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4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视频+图文解读+知识点

点击关注☛ 梅语文 2021-04-27

梅语文教育/阅读/朗诵/写作



大家好!我是梅老师。根据教育部文件,今年春季,全国中小学继续使用统编版语文新教材。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新教材,梅语文推出全新栏目——“统编教材同步课文微课堂”(包括知识要点、课文朗读、视频教学和图文解读),希望对老师教学和孩子学习有帮助。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微课视频


 __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

1.出  不复出焉(动词,出去)

 皆出酒食(动词,拿出) 

2.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4.舍  便舍船(离开,动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5.为  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四)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

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后省略主语“人们”)

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分别省略主语“村中人”“渔人”) 

(2)省略宾语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

(3)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得意的样子。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七)名句积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课文翻译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芳草:香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这里的)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极:非常。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田间小路。

相:互相,指双方。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乃:竟然。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

 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既:已经。 

扶:沿、顺着。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   

所志: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七、问题归纳

1. 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2. 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3. 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4. 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 “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课后思考探究

二、桃花林属于自然环境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鲜艳的桃花,在溪流的两岸格外惹眼,它们在春风中摇曳生姿。桃花源中重点是人文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里是一派祥和的景象。百姓善良、好客,他们在享受着桃花源中幸福、和睦的生活的同时,担心受到外界的打扰。这些都让我们在羡慕桃花源人生活的同时,也在替现实生活中的百姓担忧。


三、1.第一问:渔人“具言”,主要是回答桃花源中人的问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今是晋,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点拨:作者不正面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述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很好地反映了陶渊明文章的语言风格。

第二问:桃花源中人感慨时光流逝之快,政权变更之频繁,百姓们会遭受无穷的苦难。因为桃花源中人就是“避秦时乱”来此的,表明了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

2.第一问:“如此”包括自己(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进入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整个桃花源中和谐、宁静、幸福、太平的生活氛围。

第二问: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显得有些啰唆与重复了,因为这些内容前面已经交代过了;同时这样安排也增强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也为后来“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点拨:结合原文不难弄明白渔人所说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表达效果可以从表现主题,与下文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四、1.作为;向。2.离开;房屋。3.于是,就;竟然。


五、1.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六、“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①桃花源中的美景,(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②桃花源中人幸福、和谐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到处是

一派幸福、快乐的景象;③没有战乱、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希望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桃花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声明:本文图文音频素材来源于网络。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立即联系我们删除。综合整理和编辑:梅语文

往期精彩回顾

【微课堂】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学视频+图文讲解+知识点

【微课堂】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视频+图文讲解+知识点

【微课堂】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安塞腰鼓》教学视频+图文解读+知识点

【微课堂】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图文解读+知识点+教学视频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微课视频+电子课本+图文解读+课时学案

【微课堂】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视频+图文解读+知识点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微课视频+图文解读+知识点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朗读+微课视频+知识点+课时导学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微课视频+图文讲解+知识点+课时导学

【微课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教学视频+图文解读

知识要点+电子课本电子版领取方式

▲扫描二维码

后台回复“微课堂”即可领取


1-9年级下册预习资料免费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