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江湖本应花乱开,一颗光头照亮多少人无趣人生 | 名师说

2017-12-11 陈无诤 无诤学堂


“自由思想就是怀疑一切,这是大学最核心的部分。只有经历过怀疑、证明的思想过程,人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坚不可摧的东西。”

——老树(刘树勇)




老树在他的地下工作室,展示早期摄影作品  陈无诤 摄影 2017 北京


在广州闭关一个多月后,决定专注做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11月底,回北京找老树。看他的朋友圈,刚从澳洲回来。帝都的深秋正美,难得的蓝天白云。



帝都最美的深秋,西海边飞过的鸽子   陈无诤 摄影  2017 北京


12月1日中午11点,给老树发个微信:“老树兄,下午会在工作室吗?”中午1点,收到他的回复:“下午在,一会儿过去。”


惯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他,难得回复如此及时。我们已经习惯了他基本不接电话的脾性。多年师生之谊,也摸清了老树的活动规律:一般不出差、不上课时,基本都在工作室。


骑着自行车,从鼓楼住处,一路西行——德胜门,小西天,北师大,北土城,四道口,不到二十分钟,就回到母校——中央财经大学。


学院南路39号,曾经在这里度过了大学的几年时光。进校门,右拐,学术会堂一楼,老树所在的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工作室。


刚刚过去的九月,大学同学们小聚了一下——“相见欢,廿年会”,白发苍苍的院长王强先生,亲自过来给我们讲李煜的《相见欢》,恍惚还在二十年前的课堂上,“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照常出了本《天下》纪念文集,从大一开始,喜欢舞文弄墨的同学们,力争每年出一本文集,文体只有三类:散文、小说和诗歌。大多数封面,都是老树亲自给我们设计的。


《天下》迄今出了五本,这是老树设计的三个封面


大一时我们还是小系,1997年入学时,中央财经大学才升级为综合性大学不久,增加了一些人文类的学科。当时还叫中文系,目前已是文化与传媒学院,洋洋五个系了,据说已跻身中财三大学院之列。


大一时在中财分部——北京北郊的清河朱房村,西边上地,东边毛纺厂,门口一片菜地,只有几栋房子,简直像个疗养院。听闻有同学一看校园,就心生悔意退了学,复读考去北外。


高中时对于大学的想象,只有三个模糊的标准:校园够大,藏书要多,大师云集。可惜这三个愿望,在中财分部,基本全部落了空。


满怀对于大学的美好憧憬,却坠入冰冷残酷的现实。尤其我们还是小系,比起当时的三大王牌专业——金融、会计和财政,只好和法律系相依为命,男生太少,足球和篮球比赛时,常常组成“中法联军”。


一时之间,方向全无。


记得当时写过一篇有些矫情的文章《混沌或清醒》,依稀记得那些刻意的句子,“在精神家园的回归过程中,应有一种阶段性的旗帜,召唤我们的魂灵。”



大一时喜欢写些华丽又看似思辨的文字,人总要经过这个过程


可是我们却常常集体陷入混沌。没有方向,空虚迷茫。


直到开学很久,才和宿舍哥们儿天罡兄,一起去了趟北大,好像时逢其九十周年校庆,见识了著名的国林风、风入松和万圣书园书店,藏书之多,氛围之好,驻足良久,感慨万千。


洛阳才子天罡兄,当时的考分之高,可以读国内任何一所名校,尤其他还是个资深的文艺青年,大一时酷爱海子,写了一本厚厚的诗集。如今混迹于财政系统,目前援藏,拉萨财政局副局长。


恍恍惚惚二十年。最好的大学兄弟,一路走来甘苦自知。我常对他开玩笑说,你在公务员里最会写诗,诗人里最懂绩效评价。不知道“旷野的风”,是不是还经常“把睫毛燃烧。”


过了很多年之后,我们一起吃饭时才感叹,幸亏当时没有去北大,当时那么浓郁的文学青年情结,估计会更加迷失不可自拔。坊间常戏称,北大一半天才,一半精神病。此后不久,海子卧轨山海关,戈麦自沉昆明湖。



叶之光  陈无诤 摄影 2017 北京


突然有一天,王师和老树,风风火火地来到分部。具体讲什么,早就不太清楚了。老树有句话却至今记得,“在中财毕业后找个工作,有车有房,非常容易。大学时,要多关注脖子以上的事情。”


后来过了很久才明白,王师和老树,当时的理念“重道而非术”。王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启功先生的弟子。身材颀长,颇有翩翩君子之风,被老树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王师曾和我们饮酒时说,“我越来越觉得中国几近没有文人了,没有文人的环境,没有了文人的情怀,没有了文人的生活。因此,我们的文化中就缺少了人之为人的操守和从容。”


老树亦是活明白的人,他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叶嘉莹先生教过他们诗词。他的话幽默风趣,又一阵见血。“在人活着的区区几十年间,人得有理想,有梦想,甚至得有空想。”


后来他教我们摄影和传播。基本没有教材,口若悬河,云天雾地,十分过瘾。摄影课多是大课,只放幻灯片,一边放一边讲解,全是世界摄影大师的作品。


“你看看,卡帕怎么拍的,布列松怎么拍的,都是真正的大师。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离的不够近。卡帕说的,真是牛。”老树常常一语中的。



老树在中央财经大学策划的系列摄影展 ,目前他还主持39号艺术空间


于是我们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开始胡乱看书,什么都看,文学,哲学,宗教,等等。开始逃不喜欢的会计和统计课,去北大听人文课,什么都听:钱理群、陈平原、戴锦华、曹文轩、谢冕、洪子诚,等等。


