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味丨冯今松:等闲拈出便超然

湖北文艺 2023-06-28

请点击上方“湖北文艺”关注我们

湖北文艺资讯权威发布平台  


冯今松是当代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位艺术家,被美术界誉为“现代中国花鸟画革新者”。冯今松画画,不求写形,只可意会。他画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一茎一叶,不入俗套,尽按自己的想法去描述,也不过分张扬,气势压人,而是恬静优雅,平和自然,每画都会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比自然形象更高的境界,会给人奇思妙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冯今松的作品……



△∥ 《更叫明月照流黄》  1975年


△∥ 《高秋图》(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3年


△∥ 《飞来的灵鸟》  1985年


△∥ 《欲识此花》  1985年


△∥ 《咫尺两丛荷》(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1年


△∥ 《香祖》 1991年


△∥《黑猫咪》 1992年


△∥《犹是昔年枝》 1993年



△∥《雾中红莲》 1994年


△∥《芙蓉出水图》 1994年


△∥《小雪初降》 1994年


△∥《秋有韵》  1995年


△∥《正故园秋晚》  1996年


△∥《玉粉轻黄》  1996年


△∥《芳草图》  1996年


△∥《江南何处待好风》  1997年


△∥ 《红莲赋2》(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7年

△∥ 《你怎么哪》 1998年


△∥ 《细诉清香》 1998年


△∥ 《牵牛花》 1999年



△∥ 《打散结构胡姬兰》 2001年




△∥《爱莲图》 2001年



△∥ 《一别胡姬五六载》 2002年



△∥ 《三馀图》  2003年



△∥《一簾幽梦》  2005年



△∥ 《栅栏内外》 2005年



△∥ 《无题》  2005年



△∥ 《唯有绿荷红菡萏》(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5年



△∥ 《三余图》 2005年



△∥ 《细诉清香》  2006年



△∥ 《雨荷小唱雾中花》 2006年



艺术家自述


搞画的人要注重抓理想、志气、情操、胆略的培养,这是富才之道。

心有灵犀一点通,人身上是各有灵犀的。但如果被庸俗、猥琐的思想感情所束缚,通灵宝玉也就不灵了。炼情就是炼才。

生活,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蕴藏有丰富的才能信息。我们要在积累生活素材时,努力储蓄艺术才能信息。

生活所给予你的是创作的软件,而不是生活本来的硬件模式,或者说主要不在于生活的表面形态,而在于生活融进你心蒂的养分。所以要想在艺术作品中把握更加生动、更加有内涵的美,就一定要始终珍惜哺育自己的故土情。把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浓郁的乡土气息协调在一起,把最古老的与最现代的统一起来,是许多世界级大师们所实践并取得成功的艺术道路。


——冯今松




一花一世界。在现实世界,花鸟虽小,却与四时更迭相连;在精神世界,花开花谢,又与人们的万种情思相牵。所以,搞花鸟画创作,一要生活的移入,二要感情的移出。画一朵花,就是画一个世界,一个装得下画家奔驰的思想感情的世界。

画艺源于生活。我们认识生活的过程是从具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然而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能够画出意想不到的作品的过程,则往往是从抽象到具象,从一般到个别。如创造一个新生命,他在母体中,开始是一个团团,是抽象而不是具象的,逐渐地才长出一个生命所应具有的一切器官,十月怀胎,来到人间,是一个具象的生命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生命的诞生,也理应是这样一个过程。

——冯今松




《四溟诗话》谓:“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其实,画理亦然,“三解”之创作理论同样适合于指导中国画创作实践。各人的风格和各个领域的中国画,无非是有的“可解”,有的“不可解”,有的“不必解”;或说是“具象”“抽象”“意象”。谁能把握住这三者的最新统一结构并用笔墨表现出来,那就是创新、发展、新风格、新传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艺贵乎新。

观念上的破旧立新也是很重要的:一破“折枝为上”的花鸟画创作观念,把花鸟世界置于整个大千世界之中,而不是把一枝一叶孤立于大千世界之外;二是破“水墨为上”的传统技法观念,把源于现实生活的五光十色集中提炼后,置于花鸟画中,使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交相辉映”;三是破“自然结构为上”的造型观念,吸取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中的打散构成的手法,创造新的笔墨形态、水墨新天地。正确的认识,指导成功的艺术实践,这仍然是真理。坚持这一真理的画人,都会有所成就的。


——冯今松




从读画中发现,画家或别人记录整理的画语录,虽然可贵,但藏在画中的“无字画语录”,则更有启迪性。如黄宾虹先生的画“满纸皆点”,李可染先生的画“满纸皆染”,虽不见有文字记载,但明明刻在画中。这一读画心得使人意识到,勾、皴、点、染不仅是山水画的基本造型手段,而且各自具有相对的审美价值。

在读小说时,常常读了几十页,还只是描写主人翁一个早上的某一情节。有时几行字,又跨越了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这是艺术的密度问题。作为造型艺术的绘画,也同样存在一个审美节奏。每幅画的视觉密度最好不要相同,要拉开空间距离,特别在办个展时要注意这样一个审美的疏密度问题。


