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师大百岁教授杨敏如先生,腾天潜渊一片神行 | 名师说

2017-12-18 王强 无诤学堂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王强教授,去年此时去看望恩师杨敏如先生。


先说


百岁教授杨敏如先生驾鹤西去,大学同学在微信群里不胜唏嘘。2008年,杨敏如先生的高足——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王强教授,曾邀请先生在中财讲过《红楼梦》。


在我们读书时,2000年的6月20日,王师也邀请先生,给我们讲过宋词,甚至有同学至今保留着笔记。“记得讲的婉约派,还有李后主,慷慨激昂,行情万丈。”




还有同学深情地回忆,“一看图片里的笑脸就想起来了,同样烂漫的笑,在主教的教室里见到过。阳光照进来,风吹着发白的蓝布帘,轻轻扬起。”


王强教授是杨敏如先生的高足,我们又是王师的学生,算起来先生是师奶了。为此,无诤学堂特分享王师写的一篇文章。“先生为人清亮而热情,这是我们此生都要学习的。”


王强先生在朋友圈怀念自己的恩师杨敏如先生


腾天潜渊,一片神行

——记业师杨敏如先生


王强


先生祖籍安徽,徙天津,生长于书香大家。兄杨宪益先生为我国大翻译家,尝译《红楼梦》绍介于西人。


先生读中学时在教会学校,英文极好,及读燕京大学,以为中国人必宜把中文学好,且自负中文绝不会亚于西文,因读中文系,且以其志告系主任(当时的中文系主任是郭绍虞),系主任甚嘉之。


及第一次考试,先生觉中文更难于西文,便求转英文系,系主任不允,而不允的理由是:我中文系里没一个英文比你好,怎能放你走!


先生大学毕业后作过一段中学老师,后又做大学老师,解放后任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外国文学,也讲中国古代文学。


我读大学时,先生为我们讲宋代文学。先生讲课,腾天潜渊,一片神行。她说这是受了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影响,她谓之“顾派讲法”。我曾听人讲起,杨先生讲外国文学亦十分精彩,我能想见。



先生善讲,可以说没有学生不喜欢她的课,先生的课本身就是文学。她是带着你在那里欣赏,而她那种讲解,给你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文学气氛,先生自己就是文学里的人物。你听她的课,真的有时候就古今莫辨了。


那时候读刘彦和的《文心雕龙》,里面有一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话,我觉得来形容先生的课,真是甚合符节。记得当时先生为我们讲《醉翁亭记》,开口吟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一段段讲来,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所有的学生都讲得醉了。我后来也听人讲过这篇文章,若云命意如何,遣词如何,特别乐道于欧阳文忠公的通篇句句不离“也”字等等,一篇挺好的文章几刀切下去,真是不成片断了。


而先生无论讲文讲诗讲词,都是给你一个整体,给你的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先生并非不讲用字用词等细微的东西,她是把这些细微的东西放在整体里讲。


比如讲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阕,她就讲:那个“上”字,不是说那女子在“轻寒”中“上”了“小楼”,而是“轻寒”慢慢浸满闺房,是那女子醒来渐渐感到一点凉,却用拟人的手法写作“轻寒”慢慢地“上”了“小楼”,这一下子就把全词的气氛定下来了。


而后面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抽象比具象,实是她对“梦”与“愁”更熟悉。则那女子真是一天到晚都被锁在梦与愁中,所以她是不动的,“轻寒”是动的。


连带者我想到先生讲欧阳修的《蝶恋花》时说到“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诸句,先生讲那个“堆”字,“烟”怎么“堆”呢?


实是“杨柳”在那儿“堆”着,是“杨柳”在水气(即“烟”)中看不出细节,象“堆”在那儿一样,与前面的“庭院深深”和后面的“帘幕无重”一并写出庭院中的女子与外界那种浓重厚密的隔绝。



先生讲诗词中的用字,从来都是那种“边走边说”式的,不破坏整体气氛。她很少做那种总结式的发言,比如此词主旨如何、结构如何、语言特点如何等等。


她的课与启功先生的课有些相似,不太方便于复习考试,但是她的课让你一生都不会忘怀。而有些课是考完试就忘了,甚至连老师姓什么都忘了,这样的课真是很悲哀!


