新加坡本地公民和PR,多数都是拿准证在这里工作的或陪读的陪读妈妈,当然也有学校放假来做义工累积义工时间的中国来的考入新加坡政府大学、中学或国际学校的学生,甚至还有拿旅游签证因为疫情缘故滞留三月之久而纯粹来体验义工生活的人。我猜之所以都是华人来做义工,是因为这是一家可以只讲华语的中医慈善机构,沟通无障碍~~

做义工最放松的时候,是午餐吃杂菜饭
(就是中国称的盒饭,通常1荤2素)的时间。大家边吃边聊。有人聊到申请PR多次被拒的惨痛经历,发誓要做足60小时义工拿到感谢状做补充申请材料;有人分享孩子参加AEIS考入政府学校的经验;有人分享徒步全岛多个国家公园的经验,有人分享租房的奇葩经历……大家聊到生活成本,昂贵的物价房租,对外国人工作的种种限制,以及防疫政策,不断熔断的航班,遥远的回国路……

因先生工作调动而不得不辞职来新的妈妈们,对于突然而来的全职主妇生活从小欢喜到不甘心的心路历程的分享,让同曾为职场人士的我感同身受,大家都觉得人生还是得不断学习,与伴侣、孩子共同成长、进步,争取早日再入职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航班熔断而不得不滞留新加坡100多天的90后创业小妹妹分享的奇幻故事,让人感叹生命的韧性,命运的多舛,以及生活的无限可能性。她能在100多天里,通过画画、写自媒体文章、远程遥控国内的公司,辗转多个居所,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冲破雾霾买到机票踏上回国路,实属不易!

因陪孩子读书而忍受夫妻分居的陪读妈妈们在疫情这两年更是不容易,既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又要牵挂国内的家人,还不能忘记自己的个人成长,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生活之外,抽空参加选美大赛、时尚舞蹈培训,生活也是多姿多彩。

更不用说来自国内重点中学的孩子们,以优异成绩入读新加坡的国际学校或考入政府中小学,怀有一颗服务社会,融入社区的心,不论是自愿还是学校的硬性要求,能坚持做到服务社会40小时以上,也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

对于像我这样旅居新加坡的人来讲,做义工是一个融入当地社会特别好的方式。在参与义工活动中,我们会跟不同的人群打交道,会有机会去观察和了解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在付出的过程中收获到因帮助别人而带来的成就感和体验感。做义工最开心的时刻,是听到那些年长的老人们在收到我们免费发放的赠品后衷心的感谢。那一声声谢谢,拂去了初次在公众场合给陌生人发放物品的害羞,拂去了在小贩中心、地铁站不遗余力奔波的劳累,也拂去了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之间人与人、心与心的隔阂。

我们也学到了组织和招募义工的学问。我们发现,随着新加坡华人新移民群体的扩大,华人社交平台,诸如微信、微博、视频号、小红书、抖音,以及新加坡本土发展起来的一些自媒体平台等,成了新加坡慈善机构招募义工的最佳渠道。类似善济这样的慈善机构,已能娴熟地将这些平台为己所用,既做招募义工之用,又做慈善文化和慈善品牌的宣传推广渠道。

我们也了解到这个海外最大的华人社会,普遍深怀着感恩之心,有着华夏民族深入骨髓的与人为善的理念。岛上很多人,都认为施比受更有福,常怀感激与悲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很多人借助义工活动,收获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与社区建立联系,并开拓社交网络,建立方向感和归属感。

3

慈善之风盛行,与制度设计密不可分


我好奇于新加坡做义工的蔚然成风,深究了背后的制度设计,发现至少有三个分不开:一是跟几代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身体力行分不开;二是跟政府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激励机制分不开;三是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分不开。



1、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与身体力行,带动了岛内慈善之风盛行。

新加坡前任总理李光耀曾经说过,“美国慈善发展良好,如果我们要想保持社会稳定团结,也要走这条路。他强调,国民收入差距增大可能会影响社会凝聚力,但公益慈善可以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他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远见卓识,使得新加坡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现任总理李显龙也曾说,“为他人做好事、关怀弱势和有需要的社群、加深对彼此的责任感都能帮助我们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所有国人都为关爱社会尽一分力,大家也能享有更强大的社会支持”。他特别提到,“新移民一定要能够和谐地融入新加坡社会、……”

