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振华堂到振华里

申长存 魔都白领群 2022-05-05

振华里位于马当路301弄。据《卢湾区志》记载“上海棉布同业公会于民国17年,建旧式里弄振华里,45幢4754平方米”,这与史实稍有出入。实际上振华里是由振华堂洋布公所兴建,时间不晚于1920年。 

振华堂

振华堂全名为振华堂洋布公所(Shanghai Piece Goods Guild),1858年创建于汉口路昼锦里,初名振华堂洋货公所,后更名为振华堂洋布公所,1928年8月更名为振华堂棉布公所,1930年与棉布公会(原洋布公会)合并为上海市棉布业同业公会,会址设在位于劳神父路(今合肥路)的振华堂,事务所设汉口路昼锦里282号半,另设市场于盆汤弄10号原棉布公会旧址。

▲ 1940年行号图显示,振华堂洋布公所已经更名为上海市棉布业同业公会

振华堂作为市区的棉布同业公会,会员从最初的15家到1947年的205家,在上海市商界影响较大,在尔后的上海商务总会改选中,来自振华堂的代表当选为会董,代表人物有许春荣、李柏葆、陈茂恒、孙瑞康、顾子槃等。

创办之初的振华堂主要把议定货价、助饷捐务、定期祭祀神灵作为主要活动,据《上海县为洋货公所振华堂议立规条告示碑》(1885年1月)所云:

议公所内供奉关帝圣像,每逢朔望,司年、司月等早至拈香,以昭诚敬,如有不到者,察出议罚。公所乃敬神议事之所,毋许闲人借住,并不准暂为留宿。至公用器具物件,亦不准私自借出。如有容情违议,察出重罚。

伴随洋布业的发展,振华堂改变原来的宗旨,1905年重订章程时,明确提出“联络同业、维持公益、研究商学,以冀同业之发达...”规定公所议董“有提议所规、协助所务、襄办公益、调查群情”的责任,并从组织结构上改组为董事制,设立总董、副董等职位,1927年改董事制为委员制。并开办了振华堂补习学校、英文补习学校、振华堂义务学校等。

▲ 沪军都督陈其美颁布的金奖牌,上书“好义急公”四字,旁摹序文,俞建国收藏

1911年11月上海光复运动中,洋布商团参与攻打江南制造局并成功营救陈其美。沪军都督陈其美为褒奖对上海光复作出重大贡献的上海商团,于1912年4月29日向上海商余学会、闸北总商团、洋布商团等10个商团颁发金奖牌,题有“好义急公”“沪军都督陈其美敬赠”字样。五卅运动中,振华堂也有所表现,推崇国货,不过更多的是在商言商,计划将原本在上海销售的洋布转移到外省市销售。 

振华里

最初的振华里有合肥路404弄、马当路303弄(今301弄)两个入口,一期住宅从合肥路404弄和马当路323号进入,有10个门牌号(保留7个)、406号振华学校(今新天地幼儿园),马当路沿线为商铺;二期从马当路303弄进入,有住宅45个门牌号。解放后将原马当路291弄崇一里(20个门牌)纳入振华里小区。

▲ 马当路301弄振华里小区入口

▲ 合肥路400号振华里(已拆),图片来自《上海家门》

马浪路筑于1898年,初名狼山路,1906年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名改为白来尼蒙马浪路,国人读起来拗口遂简化为马浪路,1946年以江西地名马当命名至今。合肥路,1916年筑东段至黄陂南路,以徐家汇天文台命名天文台路,1922年筑西段,1927年以天文台台长劳积勋命名劳神父路(Rue du Pere Froc),1943改今名。

振华里小区,解放前划分为五个地块,涉及2091、2094、2098、2100、2100A五个地籍,占地13.747亩。比照1947年行号图分布如下,其中地籍号2091为原振华里10-36号;2094为原崇一里;2100、2100A两个地籍较小,并到2098,这三个地籍号为原合肥路404号1-10号、合肥路406号原振华小学和合肥路412、414号,马当路303弄1-9号和37-45号,马当路305-343号。

