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愿,我能成为你的一束光!

南国早报 2024-04-22

2023年11月8日

第24个中国记者节

我们的节日,来听我们的故事



采访得来的妹妹
讲述人:南国早报记者钟亮


▲ 南国早报关于张玉兰的报道截图。


“阿哥,中秋节我回去看望揭老师了,他已经七十几岁了,身体很好。”


“阿哥,包子和饮料我放在门卫室,钟岚姐姐(记者的妹妹)也有,你有空时记得去拿啊!”

……


这个叫我阿哥的姑娘,其实与我非亲非故,因一次采访而结识。我们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事情要从2009年的一次采访说起。玉林市博白县17岁的初三女生张玉丽不幸患了白血病,晕倒在教室,被送医院救治。邻镇一所中学的班主任吴老师得知后,带领全班同学多次帮助和慰问张玉丽。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成就,在当地传为佳话。为此,我前去博白采访。


彼时,张玉丽正在南宁治病,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停药的窘境。吴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再一次为张玉丽捐款。于是,登记簿上那些零散的记录,汇成一叠厚厚的零钞,总共243.3元,这些都是同学们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零花钱。吴老师委托我返回南宁时交给张玉丽应急。


▲张玉丽背着小儿子在包子店里劳作间隙的自拍照,看得出她虽然忙碌但仍笑对生活。


吴老师说,张玉丽的病、她的家境、她躺在病床上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还在努力复习功课……这些都让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震动。即使最调皮的同学也被触动,老老实实捧起了书本,班风焕然一新,学习氛围也更浓了。


回到南宁,我把这事讲给自己的妹妹和爱人听,她们也很感动,决定和我一起去看望这个勇于跟病魔抗争的小姑娘。那是2009年3月初的一天上午,我们走进病房,看到一个捧着语文课本认真书写的女生,我轻轻喊了声“张玉丽”,她抬起头来,尽管大大的口罩挡住了面容,仍然可以感觉到她在微笑。


那一天,我们聊了很多,走的时候,我们掏空了身上所有的零钱塞到她手里。因为我们能感觉到,眼前这些生活的磨难,从未磨灭她眼中的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小姑娘单薄的身躯里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勇敢,正迸发出一股温柔而又强大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足以让人看到岁月静好,相信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她都能保持乐观向上。


2009年3月10日,南国早报以《“爱心班级”有位特殊学生》为题,用2500多字的篇幅,讲述了张玉丽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以意想不到的坚强打动了一大群素不相识者,大家又合力帮助、安慰和鼓励她的暖心故事。


张玉丽勇斗病魔的故事也深深打动了读者,不断有人来电询问情况,表示关注、支持,还有好心的民间医生愿意提供帮助。


后来才得知,我们去看望张玉丽的时候,正是她最艰难的时刻。不期而至的一点帮助、一句问候,在她的内心曾掀起了怎样翻江倒海而又美好的感动?最后,也许是上天眷顾,张玉丽身上真的发生了奇迹,她用一年多的时间,历经现代医疗和传统中医治疗,最终战胜了病魔。


“阿哥,我在金牛桥的包子店里,大儿子和女儿也在,你过来讲故事……”2011年,张玉丽和男朋友在南宁开了一家包子店,后来两人结了婚。如今转眼已过去了10多年,别人对她的称呼也从“阿妹”变成了“老板娘”,她也成了3个孩子的妈妈。她和老公一边用心打理着这个赖以谋生的十年老店,一边手忙脚乱地照顾着孩子和亲人,总是对市民甚至偶尔出现的流浪汉温柔以待。






我与“奇迹女婴”丹露的不解之缘
讲述人:南国早报记者黄乒宾

▲南国早报关于丹露的报道截图。


一次采访,一生结缘。


我第一次见到丹露时,她是一个脖子上长着巨大恶性肿瘤的8月龄婴儿。如今的她,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13岁小姑娘了。


▲丹露(右一)举着奖状站在讲台上。受访者供图


2010年12月12日,那是一个星期天,我独自在家陪伴5岁多的儿子川川。我弟弟来电说,他看到一个网友发帖说,南丹一个脖子上长着恶性肿瘤的女婴出生后险被活埋,收钱埋她的民工不忍下手,将她养到8个月大,如今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室因无钱医治,生命垂危。我一听,立即决定前往医院采访。 