现任总统哈莉玛也曾说,“志愿服务精神在于先为他人利益着想。我们在这过程中也有所收获。我们将学习沟通、筹划、领导及管理团队的技能” 。她一直鼓励更多青年加入义工行列,并在工作场所建立志愿服务文化,让青年养成终身服务社区的习惯。这样的文化也能让雇主受益。总统引用研究报告表明,员工志愿服务率同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很强的连接性。

在做义工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前总理李光耀就以义工的形式亲自担任过人民协会主席,该组织负责加强引导推进志愿服务。现任总理李显龙曾任新加坡华助会的赞助人,该组织是个非营利的自助团体,长期为较弱势族群提供各项计划和援助。现任总统哈莉玛总统目前仍是善济医社的赞助人,该组织是新加坡最大的慈善团体之一。不仅如此,新加坡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都会在民间非营利组织担任职务,带头为社区做公益事业。可以说,正是政府官员特别是领导人的率先垂范和身体力行,带动了岛内慈善之风盛行。



2、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激励机制,是慈善之风盛行的制度保障。

1983年,新加坡制定了《慈善法》,此后多次修订。该法对慈善机构及非营利组织的注册、管理以及组织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对商业机构开展慈善活动也制定了操作细则。除《慈善法》之外,新加坡还有数目众多的辅助法律来完善和细化慈善活动及机构的组织行为。总体来说,新加坡政府鼓励慈善组织的发展,不过执行严格的登记制度。

按照《慈善法》的要求,新加坡的慈善组织必须依据《社团法》和《慈善法》分别登记,董事会至少要有三名成员,其中至少两名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为了让慈善团体的运营更加公开透明,《慈善法》规定所有慈善组织每年必须提交年度财务报告。商业机构组织公益活动须提前申请许可证,不得套用“慈善机构”之名,同时需呈报自己的酬劳和转交捐款的时间等。另外,新加坡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总监办公室要求慈善机构必须聘请外来审计师,并在慈善机构网站上公布其财务简报供公众参考。自2014年8月起,慈善总监办公室也将所有慈善团体的财务简报统一汇总到其网站上,免费让公众调阅。

这点我在浏览善济医社网站时也有特别关注,善济医社历年的工作报告、财务报表和统计数据都可供公众免费下载。

为加强监管,新加坡慈善理事会于2007年11月推出了《慈善团体与公益机构监管准则》,此后经过多轮修订,比如今年5月又拟议修订慈善团体与公益机构的监管准则,可能将限制公益机构及大型慈善团体的董事任期不可超过10年。如果公益或慈善机构认为有必要延长某位董事任期超过10年,须在举办董事选举的会员大会上通过。

不仅如此,政府部门还颁布了较为健全的法律体系,用于监督慈善团体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企业或个人捐赠后凭收据即可在报税季享受规定的税收返还
(以捐赠资金2.5倍的数量进行税前抵扣),这对于社会捐赠是极大的吸引力。此外,任何人给大学和研究机构捐赠,政府也会给予接收机构1至3倍的资金配比。

很多义工在了解到这项政策之后,立马慷慨解囊。既然捐赠10元,就可以让一个人免费问诊看病,自己也可享有25元的税前抵扣,还可以有捐款证书作为求学、求职、申请公民PR
(新加坡政府着重考量申请者的年龄、家庭背景、对新加坡经济的贡献、有意在新加坡落地生根融入本地社会、以及对于新加坡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有认同感的人)的附加材料,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为增强全民做的意识,新加坡法律规定每年7月是志愿服务月,很多的社会团体在此期间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新加坡政府对这些从事志愿服务的机构会在活动资金、活动场所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新加坡人民协会经常组织其规模庞大的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不同年龄、对象和阶层的民众,组织文化、教育、体育、职业培训、休闲社交等服务活动。新加坡政府部门官员一般会在有关社会团体或志愿组织中担任董事,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指导。新加坡青年理事会综合协调部下设青年服务基金和青年国际基金,以支持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活动。新加坡允许志愿服务机构在社会上开展募捐活动,这为志愿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分享计划”是新加坡志愿者组织向社会募集捐款的一个项目,它通过培训等方式筹集资金维持开销。此外,一些慈善组织会把义演义卖募捐收入捐赠给志愿者组织,很多企业也会以多种形式赞助志愿者组织。



