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来了!太美了!
秋冬季是候鸟大规模南迁和集群越冬的季节,作为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广西,在过去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公众行动起来,成为爱鸟护鸟的重要力量。
南国早报推出了“那些鸟儿来广西”系列报道,讲述那些“鸟人”和候鸟的故事,同时思考人与鸟类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广西的迁徙通道上,有这些鸟儿
每年的候鸟迁徙季节,在广西的公园、湿地、海边滩涂等地方,都能发现候鸟的踪迹。其中有的候鸟,偶尔出现犹如明星登场,有的留在广西过冬,有的选择继续往前飞。
白腹海雕:出现次数最少的“明星”
白腹海雕,被称为鸟中的“战斗机”,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海岸及海岛,我国广东、香港等地有少量记录。2015年系统性监测至今,北海冠头岭仅在2016年、2020年和2021年各有一笔白腹海雕幼鸟的记录。
黄胸鹀:极度濒危的禾花雀
黄胸鹀(wū),别名禾花雀。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部分地区消费市场对黄胸鹀的需求量增加而引起大量捕杀,其种群数量逐年减少。为保护黄胸鹀,我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近几年,仅黄胸鹀在广西的观察记录数据,就有了较显著的增加。
蛇雕:吃蛇如嗍面的猛禽
蛇雕,主食就是蛇。蛇雕的视力极好,即使在三百米的高空,也能轻易发现地面上爬行的蛇类。找到蛇后,它们会迅速地俯冲下来,一把抓住并死死地按住蛇。蛇雕的颚部肌肉发达,能直接将蛇头咬碎,然后将蛇生吞下肚,就像嗍面条。
凤头蜂鹰:受盗猎威胁最严重的猛禽
凤头蜂鹰,是受到盗猎威胁最严重的猛禽。凤头蜂鹰属于中大型猛禽,且喜欢在高空盘旋,需要通过上升气流来辅助飞行,导致飞行速度缓慢,容易被盗猎者击中。
中华秋沙鸭:在广西越冬的珍稀候鸟
中华秋沙鸭,嘴巴长得像个勺子,被观鸟人戏称为“自带饭勺”的勺嘴鹬。作为罕见的冬候鸟,这几年,在众多鸟友的积极参与下,广西的中华秋沙鸭越冬地、越冬种群数量不断刷新。单笔观察数量最多的一次是在柳州鹿寨雒容河,单次观测到25只。
斑尾塍鹬:单次飞行路线最长的鸟
斑尾塍(chéng)鹬,曾在广西出现并被鸟友记录的有名的飞行高手。据资料显示,今年10月,一只斑尾塍鹬在11天里飞行了1.35万公里。斑尾塍鹬体型中等,嘴较尾长,栖息在沼泽湿地及水域周围的湿草甸,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冬季抵非洲和大洋洲。
此外,在广西越冬的还有濒危物种小青脚鹬、大滨鹬等,以及白腰杓鹬、大杓鹬、各种鸥类;内陆水域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以及常见的绿翅鸭、针尾鸭、斑背潜鸭、鸳鸯等雁鸭类;鸣禽有各种鶲类、鸫类林鸟以及棕腹啄木鸟蚁鴷等攀禽。【详讯】
点击图片参与有奖趣味问答
测测那些明星候鸟,你了解多少
↓↓↓
今年广西已飞过超380种候鸟
从曾经的打鸟枪声频现到如今的零枪声、从“断鸟路”到“发鸟财”、从“打鸟村”到“护鸟村”……近年来,广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政府部门到民间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展鸟类保护工作,候鸟迁徙通道逐渐扩大,珍稀鸟类不断增多。今年,从广西上空飞过的候鸟已超380种。【详讯】
候鸟迁徙路上,有他们守护
猛禽迁徙,是地球上壮观的动物迁徙景象之一。猛禽翱翔的背后,是一群护鸟人长达十余年的坚守。这些护鸟人中,有曾与盗猎者对峙解救幼鸟,被称为“冠头岭裸眼观鸟第一人”的观鸟大咖;有发表猛禽研究论文引发关注的年轻学者;还有既是药师,也是护鸟接棒人的新生力量。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详讯】
折翼猛禽,从这里重返蓝天
秋冬候鸟迁徙季,在长途跋涉的飞行中,即使是强壮的猛禽,在面临极端天气、非法猎捕等威胁时,也时常会受伤掉队。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和各地野生动物救护机构积极联动,对数以百计折翼的猛禽进行救治,帮助它们重返蓝天。【详讯】
跟着候鸟去旅行,广西摄影爱好者发现别样美景
在弄岗,闭目聆听一只飞鸟扑棱翅膀的声音;在冠头岭,抬头看鹰群盘旋而过……这是怎样一种感受?又是一年候鸟南飞时,广西一些旅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也背上行囊,跟随候鸟出发,去探寻它们的踪迹,在旅途中遇见最美的“小众”风景。【详讯】
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
查看更多
“那些鸟儿来广西”系列报道
↓↓↓↓
值班主编丨黄秀宁
值班编委丨陆月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早报君推送
0771-5690127(报料)0771-5690976(广告)
猜你还会看:• 邻居空调外机装到自家外墙迟迟不拆,南宁一业主用这招“反击”!
精选内容推荐
// 广西14个设区市最新GDP公布 //
//大学生花式“养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