我永远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丹露的情形:8个月大的丹露鼻孔插着氧气管,已经奄奄一息,但一旦把白粥喂到嘴边,她还是张开嘴大口吞咽,流露出强烈的求生欲望。这一瞬间,我觉得,我无论为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第二天,想到收养丹露的民工韦忠光和妻子衣着单薄,夜间在病房守夜也没有被褥,我把丈夫的寒衣及家里的被褥送了过来,丈夫也跟过来看望丹露。从此,我们一家和丹露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12月15日,南国早报以《这一次,奇迹能否再次眷顾她?》报道了丹露的身世及面临的困境。爱心随后如潮涌来,韦忠光夫妇共收到22万多元捐款,医生从丹露的颈椎剥离出一个成人拳头大的神经母细胞瘤,属于恶性肿瘤。


术后几个月,丹露患上了重度肺炎且反复发作,韦忠光夫妇抱着她再次从南丹来到南宁求医。那段时间,为了替他们省下住旅馆的费用,我安排他们住进了妹妹家里。因为当时我的家里住着六口人,已经没有多余的房间,而妹妹家有。妹妹征得妹夫同意后,非常热情地将韦忠光夫妇和丹露接到自己家里,直到一个多月后丹露病愈返程。


韦忠光夫妇都是民工,靠打零工抚养自己亲生的3个孩子以及丹露,生活非常艰难。那一年,韦忠光打工时不慎摔断腿,几个月没有收入,随后他的母亲又因病去世,他连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走投无路之下,他提出跟我借2万元。我考虑了几分钟,决定借给他,虽然我不确定将来他有没有能力还款。一年多后,他如期还了这笔钱。


有一年,我弟弟因病要去北海银滩泡海水疗养一个月,需要有人守护,而我和妹妹都因为工作无法脱身。我想起韦忠光说他刚辞工,而孩子们正在放暑假,就让他带着孩子们来。于是,韦忠光把大女儿和丹露留在南丹让妻子照顾,自己带着儿子和小女儿来到北海。当时,他的儿子和小女儿在读小学,还从未出过远门,第一次见到了大海,激动不已。我给了韦忠光一个月的酬劳,远高于市场价。


2022年12月底,很多人感染了新冠,我妹妹牵挂着丹露一家,就买了一批药品,通过快递寄给他们。这些年来,她常做类似的事。


有一年春节,韦忠光带着拜年礼物,特意从他的都安老家来到我的老家宜州,看望我们全家人。13年过去,对于韦忠光一家来说,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大女儿和小女儿都已工作,儿子在读大学,丹露在都安读初二。


前不久,韦忠光给我发来了丹露的照片。13岁的丹露个子高挑,举着奖状站在讲台上,骄傲地笑着。这些年,我看着这个小生命从墓穴旁走到领奖台,其中有多少酸楚、有多少爱,一经想起,便忍不住泪流满面。






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南国早报“直通南宁12345”智慧联动平台
↓↓↓


事事有回应 件件有着落
讲述人:南国早报记者郭燕群

▲南国早报关于《11个车位改建成一个超市》的报道截图。


“我们小区地下停车场开了家超市,占用了11个停车位!”今年3月下旬,南宁市金碧花园小区业主向南国早报反映,该小区地下停车场出现一家开在11个停车位上的超市,常有骑手开车在地下停车场穿行到超市接单,存在安全隐患,且建超市未经业主同意,或属违建(详见本报2023年3月28日5版《11个车位改建成一个超市》)。


▲违建超市被拆除后,金碧花园小区业主代表(左)向记者送锦旗表示感谢。南国早报记者 陈燕玲摄


随后,报社安排记者采访,并将业主希望拆除违建超市的诉求上传至南国早报“直通南宁12345”智慧联动平台,推动问题解决。接到诉求,南宁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业主,了解具体情况后,派发工单到对应的职能部门核实处理。