所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新加坡人对义工活动充满着别样的热情,为什么一到周末你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公益慈善活动了。真的是做义工不仅仅能够得到助人的快乐,而且有很多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融入本地、申请永居身份、孩子上学、求职时是一个闪光点等等。

对公民与PR讲,家长做学校义工,对子女申请好学校有帮助,尤其是孩子报名小一2B阶段。当然,学校义工申请难度也不小。家长也可通过做社区义工来为孩子申请好学校,社区义工转正满两年,并且依然活跃的,可以拿着推荐信在小一入学的2B阶段报名,但只可以报住家地址所在2公里范围内的学校。另外,正式社区义工还可以在所在社区免费停车,转正满三年后购买BTO
(是由新加坡建屋局承建并直接售与合格购屋者的预购组屋)和EC(执行共管公寓,界于组屋和私人公寓之间的一种政府修建屋种)也有优先权。

此外,新加坡对义工服务设立了多层级、多类别的荣誉。最低层级的荣誉就是义工组织开具的做义工证明
(感谢状)。社会组织本身会设立不同的荣誉奖励,比如长期服务奖、义工表扬奖等。这些奖励一般只限于证书,没有物质奖励。最高层级的奖励是具有政府背景的人民协会颁发的社会服务奖。该奖分为三级,每年由基层民众联络所推荐候选人,根据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同及贡献的大小,设立了“公共服务奖”“公共服务勋章”“公共服务星条勋章”三种不同级别的奖,每年国庆日由总统或总理颁奖。在新加坡,慈善团体颁发的义工证明、奖励证书在社会上是被普遍认可的,总统颁发的义工勋章更是如此。每一名义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的奖励都会成为其履历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也都会成为企业、学校、团体等招募员工的重要参考条件,因为义工经历既有助于了解一个人的品质,也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能力。

可以说,正是完备的法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育了岛内人人做慈善风气,养成了新加坡人做义工的意识和习惯。

3、教育制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是慈善之风盛行的文化底蕴。

做好事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参与。在新加坡,这种意识和行为,与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密不可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从小就被要求做义工
(最初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社区服务)来培养善心、爱心。在新加坡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校必须留出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做义工。学校会对学生做义工的经历做详细的记录并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培养义工意识方面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构成其社会一大鲜明特征。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念”,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2020年1月,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邀请公众组成公民工作小组,征集关于新加坡人应该知道哪些事情的意见,其中8个特质中有2个跟义工有关,分别是第二条,尊重与融入;新加坡人需要尊重其他种族、文化、宗教。融入并对本地社区有所贡献。第三条, 对社会有所贡献。新加坡人有义务对社会有所贡献。公民可以通过义工服务回馈社会,例如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方当义工。

共同价值观念和新加坡人特质的提出和征集,强化了整个社会认同,很多新加坡人认为“做义工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亦是乐己”,无形之中激发了人的良善和仁爱之心,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热心公益和慈善向来是新加坡华族的优良传统,多年来为新加坡的种族和谐和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如善济医社所提倡的5大价值观“宽容、大爱、慈悲、感恩和祝福“,20字理念“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善与国同在,济与民同心”所表达的那样,因为有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慈善事业才真正赋能,承担起了传播人间关爱,缩小贫富差距,营造社会乐善风气的职责。

一个年过七十的老者,总是来参加善济的义工活动,他说,对弱势群体怀有一份关爱之心,常怀感激与悲悯,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当然,还有义务服务善济14年的善济主席,即使年过六旬,仍每天不遗余力地为慈善事业的永续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所以,有时不得不深深地为新加坡人这种深入骨髓的志愿服务精神所折服,也难怪有那么多只是新加坡过客的旅人也要千里迢迢来体验一下义工生活。因为大家认识到,这的确能使社会更和谐,更具凝聚力。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图片来自义工生活日常。



(图文来自新加坡眼APP网友若邻《我在星岛做义工的日子——慈善事业永不停歇》)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GJ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 房屋租售 | 二手闲置 | 求职招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