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讯 | 刘守华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座谈会文艺家发言摘要

文轩 湖北文艺 2023-06-28

请点击上方“湖北文艺”关注我们

湖北文艺资讯权威发布平台  





9月22日上午,省文联组织召开刘守华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座谈会。省文联机关部室、协会、单位负责人和全省各文艺门类艺术家代表二十余人参加座谈会。

湖北民间文艺家黄永林、孙正国、鄢维新、万立煌、郑伯成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刘守华先生的人生之路、治学之路、从艺之路。来自全省各文艺门类的李建华、兰天文、郭光俊、宋辉、程丞、彭阳、陈强、胡瑛、刘翔、黄少牧等文艺家代表畅谈了感想,表达了对刘守华先生的崇敬之情,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现将座谈会交流发言摘要编发,希望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向刘守华先生学习,坚守初心理想,坚定人民立场,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




黄永林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刘守华老师的研究生开门弟子,四十多年来我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感恩在人生路上有这样一位领路人。到目前为止只有六位老师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这是刘老师个人荣誉,更是湖北文艺界的荣誉。“意外获奖,感恩时代。延年益寿,奉献余热。”刘守华老师这十六字感慨背后,是他几十年来在民间文艺领域埋头奋斗的结果。他不仅构建了民间故事学体系,而且在学术研究、教书育人两方面都硕果累累。

刘守华老师有几个特点:求真务实,深入田野,他深刻明白只有和老百姓沟通才能寻觅出民间瑰宝,踏遍湖北山山水水,他视民间文艺为生命,民间文学就是要到乡村去。他积极接触新知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学术交流,运用最新的理论研究探寻中国本土的故事。刘守华老师对我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民间文艺领域诲人不倦。感恩时代,感恩湖北文艺界。





孙正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是1994—1997年师从刘守华先生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又回到先生身边来做博士后研究,近30年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对先生充满感激与敬仰之情,他视野开阔,知识广博,为学执着,为人高尚,对自己的故事学领域饱含兴趣。

最突出的贡献我觉得有三大方面:一是为湖北省民间文艺的发展做出了资源发掘、人才培养的重大贡献;二是为中国故事学学科创建了自主话语的理论体系;三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民间文艺人才队伍。

刘先生近几年仍扎扎实实推进民间文艺在国内外的发展。他常对学生们说,今天他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主要源于他将“个人兴趣、教师职业和社会责任”有机的融合起来,“三位一体”原动力成为他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探索中国民间故事神奇魅力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心怀使命,乐意为党的民间文艺事做贡献 ,紧跟时代大潮,刘先生才取得了今天的卓越成就!





鄢维新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可以勾勒刘老师对中国民间文艺的贡献:第一,他是湖北文艺界的一面旗帜,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第二,他培育了一批高素质民间文艺研究队伍;第三,他诸多学术著作是中国民间文艺理论研究的一座丰碑。授予刘老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是实至名归。作为湖北民协的一份子,我觉得刘老师对湖北文艺的关心、支持和引领作用不可忽视。以前很多老师受时代条件限制,只能研究书本上的知识,而刘老师只要有机会就深入乡野,很多田野研究推动了湖北文艺事业的发展。刘老师将毕生心血奉献给民间文艺,把工作与兴趣爱好完美融合,他就是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就是他,这一点值得我们钦佩与学习。





万立煌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长歌专业委员会主任

我是长期在基层从事民间文艺工作的一名普通民间文艺工作者和组织领导者,同时也是刘守华老师的学生,对我来说,刘老师是民间文艺大家,是谦虚谨慎的君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旗帜指引下走过来的老党员,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他深刻理解郭沫若关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间文艺是最基本、最丰富、最生动的组成部分,所以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礼敬”的论述,并以身作则,付诸于行动。

他多年在基层采风,曾在通山县以普通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当地民俗活动,为农民歌手演唱活动担任评委,打分颁奖,其乐融融。刘老师的“一把火”,点燃了幕阜大山民歌演唱的热潮,通山民歌唱红了全市全省,多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民歌比赛并获奖,一台业余班底的民间歌舞《白云深处》,甚至走出国门唱到了东南亚。他让我们明白,有耕耘就有收获,有投入才有回报,田野永不欺人!





