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刷爆朋友圈的肇庆府城,去过的都说好!
今年春节,
肇庆最热闹的景点在哪?
那自然是肇庆府城了:
☞ 肇庆府城这些新景点年初一开放!年味十足,春节快来行大运……
继去年春节古城墙、草鞋街成为热点后,
今年肇庆府城再次成为亮点,
丽谯楼、披云楼等纷纷对外开放,
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小编这就带大家直击现场!
▼
丽谯楼
▲ 梁亮 摄
午饭后的闲暇时间,小编来到丽谯楼,发现早已有众多市民在门口排队进场参观。
展馆内展现了肇庆的历史沿革,以及宋代名臣包拯、宋徽宗赵佶、永历皇帝朱由榔等历史人物的情况,市民们能从中充分感受到肇庆的历史文化魅力。
▲ 梁亮 摄
带着儿子来参观的吴小姐说:“这次丽谯楼的开放着实让我们大开眼界,刚好也能趁此机会与儿子共同学习肇庆历史文化。”
▲ 梁亮 摄
宋重和元年(1118年),府衙由州改府,宋徽宗赵佶赐名并亲笔御书题匾“肇庆府”。因是皇帝圣书的府名,因而肇庆府被称为“天下第一府”。当时的知府古革为奉此题匾,就在府衙前建一栋高三层、取“天地人合一”“国泰民安”之意的大楼,称为“御书房”。
▲ 来源星湖美美
御书房经历元朝战火,残破不堪,至明代多次修复。明天顺年间,当时的肇庆守军统领动用官库,斥巨资重建,引“丽谯春晚”之意,改名为“丽谯楼”,悬匾楼上。
▲ 来源星湖美美
明末清初,朱由榔在肇庆登基,建立南明在广东的第二个政权,以丽谯楼为行宫,年号永历,改称为“永明宫”。解放后,人民政府拔款修复,使这座古楼更加堂皇肃穆,因全漆红色,又被称为“红楼”。
▲ 梁亮 摄
一座几度更名的厚实红楼,既是古端州府衙,又是治所,更是皇宫。台基拱门上镶嵌着“古端名郡”的匾额,令端州被誉为“一代帝王城,百年广督府”的历史文化名城。
▲ 吴勇强 摄
披云楼
小编从丽谯楼出来后,登上城墙发现,前往披云楼的路上人潮汹涌,甚是热闹。
▲ 丰富的展馆内容,让市民驻足观看。
披云楼展馆内,主要展出六大部分内容:千年一城、控扼中流、累砖甃石、岁月乡愁、复兴蓝图、钟灵毓秀,依次介绍了古城墙建筑修缮历史、功能、结构与材料、街巷市井、未来规划和自然人文等。
▲ 小朋友对府城模型充满兴趣。吴勇强 摄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端州知州郑敦义将端州土城拓建为砖城,并在城墙制高点上建造一幢楼高三层的战争御敌指挥中心。因该楼周围常有云雾缭绕,故此得名为“披云楼”,又有“飞云楼”之称。
▲ 梁亮 摄
史料记载,披云楼在历史上共经过8次修葺、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一次进行修葺。成化三年(1467年),肇庆知府黄瑜下令重建披云楼。重建后,披云楼上悬挂有两块匾额,一块为“披云楼”,另一块为“岭表南来第一州”,足见当时披云楼的影响力。
▲ 吴勇强 摄
肇庆知府黄瑜这次重建披云楼,不但恢复了披云楼的壮观,而且还将楼前空隙之地拓阔,遍植红棉、榕树,周转绿树成荫,被称为“披云耸翠”。黄瑜还别出心裁地让人在披云楼下豢养了一大群鹳鹤。浓荫匝地,鹤鸣树上,成群结队,“披云鹤唳”由此而来。
▲ 来源网络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披云楼再次重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一场大火将披云楼夷为平地。不久,肇庆府巡道耿平主持修复,重建时,将披云楼由原来的三层改建为两层。
▲ 吴勇强 摄
民国14年(1925年),时任高要县长严博球将肇庆低城墙拆毁,除披云楼一段外,全部城墙被拆低了2.3米,因披云楼乃名胜古迹,得以幸免。民国16年(1927年),披云楼又遭大火焚毁。时任高要县长陈同昶顺应民意,于民国20年(1931年)重修披云楼,但已非旧观,后辟为图书馆,称之为“披云楼图书馆”。
▲ 谢永平 摄
1989年,披云楼再次重建,成就了今天的“粤海第一楼”。新建的披云楼楼层三叠,属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既再现了昔日“披云耸翠”的雄伟壮丽,又呈现出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融的雄浑气派。
▲ 吴勇强 摄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肇庆府志》首次将“披云耸翠”纳入重新修订的肇庆八景。到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端溪书院教席李良骥重订端州八景,“披云耸翠”被“披云鹤唳”取代。2003年,肇庆古城墙及披云楼等城区周边景点纳入新八景之一的“宋城揽古”,在延续历史的基础上,又为披云楼赋予了新的涵义。
肇庆府城有如此多的惊喜,
还没参观的小伙伴赶紧约上家人朋友,
感受一番府城文化吧!
肇庆发布编辑部
部分资料来源 星湖美美
据《名城故事》《人文端州》整理
编辑 翟舒婷
文章转载请注明
来源于“肇庆发布(zhaoqingf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