在听宋代文学课之前,古典文学课里我最喜欢的是韩兆琦先生讲的《史记》,在大二时我几乎花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去做司马迁的生卒年考据。当时还想研究茅盾,做了一抽屉的卡片,到现在还舍不得扔。


及听杨先生的宋词课,就全身心地把自己放在了宋词里,这是因为杨先生讲得好。那时没有太多的作业,可我却经常写一些关于柳永、秦观、苏轼诸人的随感,但很不好意思拿给杨先生看。


后来先生讲到周邦彦,说他是末流,或叫逆流,我在课间休息时问先生,那为什么解放前的一些词学著作中周邦彦词都是很被推重的呢?


先生说这倒是值得研究的。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周邦彦,计划很宏阔,初生牛犊本来什么都不怕,所以就泡在图书馆里去查所有能见到的有关周邦彦的资料。


那时看到一些美籍华人刘若愚先生的书和文章,都是北京图书馆一位朋友帮助借的英文版原著,现在想来那时的英文水平比现在好,喜古典而不舍外文,也是受到杨先生的影响。


先生毕业燕大,英文极好,她讲课时常常会念出英文来,发音特别好听,而且与她讲授的宋词融会得你都感觉不到一丝的隔膜。我就特别欣赏先生这一点,不似后来听到一些故弄玄虚的人拿英文炫耀于人家。


我曾翻译过一些刘若愚先生的东西,拿去给杨先生看,当然是译得差劲,先生说,你若只是要看懂人家的东西而用于你的文章,这样也就可以,但你若要让人家因你的译文而看刘先生的东西,就要信、达、雅都得具备。


我当然不可能发表译文,我只是要从人家那里得东西。刘先生有一篇文章说到中国诗歌里的时空观,我觉得对我极有启发,所以就在我的《周邦彦研究》中设了专章写周词的时空观。


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周词里的时空转换与跳接简直是北宋词中少有的。而这又正是他开启南宋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篇东西我作为毕业论文请杨先生指导,先生看了很久,电话约我去她家,我们谈了一下午,先生肯定得多,批评得少。


她说她不像我那样地喜欢周词,但她又说,你能下那么大的功夫写来,又用了一些西方的东西,这本身就好。我把论文拿回来改,见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先生的铅笔眉批。先生告我,你写得那么认真,我不忍乱批,用铅笔轻轻地写,你看过之后可以擦掉。


                        杨敏如先生和唐老,一对儿神仙伴侣


我到现在仍保存着先生批改的我的论文初稿。先生那时已年近古稀,那么细密地为一个本科生修改论文,且又有那一番虚怀若谷的话,这让我每每翻阅那篇文章的手稿时,都生起对先生的钦敬之情。


先生一直记得我的那篇关于周词的论文,我毕业以后偶去先生那里拜望,她还提到,而且说她在后来讲周词时也用了我的“时”、“空”,我觉得这是先生在鼓励我。


去年中国书店要编一套历代词人词集新注,有一本是周邦彦的,人家请杨先生注南唐二主,说起周邦彦没有人注,先生就推荐了我,中国书店的编辑来找我时说了许多杨先生如何如何地举荐,我真的是很感激杨先生的信任。


后来有一次与杨先生、叶嘉莹、童庆炳、赵仁珪诸先生在一起吃饭,叶先生说,周邦彦可不好注,杨先生一再举荐,我想那准错不了。杨先生则一再对我说,你对周词有研究,我想你一定能注好。


我说杨先生总是对我奖掖有加,我恐辜负先生厚望了。杨先生知我《周邦彦研究》迄无付梓,她说这也是遂了你十年的心愿。我为先生不断为学生铺路而愈敬先生。


先生以讲课好闻名,中央电视台有她讲宋词的录影。先生很少写文章,因此有人讥先生不搞科研,甚至评职称都因之受影响。先生做了教授没多久就退休了,退休时年逾古稀。先生八十岁以后,倒是出了几本书,一是《唐宋词讲析》一是《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


我曾问过先生,为什么不写些东西呢?先生说:“说我没多少文章可以,说我不搞科研,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备课,能不研究问题吗?”我知道先生是把她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在课堂上了,滋兰九畹,树惠百亩,我们这些她的学生,都是她的研究成果沾溉出来的。


                       


由是我想到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教师,什么叫“搞科研”?是不是非要发表好多文章才叫搞科研?一些老师如杨先生者,他们的课讲得那么好,不是只有趣味,更是里边有很深的学问,没有深入的研究,怎么能有那么精彩的课?