4个工作日后,业主收到反馈:相关部门已通知超市限期整改。几天后,该小区地下停车场的违建超市被拆除,还车位于民。


以上,只是南国早报“直通南宁12345”智慧联动平台10000多条已办信息中的一件。


作为广西最大的都市报,从为人熟知的0771-5690127热线电话,到南国早报新媒体端的编辑后台,每天都有很多读者、用户提交报料内容:“红绿灯什么时候能装好?”“水泥路面被凿开,影响车辆通行”“这里的行道树上挂有一个反光锥桶,刮风下雨可能会坠落砸到行人”……类似涉及公共服务的民生诉求,早报在全媒体平台运营中经常遇到。部分民生诉求不一定有新闻价值,却是市民在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这些事情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我了解到,不仅报社在思索如何更好发挥媒体的优势服务好广大市民,南宁市行政审批局等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融入新媒体时代,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拓宽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的想法尤其迫切。


相同的出发点,让报社和部门一拍即合,我作为跑口记者积极推动。2021年11月起,南国早报联合南宁市行政审批局,创新推出广西首个“媒体+12345热线”平台——南国早报“直通南宁12345”智慧联动平台。平台转接的线索纳入南宁市12345热线接诉即办,开展专项对接,切实解决群众诉求,在政府部门与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服务的桥梁。


今年11月,“直通南宁12345”智慧联动平台上线满两年,共收到社会一线的“疑难杂症”10000多条(次),大部分问题得到部门反馈或解决,成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渠道。南国早报“直通南宁12345”智慧联动平台(应用创新)获2022年广西新闻奖一等奖,2022年9月入选中国报业媒体融合“用得好”案例库名录。“纸阅读”时代,南国早报“市民之声”报纸专版因向读者提供民生问题综合解答,备受读者欢迎。进入“屏阅读”时代,用户登录南国早报客户端看新闻、办事、报料,或通过“直通南宁12345”向有关部门咨询、投诉、举报,参与社会治理,体验更丰富。依托“直通南宁12345”智慧联动平台,南国早报开设了早报帮办、南国法援、以案说法等新闻栏目,新闻+政务+服务实现有机结合。


将“读者”升级到“用户”,从“报道者”转为“服务者”,步入媒体融合转型快车道的南国早报,变的是更全面及时的服务,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情怀。







广西新闻奖三等奖:

《80岁医生给92岁病人取结石,这场“172岁”的手术太励志!》

↓↓↓

看到力量 传递力量

讲述人:南国早报记者张若凡

▲南国早报关于《这场“172岁”的手术好励志》的报道截图。


“我们科刚做了一台‘172岁的手术’,80岁外科医生给92岁病人动手术!”2022年12月初,一名医生朋友兴奋地给我报料。当时,我觉得这个故事可能会很燃,但没想到是这么燃。


采访过程中,我又一次感受到那种熟悉的、兴奋带来的微微颤抖,一种被激励、被感染的本能反应。80岁的彭民浩教授是广西外科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被誉为“广西肝移植第一人”。如今,他仍然每天早上8时准时出现在病房里,遇到难度大的手术,经常一站就是10个小时;为了让身体状态能持续适应高强度的手术,几十年来他每天坚持体能锻炼;早年看到很多终末期肝病患者无法医治,他毅然决定41岁“高龄”从零开始学英语,48岁参加英语考试,作为考场上年纪最大的考生,戴着老花镜完成考试;50岁远赴澳大利亚留学,终于从无到有开创了广西肝移植技术……80岁的人生,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探索(详见本报2022年12月10日3版《这场“172岁”的手术好励志》,客户端标题:《80岁医生给92岁病人取结石,这场“172岁”的手术太励志!》)。


采访结束,我知道自己挖到了宝——一位宝藏老人。“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有了一个鲜活的参照物。


必须承认,衰老是一种困境。爆火的“地铁老人看手机”表情包,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下老年人的社会现状——一种以脱节为底色的不理解。在形形色色的新闻报道里,老人们迷失在家庭矛盾、电信诈骗,以及“秀才”们的直播间里。然而,这些真的就是当代老年人的全部了?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无法逃避的严峻问题。据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的数据,广西1996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22年底,全区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88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46%,65周岁及以上人口达6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14%。


881万,663万,在这些数字背后,一定还有许许多多像彭老一样的“宝藏老人”,他们超脱于年龄的束缚,拥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可以说,是媒体的报道描绘出当代老年人的社会肖像。作为记者,尽可能地为这幅肖像呈现每一个真实的侧面,是我们的责任。“生活一分钟,快乐60秒”的天津跳水大爷,在生活层面打破了公众对老人的刻板印象。彭民浩教授的超燃人生,则将老年人的职业贡献、社会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报道推出后,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多所附属医院掀起一股向榜样学习的热潮。


