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全球富豪为何还疯狂卷来这里?
本期报道主要内容:
2022年10月,新加坡没有迎来的好消息,尽管差也没差到哪里去。
第一个消息是,受电子出口大跌10%影响,新加坡九月份关键出口同比增长仅3.1%,低于市场预期。
第二个消息是,电子出口持续疲弱,新加坡九月份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仅0.9%,也是低于市场预期。
第三个消息是,在食品、服务业、零售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推动下,新加坡九月份核心通货膨胀率进一步攀升,同比增幅达到5.3%,创下2008年十一月以来、近十四年的新高。
这三个消息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
新加坡经济下行风险加剧。
实际上,新加坡经济今年前三季度的发展并不坏;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4%,优于市场预测的3.5%。
第三季度环比增长1.5%,也优于市场预测的0.7%,扭转了第二季度萎缩0.2%的颓势,躲过了技术性经济衰退。
既然前三季度经济表现并不坏,为何人们仍如此忧心忡忡?
因为天边那几片乌云越积越重,一场暴风雨怕是躲不开。
前景黯淡,这就牵动了千千万万人心里最敏感的那根筋。
经济即是民生;民生,即是你我的身家性命。
关键出口增长低于市场预期
重点:电子出口大跌10%
先说出口。
新加坡九月份的关键出口NODX同比增长仅3.1%,大大低于市场预测的6.9%。
(图源:新加坡港务集团)
NODX指的是“非石油国内出口”,是新加坡外贸的最关键数据。它一来把新加坡的石油出口排除在外,不受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二来它也排除了转口贸易,只记录国内出口。因此,NODX是新加坡制造业和经济的晴雨表。
这是NODX连续22个月扩张,但由于增速低于市场期望,人们认为,这加剧了新加坡经济下行的风险。
九月份,新加坡NODX同比增长3.1%,低于八月份的11.4%,也低于七月份的7.0%。
NODX分为两个大类别,一个是电子产品出口,另一个是非电子产品出口。
NODX电子产品出口连续两个月萎缩,八月份电子出口下降4.5%,九月份下降10.6%。
电子出口连续两个月下降,意味着科技行业发展萎缩,是电子类制造业萎缩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
参考阅读:对中国大陆和香港出口大跌,新加坡经济衰退风险加剧,九月份关键出口增长仅3.1%
制造业产值低于市场预期
重点:电子产值连续三个月下跌
10月26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发布制造业产值预估数据,九月份新加坡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0.9%,优于八月份的0.4%,但低于市场预期的1.2%。
《联合早报》报道,经济师预测,制造业在今年首三个季度增长3.9%之后,到了第四季度,可能陷入萎缩,疲弱势头或持续至2023年初,拖累整体经济。
在制造业的六大领域当中,交通工程业同比增长38.0%,一般制造业同比增长23.3%,精密工程业同比增长7.7%。
生物医药制造业同比萎缩3.5%,电子业同比萎缩7.0%,化学业同比萎缩7.1%。
电子业在七月份萎缩5.2%,八月份萎缩7.8%,九月份萎缩7.0%。
美国对华芯片禁令
恐将使新加坡电子业前景恶化
在六大领域当中,电子业占比最重,达40%。因此,电子业萎缩,尤其是连续三个月萎缩,对整体制造业产值影响最大。
在电子业当中,半导体占比近80%,也是连续三个月萎缩,七月份萎缩3.2%,八月份萎缩6.6%,九月份萎缩8.4%。
新加坡供应了全球11%半导体,以及20%的芯片制造设备。
近期,由于全球芯片供应过剩,需求疲软。美国对华芯片禁令恐怕将进一步使电子业前景恶化,进而影响新加坡的制造业和出口。
九月份核心通胀升至5.3%
2022年九月,在食品、服务业、零售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推动下,新加坡核心通货膨胀率在八月份5.1%的基础上进一步攀升,同比增幅达到5.3%,创下2008年十一月以来、近十四年的新高。
如果计算环比,即是九月份与八月份相比,九月份核心通胀为0.5%,整体通胀为0.4%。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指出,新加坡核心通胀率预计将在未来几个季度保持在高水平,且存在上行风险。全球经济明年可能出现高通货膨胀和低增长,新加坡明年的经济增长将低于趋势,下行风险已经加剧。
尽管全球供应链受阻的问题持续缓解,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商品需求放缓。能源和食品价格相对上半年有所下降,但是,由于供应问题,价格仍维持在高位。同时,一些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缺乏,人工成本高涨。新加坡的输入型通胀会持续一段时间。
在新加坡本地,劳动力市场仍是人手紧缺,人工成本将持续走高。电费和燃料费将继续高企,企业预料会把输入型通胀压力、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转嫁给顾客。由于拥车证投标价走高、房租走高,汽车和住宿费用在今年底之前也会持续高企。
在未来几个季度,新加坡的核心通胀率预计会持续走高。或许到了明年下半年,在劳动力供应增加和全球通胀放缓之后,新加坡的通胀才会有所缓解。
2022年整年,整体通胀率大概会达到6%左右,核心通胀率则达到4.0%。
展望2023年,考虑消费税GST提到到8%以及其他因素,预计整体通胀率会介于5.5%至6.5%,核心通胀率则将介于3.5%至4.5%。
新元兑人民币持续走高,突破5.1!新加坡物价飞涨,核心通胀创14年新高
高层多次发出经济下行风险警告