郑伯成

中国民协会员

我是刘守华老师的编外弟子,从未上过大学,自1980年至今,刘老师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将我引进民间文艺的大门。当年我曾多次给他写信请教文件文学研究相关问题,有时他一封信写四五页,有时他回复我的问题后,过几天又写一封作补充。信中有解惑、指引和鼓励,有方法上的指导,也有理论上的引领,使我受益匪浅。如果没有刘老师的耐心细致,我在民间文艺的道路上不会坚持走到现在。刘老师曾全力支持我进修,多次邀请我去家中吃饭,允许我翻阅使用他的藏书,还将我引荐给国内外诸多大家,给我讲述流行学派、比较文学、故事分类法等等,这些帮助让我受益终身,使我即使生在小县城,也能拥有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这四十多年来,我深受刘老师的鼓舞,未来我会努力将民间文艺工作做到更好。





李建华

湖北省文联二级巡视员

省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刘守华先生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称号对当下湖北文艺工作者的最大启示意义在于:一是坚持与时代同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时代发展、国家发展需要相融合,实现人生价值。他是一个真正把学问做在大地上的文艺理论家。他毕生所钟情的民间文艺是面向老百姓日常生活,植根于广袤大地之上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执着勤奋,追求卓越。他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甘坐冷板凳,心无旁骛,老老实实做学问,笔耕不辍,咬定青山不放松。三是听党话感党恩,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刘守华先生尊重前辈,提携后进,虚怀若谷,辛勤耕耘,不计报酬。一生钟爱民间故事、追寻民间故事,他用自己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





兰天文

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今日学习、聆听刘守华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对于我们中青年学术研究者、舞蹈工作者、艺术教育工作者而言,备受鼓舞,深受启发。刘老师一生坚守“党旗引领”,扎根田野百姓,心系民间故事,以学术为生命,以民间文学为志业。不仅如此,刘老师还立足本土又心怀世界,赋予中国民间文学现代色彩和世界意义,让世界领略到中国文化、荆楚文化的魅力,更为我们后学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与创作源泉。刘老师的治学精神与人生境界,最好地诠释了“一生做好一件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向刘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一定将刘老师的治学、从艺精神传达给更多的湖北舞蹈工作者。





郭光俊

湖北省电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其实我们大家都是民间文艺的受益者,毕竟从小到大有家人们言传身教。从我的专业领域来看,这些年有过很多民间文化的转化,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七仙女》等等,但今天有幸来学习,才明白该领域有丰厚宝贵的文化宝藏和埋头深耕的引领者。

在我看来,刘老师名中的“守华”二字有着如下含义:87岁高龄治学60余年,不论是做学问还是做艺术家,没有“守”字,很难有所建树;而“华”,意味着中华大地,“守”住这片沃土,将根扎进泥土地,里面有丰厚的精神文化养料,立足本土,则可以拥有放眼世界的胸怀与眼光。

作为本土文艺工作者,需要深刻领会刘老师的精神,扎根人民,做到德艺双馨,守住根本,吸取养分,为未来文艺事业的发展积蓄力量。





宋辉

湖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省文联表演艺术部主任

36年前,我还是一名华师大本科三年级学生时,有幸聆听过刘老师的民间文学课程,课堂上,刘老师对民间故事的传播曾有感而发:这些故事或许永远找不到最初的源头和创作人,可是它们永远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放飞,在有泥土有空气的地方就能落地生根、生生不息,永远以最朴素、最多元的形式传播四方。

蒲公英可以说是一种最乡土、最草根的花朵,也是贴近大地、具有生命力和坚韧性的花朵,它们是深深镌刻在我们民族血脉里的独特印记,是我们世代相传的中国故事。在全球化大背景的今天,我们文艺工作者传承好中国故事、讲述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老师让我明白:一份职业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是有温度的,有情怀的,有操守的,时刻折射着人性的魅力与光彩,也让我对文艺事业多了一份融入血脉的坚持与期待。





程丞

湖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刘守华老前辈的人生之路、治学之路、从艺之路是一盏熠熠生辉的指路明灯,令我最受教益的主要有四点:

一是心怀国之大者,处理好戏剧小舞台和人生大舞台的关系。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二是心系人民,处理好顺应和引领的关系。顺应大众审美是基本追求,引领大众审美是新时代提出的更高要求。传统的戏曲艺术如何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明德是我们这一代戏曲人的必答题。人民是最终的阅卷人,只有人民满意了,才能称得上人民艺术家。

三是守正出新,处理好高原与高峰的关系。坚持戏曲创作“三并举”的原则,要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精神,创作生产出更多“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四是薪火相传,处理好发展与传承的关系。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不仅要学习刘守华老前辈的人品艺德,更要把他这种“立德、立言、创新”的从艺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新一代青年文艺工作者成为传承接力的火炬手,力争为湖北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彭阳