最终,这篇报道获得了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我也在近20年的从业生涯中又一次体会到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看到力量,传递力量。我们何其有幸,能参与其中。





广西新闻奖三等奖:

《南宁一女子踩空井盖摔伤致残,四年了找不到井“主人”!》

↓↓↓


聆听百姓心声 做好每件小事
讲述人:南国早报记者经小飞

▲2023年,南国早报持续关注冯女士踩空井盖摔伤一事。纸媒报道截图。


▲冯女士踩空的井盖上印有“联合”的字样。南国早报记者 经小飞摄。


热线是媒体与市民沟通的桥梁,早报热线每天都在聆听百姓心声。作为一名热线记者,我认真对待每一个来电,努力追踪每一起投诉,尽力做好每一件小事。


寻找井盖主人 

推动全区窨井盖智能监管


2018年,南宁冯女士不慎踩空人行道上的一个井盖,摔致伤残。她在接下来的4年里,一直找不到井盖的主人,起诉维权又被要求撤诉。2022年4月,她拨通了早报热线。


我了解情况后,先后发函给可能涉及井盖管理的多个单位,追踪采访一个多月。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均表示,如法院牵头处理此事,他们愿意出面协调,协助厘清责任(详见南国早报客户端2022年5月5日报道《南宁一女子踩空井盖摔伤致残,四年了找不到井“主人”!》)。


报道刊发后,引发社会各界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局要求进一步排查市政路面上的联合共建井盖,规范管理,明确责任;自治区住建厅印发通知,要求全区各地全面排查整治窨井盖安全隐患,做到“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加快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窨井盖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并明确所有市政类窨井盖要在当年6月底前(其他井盖要在10月底前)全面加装防坠安全装置,保障人民群众“脚下安全”(详见本报2022年6月28日7版《“智”管窨井盖 保“脚下安全”》)。


南国早报的报道有力推动了事件进展,当事人将可能涉及该井盖管理的11家单位告上法庭。今年7月份,南宁市江南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联合井盖的管理方赔偿冯女士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18万多元(被告不服判决已提起上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小小井盖,关系到群众的脚下安全,这篇报道推动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彰显了媒体的责任和担当,荣获2022年度广西新闻奖三等奖。


急百姓所急

帮孩子顺利填上志愿


今年5月份,一名家长拨打南国早报热线求助,他的孩子在玉林市博白县一所中学参加高职单招前改了名字,会考成绩查不到,没办法填志愿,他非常着急。


接到求助后,我马上联系了广西招生考试院,对方表示,需要孩子户口所在地的教育部门进行申请处理。我又联系博白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已帮孩子申报上去了,但为何一直查不到成绩,他们不清楚。


问题看上去进入了死胡同,我不想轻易放弃,又多次联系广西招生考试院的多个部门,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下午快下班前,广西招生考试院相关工作人员得知孩子的情况后,马上对问题进行处理。第二天一早,家长反馈称,终于可以查到孩子名下所有成绩,孩子顺利填报了志愿(详见本报今年5月8日6版《改名后查不到会考成绩?部门:特事特办》)。


后来,孩子家长专门来电道谢,电话里非常激动,说他是南国早报多年来的忠实读者,以前都在新闻里看早报帮别人,想不到这一次自己也成了新闻当事人。





我们一直在路上

见证沧桑巨变,定格荣耀时刻

品味人间烟火,传递凡人善举

用脚丈量,用眼洞察

用脑研析,用笔书写

满身的泥,一生的光

愿见过世间百态

依然赤诚奔赴

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

祝节日快乐!

戳这里,关注南国早报👇



“星标”南国早报,接收最新资讯


来源丨南国早报

编辑丨冯   榆

校对丨麦雪莉

责编丨唐海波

审核丨胡志伟

更多资讯,请关注早报君推送

0771-5690127(报料)0771-5690976(广告)

猜你还会看:

• “我们犯的是死罪!”医院院长倒卖出生证明,每张赚6.6万元?官方回应

• 三名遇难者为初中生!投资方什么来头?体育馆坍塌事故最新通报

• 罪名全部成立!90后“天才首富”将被判刑,1900亿身家已归零

• 标价999999元,网友:已下单!

“南国早报微信视频号”
精选内容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