▲ 1918年上海市棉布同业公会 “移建振华堂洋布公所并创事务所记”碑拓

据《移建振华堂洋布公所并创事务所记》(1918年9月),振华堂委托英商高易洋行挂号道契,其位于汉口路山西路转角的昼锦里地块因道路施工,被工部局划走一部分,1917年在天文台路马浪路(今合肥路马当路)购得唐姓地块(2091),后又购得旁边的孙张姓地块(2098),挂在D. McNeill&G.H. Wright(麥尼而、雷德)名下。

▲ 合肥路406号振华小学,原址现为新天地幼儿园

关于振华里的兴建时间,从《申报》当年的新闻推测,振华里的开发分为两期,合肥路早于马当路。据《申报》1920年7月11日的《洋布业大会纪事》:

本埠疋头业同业,因汇价奇跌成本加倍,爰于昨日(九日),在法新租界天文台路振华堂疋头业公所,开全体大会讨论加价问题,开会顺序:(一)振铃开会,(二)推举临时主席,(三)报告开会宗旨,(四)陈述英美商商函,(五)讨论加价问题……

另《申报》1924年11月10日《上海军事善后之昨讯》:

遣送二批嘉翔难民回籍,嘉定、南翔两同乡会,七日遣送第一批难民,已得报告安抵家乡,今日(十日)又将振华别墅(马当路323号)洋布公所纱业公所难民六七百人仍雇船运送回籍云。

从上述记录可以看出,振华里一期在1920年之前就已经建成使用了。而关于振华里二期即马当路301弄的记载可见1926年8月15日的《振华堂董事会议纪》:

振华棠洋布公所于昨日下午三时开董事会,顾子槃、柯干臣、周融荪、孙孝緖等各董,公推余葆珊主席报告振华里新建出租房屋工程情形……

▲ 改造前的振华里大门,图片来自振华里居民

至于竣工居住时间最早见于1927年3月19日的《申报》一篇告示:

回文胞弟鉴
所事均当顺从弟意,弗走极端,祈即日到行,以免延误公事,双亲前代隐瞒,请弗念,胞兄音杨启

通信处法租界白来尼蒙马浪路振华里三十九号

自此,基本上搞清了振华里的兴建时间,一期建于1917-1920年间,二期兴建时间不晚于1926年。

▲ 改造前的振华里,三家共用一个厨房,图片来自振华里居民

1991年原卢湾区政府启动对振华里小区的升级改造,拆除复兴中路沿街两排旧式里弄住宅,新建大同商务大厦。即:复兴中路335-377号、马当路283-287号、马当路291弄崇一里1-8号、马当路303弄振华里10-13号。

▲ 改造后的振华里新增公共绿地,休闲座椅,远处高楼为大同商务大厦

对剩余的振华里和崇一里住宅(10排)进行结构改造,拆除原本坐北朝南的“石库门”大门,期初改为铁栅栏,后兴建围墙并保留一门,一门一户改为一梯三户(3、5、7、11乙为一梯两户),统一从北门楼梯入户。增加卫生间和厨房,二楼、三楼加建小阳台,保留三楼晒台,每户独立成套。

改造后的振华里共有25个门牌号(3-27),统一从马当路301弄进入。干净整洁,井然有序,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大为改观,时任上海市长黄菊也来参观考察。 

振华里的名人

“社区成熟,交通便利,居民素质高,社区服务网络健全”这是百度百科对振华里小区的概述,而从某知名房产中介APP也可以看到小区的房价比较傲人。

振华里的早期居民,不少为公司经理,家境殷实,比如振华里33号王坚理为怡顺昌报关经理(1929)、振华里36号陈心吾(茶食业巨擘陈冀若之子、霞飞路野荸荠糖食店司帐)(1940)、劳神父路404弄1号张观复为上海大众灭火弹厂经理(1941)、振华里新4号华汝潔(江苏无锡人,浙江兴业银行上海总行副经理,后奉命赴重庆设立支行)等。