湖北省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

年轻时曾拜读过刘老先生的书,自认为我和老先生相似之处是,我们同为编故事的人,民间文艺的传奇性、故事性、民间性的特点也是戏剧的魂魄。

今日有幸了解老先生的经历后,我有几点深刻的感受:一是坚持创造性的做一件事,一定会成功。刘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是我们中青年创作者的榜样。今天的创新是明天的传统。任何艺术门类都需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无法继承又谈何创新,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命脉,是源头活水;二是为文要虚,做人要实。文章可以天马行空,但做人要脚踏实地。刘老先生87岁高龄依然在奋斗拼搏,扎实做好每件事,避免陷入艺术观点中,束缚创作思维;三是与老百姓连心连脉。越是大家,越是深入浅出,不谈过多概念,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才能做好自己的故事。

在同门类、题材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我们学习刘老先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脱离故事的窠臼,传播荆楚文化精髓。





陈强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这次参加座谈会受益匪浅,对刘守华老师、对民间文学有了一定了解。做学问是如此,做电影也一样,要深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基层,所谓“小民协,大文联”,我们做创作也是一样的原理,一个门类里包罗万象。作为电影工作者,要向刘守华老师学习,坚持创作导向,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把作品写在荆楚大地上。坚守初心,专注纯粹,远离浮躁,不被欲望所迷惑,不为名利所裹挟,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坚定的意志,为历史所铭记,为世人赞叹,为自身留清名。努力学习大师风范,指导未来我们的艺术创作工作。





胡瑛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

省文联影视艺术部副主任

我刚到文联工作时和刘守华老先生有一段缘分,在《文艺新观察》工作的时候,拜读过刘先生的稿件,为刘先生的学问和文风所折服。在评论家协会工作的时候,和刘老师有过几次接触,对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更加钦佩。

今天听了各位老师的发言,得知黄永林、孙正国、万立煌、郑伯成这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都是刘守华先生的高徒,足见老先生真是湖北民间文学界的巨擘。

刘守华先生几十年专一事精一业,无论世事变迁,始终不随波逐流,潜心治学。在教育事业上,更是春风化雨,倾囊相授。刘先生是我们人生的楷模,也是艺术的标杆。

通过拜读刘守华著作,对湖北的民间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民间文学、民间文艺是艺术创作的富矿,会为电影的生产和创作提供无尽的灵感和巧思。





刘翔

湖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省文联表演艺术部副主任

有幸参加本次座谈会,能深入了解刘老师的人生经历。回想起来文联以后,我开始着手创作自己原本不太擅长的民歌,正是因为接触到刘老师这样的民间文艺家,给我极大的灵感。像刘老师这样能一直坚定初心、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未来我们会在协会内部、培训班、采风活动、学术座谈会中,积极宣传刘守华老师的精神事迹,特别是将本次活动的《向刘守华同志学习——致全省文艺工作者倡议书》在湖北音乐家群体中传播出去。保护本国优秀民族传统,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这是我们文艺创作的根。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们也应当像刘老师这般坚持,感恩时代,热血奉献。





黄少牧

湖北省国画院副院长

我从事中国画创作,和民间文艺故事有些相通之处。民间文艺、民间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民间文艺中都有所体现,这也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文艺形式,大家从小受到的教育和民间文化息息相关,所以这项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像刘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身上,都有十分可贵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年轻的艺术创作者学习。他们治学严谨、不忘初心、不计得失、坚韧不拔,几十年如一日做学问,对作品要求精益求精,有责任有担当。刘老先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尽快跟上老先生的步伐,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相结合。





往期推荐

01

重磅 | 省文联召开刘守华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座谈会

02

资讯 | “荷”你相约,精彩卓尔——“素以为绚·三重奏”开幕式暨学术座谈会在汉举行

03

独家专访丨唱湖北人自己的故事,姚俐玲获中国曲艺牡丹奖

04

悦读 | 武汉为啥叫“武汉”?武汉市十三个区名称由来

05

独家 | 我们的节俗·67张老照片里的节俗,你了解多少?



请点击下方“湖北文艺”关注我们

湖北文艺资讯权威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潘   琴技术编辑:曾   瑞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湖北省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声     明:本公众号所有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均用于公益宣传,如涉及著作权等相关权益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