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天地壹号的前尘往事

淮海白领群 魔都白领群 2022-05-05
近日,朋友推荐去上海图书馆观看了新天地文化展(7.2.-7.25),现场一组新旧对比的照片引起我们的兴趣,“新天地壹号原主人毛伯庸后代合影”。
▲ 毛伯庸后代在新天地壹号后门台阶合影

毛伯庸
毛伯庸家族大概是1940年代迁入新天地壹号。新天地壹号,历史上根据路名演变依次为蒲柏路429号、太仓路155-159号、太仓路181弄1号等。

▲ 新天地壹号太仓路入口


据《申报》,彬斋笔墨文具店于1941年6月在蒲柏路429号开张。

▲ 彬斋文具店,1941年6月开张,信息来自申报

▲ 1918年上海地图,Rue Eugene Bard为白尔路,呈Z字形。太仓路(顺昌路以西)最初为上海县城西门外的一条河流,城外农民摇船经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打铁浜(今太仓路西段、顺昌路北段)、晏公庙浜(今自忠路东段)、周泾(今西藏南路)、方浜(今方浜西路)进入上海县城。1899年6月,法租界第二次扩张,将打铁浜、晏公庙浜以北纳入法租界。原本作为上海县与法租界界河的打铁浜、晏公庙浜先后被填没筑路。1906年法租界当局填没打铁浜西段,以公董局总董E.Bard命名为白尔路(Rue Eugene Bard),1921年以法国驻华公使M.Boppe更名为蒲柏路(Rue Auguste Boppe),1943年以江苏太仓命名至今。1913年填没打铁浜中段(今顺昌路北段)、晏公庙浜(今自忠路东段),全称为白尔路。
毛伯庸,原名毛成烈,字伯庸,1904年生,江苏无锡人,毛载元(毛伯庸祖父)号传承人。毛载元笔庄(与周虎臣齐名)于1903年在永兴街63号(今金陵东路溪口路)创设,后由毛钧甫(毛伯庸父亲)接手经营。

▲ 老上海笔墨业分布图,,底版为1932年上海地图,图片来自书与画

毛接手后,将北面一楼沿街建筑改为店铺,南面主楼保留为住宅,成为前铺后居的格式。

1942年,毛伯庸与浙江定海人马渐鸿女士结婚,两人育有四子四女。马渐鸿家境较好,哥哥马仲达是盈丰华行的总经理,曾出任上海市进出口同业公会常务理事。

▲ 1942年4月29日,毛伯庸与马渐鸿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
在毛伯庸接手前,多个教育机构在此办学。1936年,上海文学函授学院在此招生。1938年2月,私立新新小学校整体从南市迁入,校长为吴继贞。1940年代,毛家买入后,部分建筑变为住宅,新新小学办学面积缩小一半,改从旁边的弄堂口进入。1951年新新小学整体迁出,与美德、松太、广明、上海中学附小合并为自忠路小学。

▲ 左侧1948年行号图显示地址为太仓路155-159号,右侧1940年行号图显示地址为蒲柏路429号


新瑞和洋行
房东也是几易其主。据上海道契,新天地壹号,旧时登记为英册B.C.12158号,地册1050号,占地0.886亩(590平方米),户主为Davies&J.T.W.BROOKE。Davies & Brooke,我们在之前的《新天地“景安里”变形记》已有提及,这家洋行中文名为新瑞和,除建筑设计以外,也从事道契挂号,绍安里2号道契就挂在G.Davies& J.T.W.BROOKE名下,其中J.T.W.BROOKE(布鲁克斯)曾担任估价师及测量师学会主席。除了新天地壹号外,附近的黄陂南路330号(今黄陂南路328号)、兴业路80弄吉平里的道契也是挂在新瑞和洋行名下。
▲  1912年1月出版的行名录,布鲁克斯已是合伙人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Davies,C.Gilber(1865-1933),译名为吉尔伯特·戴维斯,1888年3月来到上海,加入工部局工程部,负责兴建了中区警署(Central Police Station)、维多利亚医院(Victoria Nursing Home)、静安寺教堂(Bubbling Well Chapel)等建筑。1897年6月创办新瑞和洋行,J.T.W.BROOKE于1911年加入,更名为Davies & Brooke,设计建造了大北电报局大楼(今中山东一路7号上海电信博物馆)、霍尔特码头(Holt'sWharf)等重要建筑,还主持兴建了连接南京路新世界大厦的地下通道。据悉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所在的辅德里也是他们设计建造的。

▲ 第三代礼查饭店由新瑞和洋行设计,1907年竣工交付使用,今为浦江饭店、中国证券博物馆
1940年,沈持萍从宝昶钱庄(广东潮汕人开设)接手蒲柏路429号,后转手给毛伯庸家族。据《申报》1940年1月21日刊登的《鄂森律师代表沉持萍君为承购房地产启事》:

兹据上开当事人声称,查法租界蒲柏路工路局地册第壹零五零号、英册道契第一二一五八号之地产及地上全部建筑物业,由鄙人向前所有人宝昶庄承购、除将权柄单过户并由宝昶庄签立绝卖契外,用请贵律师代表登报声明等语前来相应代为登报声明如上。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部上海办事处买下该宅作为办公用房,再后来逐渐变成了该单位的员工集体住宅。截至1990年代末动迁时已经有40多户人家。2001年修旧如旧,改为商务会所。

▲ 改造前的新天地,蓝框区域为新天地壹号


建造时间

据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在《新天地 非常道》一书记载:

壹号会所天井回廊,是按照历史进行恢复性重建的,回廊的木扶手是新做的,雕花铁栏是1925年保留下来的。

本来我们以为一楼入口的门板书法也是以前留下来的,没想到竟是后来加上去的,不过倒也贴切。12块门板背面篆刻了自西周以来多个时期的书法作品,题款集中在“乙丑小春月”、“乙丑冬月“、“乙丑十二月”,即1925年底至1926年初。此处篇幅较长,我们会另作一篇解读相关信息。

▲ 经上海史专家薛理勇辨认,横批为“家道久长”

其实早在1910年上海地图,在新天地区域纳入法租界之前,这里已经有永庆里、永吉里、始德里等石库门建筑,后来的永庆坊沿用了永庆里的名称,至今我们仍然能在黄陂南路338号(原永庆坊1号,现太仓路181弄6号)墙角界石看到“盛庆记”三个字,旧时兴建永庆坊的业主。

▲ “盛庆记”界石在黄陂南路338号西北角、东北角各有一处,此为西北角

到了1915年,现新天地区域已经有颇多房屋了,新天地壹号可能是推到重建或者改造。

▲ 1915年上海地图,白尔路南侧已有成片建筑
除此之外,在新天地还能找到很多有趣的历史印记,比如“嵩山打包托运站”、“嵩山打字誊印社”,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各街道为解决返乡青年就业而设置的合作联社,嵩山路街道作为建制存在于1960年6月-1996年5月,而嵩山区则更短,仅存于1945-1956年。

▲ “敦和里”牌坊因为托运站的历史记忆被保留,历经20年,字迹已经很模糊了,图片来自周永平《新天地 非常道》
从2001-2021,上海城市更新的脚步越来越快,一些老建筑虽然修旧如旧,但是很多饱含历史记忆的符号被抹去了,相比新天地,很多细节的设置在今天来看仍然颇有韵味。
更多上海往事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