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肇庆城区西江两岸,
巍然耸立着古塔四座。
北岸有崇禧塔、元魁塔,
南岸有文明塔、巽峰塔。
四塔隔江相映,
仿佛在彼此瞭望、诉说着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01
崇禧塔
文气骤起西江
▲四座塔之中,崇禧塔年代最早,是明代早期的产物。吴勇强 摄
崇禧塔坐落在城区西江岸边,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时肇庆知府王泮认为西江水“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才遂如晨星”。又因为西江水患频仍,建塔可镇住“祸龙”,永固堤围,也可聚气,人才辈出,遂有造塔之举。而塔名呢,则取“文运兴旺、洪福无疆”之意。
▲吴勇强 摄
我们可以到端州塔脚路,感悟四塔之冠的风采。这座塔外观9层,内分17层,有8层是暗层。砖木结构严谨,虽建于明代,却保留了唐、宋楼阁式建筑雄伟壮观的塔型风格。塔的形状是八角形,每层塔的檐角均吊有风铃,如遇风吹就会发出“叮当叮当”动听的铃声。
▲谢永平 摄
塔基八个角均有石雕“托塔力士”和“二龙戏珠”、“鲤跃龙门”、“双凤朝阳”、“麒麟献瑞”等浮雕图案。托塔力士群像造型生动,表情亦庄亦谐,姿势神态各异,刀法粗犷古朴。图案群雕则刀法细腻,线条洗练,寓意吉祥。两部分粗细结合,浑然一体,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吴勇强 摄
一般的塔是在塔心做螺旋形的楼梯上去,崇禧塔是穿壁绕平座砖木塔,楼梯是直的,穿过整个塔身,这样的方式,很适合塔身小的塔。在顶层往外看西江,江水仿佛天上来。赵朴初题匾“崇橲塔”和撰书“七星高北斗,一塔耸南天”。
02
元魁塔
“私家斜塔”承载古城厚望
▲午夜咖啡 摄
八角形的元魁塔,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坐落在端州南临西江的东堤二路。塔的造型独特,有“斜塔”之称,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减少,塔檐及平座逐渐收缩,从外面看有7层,实际上里面有10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整座塔呈上细下粗之锥形,虽斜不倒,保持向东南偏68厘米不变。
▲吴勇强 摄
元魁塔在四塔中最特别,虽然矮小,但结构玲珑,既有明代的建筑特色,又有宋代的建筑风格,很有研究价值。因为“元”和“魁”都有“第一”之意,预示着高中科举,表达这个家族对子嗣夺取功名的向往。
▲吴勇强 摄
相传,渡头村梁挺芳、梁挺高兄弟俩同科中举后,由于仕途畅通,就回乡建了此塔,以报答家乡培育之恩,为鼓励学子考取功名,故取“元魁”之名。
03
文明塔
四百年风和雨
▲吴勇强 摄
文明塔位于高要南岸镇进塘岗,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建(一说万历十三年)。在《肇庆文昌浮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谣曰:废庙与学欲科第,马生角。”即民间认为,不注重文庙和学宫建设就想高中科第,就像马生角一样不切实际。正因为当时百姓对于高中科第的向往和重视,于是在文庙象征光明的正南方建造寓意“文笔”的文明塔,与文庙的文明门相对,表达教育兴邦的良好愿望。
▲啊伟哥 摄
明代肇庆知府郑一麟为振兴肇庆文风而建一座风水塔,称“文明塔”。又因建在镇塘岗上,而俗称“镇塘塔”,呈六角形。外观7层,除底层开3门、第七层开2门外,其余5层各开4门,各门均用砖拱结构。塔刹为覆盆式砖铁结构,刹座内为铁、外为砖。塔内共分13层,除第十三层开一门外,其余各层均开两门,逢偶数层开上下门,逢奇数层开平门。平门南北对开相通。
文明塔是肇庆唯一一座明代六角七层古塔,据史料记载,文明塔的塔基、塔高和塔刹高度等数据均以六为系数,暗含了《周易》中乾坤六爻之数的特点,这在国内古塔中极为罕见。
04
巽峰塔
建塔于“风位” 象征风生水起
▲肥文 摄
巽峰塔建于明天启四至七年(1624~1627年)。在西江南岸,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巽峰塔,寓“生生不息”之义,又因为它建在乌榕山上,故俗称“乌榕塔”,是以其所在方位命名的,民间又称“文峰塔”。
塔平面呈八角形,属仿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塔。底层开7个假门和一个从外面登上二楼的叠涩门。这种从首层进不了密封暗层的设计在明代砖塔中以巽峰塔属首例。
▲韩晋东 摄
从第一层至第七层外表的真假门两边无筑斗柱,但转角处皆筑有依墙柱,平面露出无设柱础,柱顶也无设斗拱。每面依墙柱之间上部用砖砌出仿木拱额、普柏枋和檐枋,枋之上为棱角牙子砖与线砖叠涩出檐,在肇庆诸塔中确有其独特之处。
塔的外墙颜色分得很细,塔檐上的棱角牙子砖平座上的线砖均涂朱红色,檐上的线砖与平座上的线砖皆涂白色,以互相间隔,而各层依墙柱和门柱皆用朱红色涂成门柱状。所有塔墙外表均用白纸筋灰浆批荡,以保墙体。红白辉映,分外好看。
▲吴勇强 摄
塔的造型,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成尖顶,上盖覆盆葫芦。相传该塔有“许新不许旧”的说法,虽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但其丰姿色彩如新。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
崇禧、元魁、文明、巽峰四塔
却依然隔江相映,
见证了肇庆的日益繁荣!
肇庆发布编辑部
资料来源 《人文端州》 星湖美美 肇庆市志
见习编辑 丁玥
校对 温倩玙
文章转载请注明
来源于“肇庆发布(zhaoqingf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