其实也没听懂多少,就是觉得过瘾。当时基本听研究生的课,因为教授多是名家,“大学之大,在于大师”。每次听完,骑着破自行车回学校,内心真是满足,像从天堂归来。


见山还是山。老树在展示自己画的黄山长卷  陈无诤 摄影 2017 北京


大一结束,我们出了本文集——《天下:边缘之梦》,至今记得编后记中的句子:“朱房的生活之于我们是一个边缘地带的梦,在京都的边缘,在世俗的边缘,在灵魂的边缘。”


我们似乎懵懂的以为明白了什么。“一群有感觉、有情调的青年处于常人看来几于边缘的生活,悟察着人生,努力地剥去心灵的硬甲,直面自我坦露的灵魂。暮秋的落阳中,不该有冬的寒冷。”



我们总要遇到温暖的光  陈无诤 摄影 2017 北京


在《天下:边缘之梦》中,老树亲自给我们设计了封面,并在内页用了自己不少小画。让我们感动不已。他甚至不愿在编后记的感谢词中,提到自己的名字。




看似很简单的插画,过了很多年再看,依然是满怀感动


后来,其实也没有后来了。


大二我们回到本部,开始了按部就班的大学生活。老树的大学摄影课,一直坚持去听。他一边喝着燕京啤酒,一边讲马格南社的经典作品等,俨然有魏晋之风。


大二寒假,想去东南沿海看看。借了王师的摄像机,老树的相机——凤凰DC700那款,纯机械。电话问他怎么拍,老树二话没说,骑车来到学校,“快门、光圈如何搭配,自己摸索吧,关键要多拍。”



《天下:相见欢廿年会》,用了老树的画,还有他一篇小说《王五》


老树常常告诉我们,人就这么一辈子,关键要有趣和好玩儿


大一大二时,经济类的课程多,不太喜欢,考分也不高。大三以后,新闻和传播学专业课多了起来,往往可以拿到A+,意外拿过奖学金,也拿过中财的“学术十杰”。


可惜老树的传播学笔记,毕业时找不到了。再后来,就毕业了。虽然北京已经有几个OFFER,也能解决北京户口,还是钟情做媒体。


老树说,那就南下吧,广州还是平面媒体最发达的地方。在校门口,我问老树毕业后要注意什么,“认真看桑塔格的《论摄影》,用心多做长期专题,注意独家材料积累。”


于是。刚毕业时进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再后来去了南方报业,辗转数家媒体,见证了中国财经媒体的黄金十年。尽管一代媒体人四散江湖,至今回想,那都是金子般的黄金岁月。



在南都周刊做主笔时,写过的几个封面报道,可惜都不太满意


在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做金融总监时,写过的卷首语、长篇特写等


后来又回北京工作,没事总会去老树工作室坐坐,王强院长笑着揶揄我说,“你终于学会了老树的选择性不靠谱。”人到中年,明白热爱和坚持,做好一件事,是多么的幸福。


老树常自诩为“一个地下工作者”   陈无诤 摄影  2017 北京


至今回想大一的迷茫岁月,幸亏遇到了王师和老树等良师,在黑暗中看到了一束光,尽管一路依然磕磕绊绊,起码大的方向没有迷失。“不管我们走了多久,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老树的几本著作,尤爱《花乱开》和《在江湖》



再次离开北京的那天下午,12月1日,阳光依然很好,在老树工作室问他,“我要全心做教育了,你觉得靠谱否?” “你自己都决定了,还问我干什么?关键要坚持,用心做好一件事。”


明了。


江湖本应花乱开  陈无诤 摄影  2017 惠州


老树,本名刘树勇,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新闻系创始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致力于视觉语言及表现形态的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习绘画,问学于梁琦、王学仲、霍春阳诸师。九十年代初期,开始致力于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广泛涉及文学、绘画、电影、书法等领域。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转而关注当代中国摄影发展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大量批评文章行世,著作数十种,并策划多影像展览。目前,主要从事影像的媒介传播研究和具体实践。




陈无诤,本名陈萌,2001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文系,现为无诤学堂、少年记者营、少年户外营创始人。

从2001年开始,主要从事财经调查报道,兼做纪实和人文摄影。曾任第一财经日报金融\要闻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特稿部记者,时代周报首席记者,南都周刊主笔,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金融总监等。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JMSC)访问学者,2012年受邀参加美国调查记者及编辑协会(IRE)波士顿年会并作主题演讲。目前,主要从事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正撰写《人文摄影课》和《创意写作课》等教材。


秋叶当入自在境  陈无诤 摄影  2017  北京




图文原创,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我们只和热爱人文素质教育的人们在一起


微信名:无诤学堂 | 微信ID:wuzheng-xuetang

交流邮箱:chenwuzheng2001@qq.com




喜欢就长按关注呗,美好的人们总会相遇


无诤学堂 | 爱的美育

Araņa  Education



无诤学堂,爱的美育,有智有趣,专注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针对7-12岁的小学生。践行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崇尚学思践悟、研学旅行的自然和快乐教育。


独创“现场ON-SITE”的自然教育体系,融合国家教育部最新美育政策指引,首期项目为少年记者营和少年摄影坊,第一季主推精品课程为:经典悦读坊、人文摄影坊和创意写作坊。


借鉴国际小学教育的优点,吸纳古代私塾教育的长处,学习民国大师教育的方法。导师制,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爱的生活美学,解决小学作文教育的痛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