——冯今松




艺评摘录


冯先生是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我很佩服冯先生,他的画非常有生气,不像一个年龄大的人画的画。他写的文章很好。他的作品很文气,而且文气里面还有霸悍的东西,霸悍里面还有一些文气,两者结合得比较好。他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我觉得都是非常精彩的。他都有自己独特的把握,有自己主观的体验,创造性很强。他的花鸟画完全摆脱程式,摆脱过去的旧套,非常清新,色彩用得非常好。花鸟画的色彩稍微用得浓一点,稍微重一点就感觉不是很好,但他的花鸟画有时画了很重的色彩,甚至于一片红的背景,做得非常有意境。山水画也是如此,这说明冯先生是非常有修养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邵大箴




今松为人质朴,处世淡泊,而情感炽热,当他寻找到艺术和心灵的自由通道时,他的作品带给我们的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消极避世的“超脱”,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发现和爱。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找到这种有根有源又充满个性的自由,希望中国画坛以更多充满生命力的佳作迎接新世纪的春天。

——原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副院长

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刘勃舒




冯今松是著名的花鸟画大家,作为当代写意性创作的重要代表,他在继承精妙的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别开新貌,创造了具有独特表现风格的艺术样式。他的作品画面布局简洁凝练,用笔收放自如。他笔下的荷花、兰草、游鱼、风竹,不求对物象精微细腻的表现,而是注重对内在精神气质的表达。水墨淋漓恣肆,用笔不拘一格,色彩夸张而富有变化,进而将写意性的表达融入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奔放而深含法度,借鉴平面构成而不失写意本色,这使他的作品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原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晓阳



冯今松老师的作品所散发出的青春和创造力,是我们现在很多青年人不具备的。我写过一篇关于20世纪花鸟画的文章,谈到从吴昌硕、海派开始,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花鸟画,冯今松、陈家泠、张桂铭这些人的花鸟画之间构成了一种联系。冯今松为代表的画家,现代性非常强。但是,花鸟画怎样从传统的道路演变过来,我当初最感兴趣的是这样的脉络,很显然冯今松是这个演变脉络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都知道,传统花鸟画不是画客观的花鸟,而是画主观的花鸟,表现一种孤愤精神和忧患意识,审美格调是高蹈的。但我看冯今松先生的作品时,感觉是一种入世情怀,表现生活中的情趣和诗意。这是一种文化审美观念上的重大变化。这种演变有很多的链环,其中包括齐白石。今天看到很多的花鸟画家,都强调现代性、形式构成,但是往往失去的是笔墨意韵。很显然冯今松老师这方面做得非常完整,是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位。冯先生在进入形式规律现代转型的时候,把语言和意境、精神和品格,以及水墨和写意结合得非常完美。

——《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尚辉




冯今松的花鸟画诚然不是脱胎于严谨的法度和造形,但他的画出于法而无法,出于形而无形,往往以清幽闲雅的意境、天真烂漫的用笔和奇而不怪的图式打动读者的审美情感,使人驻足于他的艺术境界里,细细地听他“低眉信手续续弹”或者是“轻拢慢捻抹复挑”。读他的画应在花前月下、冬来欲雪、红袖添香之时,不入此境便不懂其诗,不懂其诗便不懂其画——一句话,今松的画传递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清高闲远的文人境界。读他的画,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其画意、画象、画境的艺术递进过程;跟踪由此而来的信息,我们可寻访他的艺术世界。

——北京画院画家 美术评论家 康征




冯先生的画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清”,一个是“奇”。“清”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过去就说董其昌的画是一个“清”字,这个字也是玉的审美标准,玉以温润为美。他的画就是这样,不管是用色还是用墨都很清,有种透明的感觉,不只是形象的表现,而且在意境上、内容上都表现了这样的“清”字。还有一个“奇”,是出人意料的奇。

——中国美协编审 李松




冯今松是当今画坛独具一格的画家。他的画面目独具,格调高雅,趣味隽永,才气横溢。既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又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由于他的画新颖独特,甚见才气,且又以情取胜,所以同行间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评语,说他是“聪明人画聪明画”。我也认为这句话的确概括了他的画和他作为一个画家的一些基本特征。

——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 鲁慕迅



一个画家的作品,能使人静下心来“低徊之,玩味之”,细细品味,说明在他的作品的品质中拥有智慧之光和无声无语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对冯今松兄的花鸟艺术最直观的感受。王国维先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对冯今松的艺术也应作如是观。我认为,他最擅于妙选自然,富于表情,如得玄机禅意,有一种“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审美快感,“等闲拈出便超然”,是位抒情与巧干的高手。他是湖北画界的一个闪光的品牌,是全国花鸟画族群中的一个亮点,是湖北人的骄傲,是我们应大力推崇的卓越花鸟画家。

——著名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 周韶华






 ▽ 上下滑动查看艺术家简历 ▽



冯今松(1934年——2010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1957年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留校任教,历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副会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组委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往期推荐

01

重磅 | 湖北省新文艺群体高级职称评审申报工作开始了

02

征稿 | 近期重要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曲艺征稿合集

03

征稿 | 这个初冬,你又发现了哪些「美的瞬间」?

04

盘点 | 湖北省基层文艺一周亮点工作荟萃

05

聚焦·安陆 | 真牛,安陆水墨漫画



请点击下方“湖北文艺”关注我们

湖北文艺资讯权威发布平台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湖北省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声     明:本公众号所有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均用于公益宣传,如涉及著作权等相关权益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责任编辑:潘   琴、杨媝词技术编辑:曾   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