▲ 淮海中路544号野荸荠食品商店,图片来自食砚无田

除公司经理、职员外,振华里也居住了不少知识分子,比如振华里32号的曹惠群、25号的臧励和。曹惠群,字梁厦,江苏宜兴人,1885年生,清附生,后留学英国伯明翰学习化学,1928年,被推选大同大学校长,1941年辞职,著有《近世无机化学》、《新编实验化学》等。臧励和,字伯纶,江苏武进人,1875年出生,清末举人,民国词典编纂学者,主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1921)、《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至今尚无能取代者。其著作还有选注的《战国策》等。据《蒋碧微回忆录》,1927年她与徐悲鸿从法国回国后,曾将父母弟弟等人安置在振华里37号。除此之外,33号的汪寿昌、34号的张漱芳都是毕业于之江大学的。 

▲ 1937年抗战爆发,大同大学暂停办学,校长曹惠群给来自江苏省奉贤县学生顾璧侠签发的修业证明书,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 大同大学创办于1912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撤销建制,原址南车站路353号现为大同中学

▲ 《科学画报》1933年8月由中国科学社创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期刊。创刊之初,由中国科学社的杨孝述先生任总编,知名科学家曹惠群、周仁、卢于道等担任常务编辑,知名科学家秉志、竺可桢、任鸿隽、赵元任、裘维裕、茅以升、汪胡桢、伍献文、柳大纲等是她的特约撰稿人。图片来自7788收藏网

▲ 由臧励和选注的《汉魏六朝文》至今仍在销售

除了公司职员、大学教授等,由于振华里离八仙桥、大世界不远,环境幽静,不少青帮大佬也选择在此居住,比如9号的谢葆生、28号段涤尘等。谢葆生(1882-1952),苏州人,初来上海时在跑马厅当过马夫、赶过马车,民国初拜大字辈陈万兴为师,列通字辈,人称“马夫葆生”。后拜杜月笙门下,成为“八股党”重要成员,经营卡德浴室、新闸旅馆、仙乐斯舞厅和大舞台等。1927年加入警局。汪伪时期投敌,充任伪江苏省公安局营务处副处长等职,积极参与汪伪特务活动。1946年以汉奸罪判被徒刑2年。1951年以恶霸罪判无期徒刑,次年初病死。寓居28号下厢房的段涤尘,名气没有谢葆生大,资格却高一辈,上海沦陷后,也参加了汉奸帮会组织,并出任“中国道义协会”常务理事,1941年2月在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20号维扬菜馆五福楼就餐期间,因私仇被枪击,幸免于难。除了青帮大佬外,曾任汪伪广州市长的彭东原,1943年为避祸隐居在振华里14号,直到1948年逃往香港。

此外振华里里面还开设了不少小工厂、店铺,比如振华里40号的《体育周刊》杂志社(1931)、振华里8号吴顺泰景记成衣铺(1933)、振华里33号义昌盛(1937)、振华里8号世界机器厂(1947)、振华里2号老德昌烟纸号(1947)等。

▲ 1962年2月,上海长征评弹团赴京演出,配图为李伯康、王月仙演出“杨乃武”中密室谈心时引咎的表演,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另据居委会干部反映,著名评弹演员李伯康、徐绿霞师徒曾居住在振华里29号底楼西厢房。李伯康(1903-1978),浙江平湖人,幼时家贫,4岁被卖给说书艺人李文彬为子,自此跟其学艺。1919年16岁,专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常与朱少卿之子朱伯雄同场合作。1929年到上海说《杨乃武与小白菜》,由于台风文雅恬静,人物刻画细腻,描摹有声有色,一炮打红,被誉为“书坛梅兰芳”。弟子有徐绿霞、沈子祥、顾玉笙、张青子等人。

声振华夷百世昌,原本抱团取暖的振华堂洋布公所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沿用其名的振华里历久弥新。行文之时,原本作为振华里配套的马当路沿街店铺征收补偿方案出台,1990年代改造落下的这批居民终于等到了阳光,未来的振华里越来越美。

更多上海往事

点击下面名片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