对于全球经济和新加坡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新加坡政府高层多次发出警告。
今年8月8日,在国庆献词当中,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摆在我们眼前的,是经济挑战。虽然新加坡经济开始从新冠疫情中复苏,但是,未来并不乐观。政府正在尽力帮助新加坡民众应付通膨,尤其是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他指出,国际经济情况已经不一样了,在短期内,世界不会回到过去几十年那种低通膨、低利率的市场。新加坡最终仍必须让产业转型,提高人们的技能,提高生产力,唯有如此,国民的收入才能一年年地增加。
今年10月14日,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说,全球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压力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出现一些放缓的迹象,这将对新加坡造成冲击。
他说,新加坡今年应该会取得不错的经济增长,预计介于3%至4%,但明年的增长预测放缓。
黄循财说,政府非常密切留意欧盟、美国和中国这三大经济的发展。如果新加坡经济出现进一步转弱迹象,或是出现更多干扰因素,造成经济下行风险提高,政府将制定新的应对计划,包括减低风险和缓解经济衰退的冲击。
全球高净值资产人士为何
把新加坡列为投资的主要选择之一
新加坡经济下行风险增高,通胀高企,网民叫苦连天。奇怪的是,全球富豪不但没有望之却步,反而趋之若鹜。
资本家的眼睛是最雪亮的。资本家也是最擅长用腿投票的。
尽管门槛一再提高,还是挡不住富豪们“卷”来新加坡的热情。前段时间网络盛传,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待批的家办申请多达600家。如果全部获批,将引进120亿新币至300亿新币的资金。
. 香港特区首富李嘉诚
. 印度首富安巴尼
. 谷歌联合创始人布林
. 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
.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妻子舒萍等等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创始人的
新加坡家办在扩招
大量的家族办公室也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桥水基金,资产约1500亿美元)的创始人Dalio的家族办公室就在扩招。从一个网络广告可见,Dalio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招聘的六个岗位,包括投资负责人、非流动性市场高级投资组合经理、交易员等。
桥水基金创始人Dalio
家族办公室本质上是为高净值家族管理资产,让遗产受到保护、代代相传。这将有助于减少家族成员之间的纠纷,确保家族企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过去几年,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各地富豪到新加坡设立的家族办公室是以倍数增长的。他们选择新加坡的原因主要有:
一、新加坡是领先的金融服务枢纽,而且是进入亚太地区的门户
二、新加坡的个人和企业税率相对较低
三、新加坡有多条国际直航航线,与世界各地的投资热点紧密联系
四、新加坡单一家族办公室可为家族成员申请就业准证,并据此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管理的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 (GIP),为高净值家族成员申请永久居留权
(World Justice Project,2021年全球法治排名)
该排名是根据八个因素进行评定的: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政府的透明度、不存在腐败、基本的权利、秩序与安全、监管执法、民事司法、刑事司法。
新加坡在不存在腐败、秩序和安全、监管执法、民事司法、刑事司法这五个方面都位于前10名,而在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和政府公开性方面都位于前40名。
全球顶级富豪青睐新加坡
据彭博社报道,不少在港企业选择撤离香港,或把业务扩展至香港以外地方。
安巴尼,图源:facebook
布林是全球前十大富豪,也是谷歌的联合创始人,他去年的净资产已达865亿美元(约1230亿新币)。布林在2020年底设立了家族办公室的新加坡分支机构,旨在管理他的财务以及确保家族成员的人身安全。
关于布林为何选择来新加坡开设家办,《新加坡眼》也做过相关报道:谷歌创始人又离婚了,深扒他的华裔前妻与新加坡千丝万缕的联系...
詹姆斯·戴森
自戴森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以来,戴森家族就将资金源源不断从英国转到新加坡,高达24亿新币。
第一次是在2021年,当时戴森集团向Weybourne集团支付了4亿英镑(约7.3亿新币)的股息,这笔钱也为戴森集团在去年最大的一笔支出。第二次转移同样发生在去年,当时那笔钱金额为2亿英镑(约3.7亿新币)。第三次转移发生在今年1月份,戴森集团通过股权转让又为新加坡的家族办公室送上了7亿英镑(约13亿新币)。
舒萍是海底捞品牌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另一位创始人张勇的妻子,在今年的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名列第九。她于2019年用了55亿美元(约78亿新币)在新加坡设立了日出资本(Sunrise Capital Management),负责管理财务以及家族事务。
编辑:ABC、FJ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