现在动辙要老师发表文章,以为评职称、定级别的重要条件,甚至到了一种机械的地步。我总觉得作为老师,首先他要讲好课,他首先要把他的课堂内的学生教好,其次才是扩出去把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了以沾溉课堂外的人。


有一些老先生他们发表文章很谨慎,这是他们对学术的负责,视学术为神圣,他们的专著与论文,可以说是他们整个生命的体现,他们绝不欺骗自己,更不欺骗他人。


他们的文字可以说字字千金,未若时下一些为评职称的教师,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动辄逾万,甚至有号称一年学术成果过百万字的,吾不知那是否是学术,亦不知那是否可称作“成果”。


杨先生写东西字斟句酌,最后出版的南唐二主词的那本书,我看过手稿,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可以说是倾一生之积力而透纸背,读来令人感动,亦得无限滋养。


由是我想到陆宗达先生在世时,给我们讲训诂,我们曾问他为什么不出版他的学术论著,他总说还不太成熟,不能欺世。


可是他那课里,到处都是在一些出版了的书里也读不到的精深。我并非说不写东西就好,而是说,我们对学术研究的态度,应向老先生学习,我们教育方面的一些针对老师的规定,不要引导教师滥用文字。


杨先生为师,予我多多,岂此文可俱载?今先生已过米寿,精神仍镬烁,与先生聊天,真是一种享受,只是近来我苦无暇时去看先生。2000年我请先生来我们中文系作演讲,先生说,我本已金盆洗手,可是你让我去,我就去。


那天天气闷热,我们都有些受不了,而先生自若。一篇李后主的《虞美人》,讲了近两小时,仍是腾天潜渊,一片神行,我的学生们亦为之倾倒。


先生的善讲,真是一笔大财富,足可倾王侯巨贾。我常常想,若我们的教师都能像杨先生那样地教课,我们的学生会多么地幸福啊!


2016年,王强教授去看望恩师杨敏如先生。



杨敏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是已故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妹妹。祖籍安徽泗县,1916年生于天津。中学时期就读于天津中西女中。1934年考入燕京大学中文系,师从顾随等名师,专攻古典文学方向,兼研俄罗斯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考取燕大硕士研究生。1940年在重庆开始教书生涯,先任教于重庆南开中学,抗战后后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54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杨敏如最为喜爱、讲授最多的是唐诗宋词。讲起唐诗宋词时,她旁征博引,她的心、神、灵魂完全融入其中。杨敏如先后出版好几本唐诗宋词著作,如《宋词百阙》、《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等。1997年叶嘉莹先生为杨敏如著《唐宋词选读百首》作序,不由得赞叹道:“讲到稼轩词的慷慨激昂之处,就真的投入了稼轩这位词人的激昂慷慨的感情境界之中,所以能使在场的听众举座动容。”此外,她还和刘东宇合著《红楼梦讲读》。




王强,散净居主人,1959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寿光。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博士。教授。2004-2016年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书法专业带头人。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科学家联合会委员,北京写作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当代书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书法。主要著述:《老子道德经新研》(2002);《宋词说略》(1998);《隋炀帝的文化政策与文学实践研究》(2012);《北京诗歌与北京文化》(合著2011);《北京市历史文化资源若干典型案例研究》(2013);《中国人的忌讳》(1997/2014);《周邦彦词新释集评》(2006);《中国古代公文选注》(2002);《史记汉史人物讲读》(2008);《中国书法导论》(1992);《魏碑》(1999)等。



西南联大办学只有8年,却被惦记了80年。无诤摄影  2017  广州祈福新邨



无诤学堂 | 少年记者营精品课程 


经典悦读坊: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只有真正会读的人,才能妙笔出天下。伟大的创造常常始于模仿,始于对前人才智的熟稔于心和重新组合。通过精读、分析和讨论大师的经典作品,将小学生从惯常的陈词滥调、言不及物中拯救出来,重新唤醒文字的生命力。针对1-3年级的小学生,我们还特别精选了国外的经典绘本和诗歌教材。


人文摄影坊:学会凝视生活之美


小学作文教育的一大痛点,就是缺乏对于生活的观察,忽略生活中不经意的美,缺乏细节的生动描述。通过人文摄影坊的课程,带着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比如,一片叶子的纹路,一朵花的绽放,等等。学会凝视,训练口述并写出照片背后的故事。此外,还有国内外摄影大师们的作品欣赏。


创意写作坊:原来作文如此快乐


主要针对6-12岁的小学生,培养自然而然的写作力。通过系统的课程,深入解析如何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布局,能快速掌握一套具体有效的实战策略,马上审题、马上立意、马上构思、马上选材、马上布局,从而写出有心、有爱、有智、有趣的有生命力的“自在”好文章。




导师随身指导,小班言传身教


虽然短短七天,学会热爱写作


一支手机即可,愉快玩转摄影


创意写作坊 | 寒假特训班   


一期:2018.01.17-01.24(7节课14个课时,每节课2小时,1400元人民币)

二期:2018.02.04-02.10(7节课14个课时,每节课2小时,1400元人民币)


人文摄影坊 | 寒假特训班   


一期:2018.01.17-01.24(7节课14个课时,每节课2小时,1400元人民币)

二期:2018.02.04-02.10(7节课14个课时,每节课2小时,1400元人民币)


两班同时报,减免200元人民币,父母若同时学,大人全部半价

小班教学,每班限定10人,5人按期开班。若特殊原因请假,可延缓至春季班



具体咨询:18027197114(无诤学堂热线 | 微信)

上课地点:广州番禺祈福新邨A区别墅3街62号馨园

户外基地:广州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飞鹅岭





无诤学堂、少年记者营创始人陈无诤,2001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文系,主修财经和新闻,主要从事财经调查报道,兼做纪实和人文摄影。


曾任广州日报赢周刊财经\摄影记者,第一财经日报金融\要闻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特稿部记者,证券时报总编室编辑,时代周报首席记者,南都周刊主笔,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金融总监等。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JMSC)访问学者,台湾新新闻杂志专栏作家,2012年作为中国唯一媒体代表受邀参加美国调查记者及编辑协会(IRE)波士顿年会并作主题演讲。


曾荣获首届中国金融与财经媒体高峰论坛2009年度“优秀财经记者奖”,并有特稿作品《一个东莞工厂主的救赎》荣获该论坛2009年度“优秀财经作品奖”。


代表作为:薄熙来家族资本帝国系列调查报道(时代周报)、《搅局者阿里金融》和《李嘉诚接班人》(南都周刊)、《尤努斯的中国实验》(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等。


主要摄影作品为:纪实摄影专题《飞机上的眼科医院》(外滩画报)、人文摄影专题《广州刷新》(时代周报)等。《生于六十年代》丛书摄影师、国际奥比斯中国志愿摄影师。


目前,主要从事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摄影课》、《创意写作课》等教材研发者。著有《财经调查报道十二讲》、《帝都中央:生活在北京心脏》(待出版)。



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诤摄影  2017  广州万木草堂


图文原创,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我们只和热爱人文素质教育的人们在一起


微信名:无诤学堂 | 微信ID:wuzheng-xuetang

交流邮箱:chenwuzheng2001@qq.com



喜欢就长按关注呗,美好的人们总会相遇



无诤学堂 | 爱的美育

Araņa  Education



无诤学堂,爱的美育,有智有趣,专注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针对6-12岁的小学生。践行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崇尚学思践悟、研学旅行的自然和快乐教育。


独创“现场ON-SITE”的自然教育体系,融合国家教育部最新美育政策指引,首期项目为少年记者营和少年户外营,第一季主推精品课程为:经典悦读坊、人文摄影坊和创意写作坊。


借鉴国际小学教育的优点,吸纳古代私塾教育的长处,学习民国大师教育的方法。导师制,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小学生爱的生活美学,解决小学作文教育的痛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