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博人:你联系导师了吗?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考博人系列文章连载第十一期。本期交流的主题为联系导师的那些事儿!我们都知道导师在博士生的选拨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得到导师的赏识,那么被录取的概率也就十之八九了,因此联系导师也是我们博士备考中的重要一环。网上存在各种联系导师的注意事项与技巧的文章,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检索一下,本期我们主要讲的内容是如何富有成效的联系导师,而不是低层次重复的联系导师。
首先大家应该记住导师也是平常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性格,因此不要把导师想的太神秘,也不要过于畏惧。据我们的观察,大部分导师为人比较随和,喜欢与学生打交道,只要我们真诚的沟通交流,导师也会尽己所能的鼓励我们,帮助我们。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人提前联系导师遇到这样一种情形:他首先通过短信与邮件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然后导师看到后及时给予了他答复,并于一次到其所在的省市参加学术会议时叫上他,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接着告诉他考博的形势与注意事项,并将其拉入自己的学生群,不定时的分享他最新的研究心得与学术资讯。通过这样的交流互动,让导师与考生之间拉近了距离,而且也坚定了其考博的信心。虽然这个只是个别的案例,但是我们认为大家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多与导师沟通交流,也许你也会遇到这么热心的导师。
其次,我们提几点建议。一是我们在与导师联系之前应该了解所报考导师的基本情况,报考但不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大致教育和工作经历,当前所在院校对博士生的基本要求与培养机制等。二是一般情况下如果导师没有主动联络你,还是以邮件交流为佳,最好每次都简单汇报一下自己近期的研究心得与研究成果,并就部分问题请教导师。三是如果有机会最好通过旁听导师的课、学术报告感受一下导师的性格与逻辑习惯,然后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跟导师合拍。有时候我们简单的认为只要是大牛一定是一位好导师,其实我们倒认为最好还是选择一个能够纠正你的不足,交流比较舒心的导师,这样以后我们遇到问题了才能更好的解决。四是如果不是申请考核制,可以在初试之后再联系,毕竟很多时候简单的一次联络并不能有啥效果,很多时候还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特别是在自己选择报考多所院校时,认真的备考才是第一任务。当然申请考核制下还是提前联系导师为佳,据部分考博的学生反映,如果没有提前联系导师,申请考核制下基本上没有机会进入复试,或者联系晚了导师明确告知你联系晚了,我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五是根据所报考院校的考核模式与复试方法确定合适的联系方式,这就像我们给多位导师写邮件内容完全一样一样。六是与导师联系时最好以一定的学术成果作为交流的依托,这样就需要你提前准备科研成果,不然干巴巴的闲聊还不如不联系。七是要保持正常的心态。部分考生联系导师后发现导师给的回复非常模棱两可,然后就失去了信心,其实这是正常的情况,你自己想想如果你是导师会怎么回复就知道了。八是不要过分披露自己 为防止先入为主,要注意细节,以免过早披露自己的缺点,也不要太张扬自己的优点,导师不会喜欢一个咄咄逼人的学生。早期基本上要以释放正面信息为主,注意分寸,后期也要适当解剖自己的缺点,但无论前期还是后期,大部分信息要依托于学习的主题。 九是要避免撞车。这主要是针对联系多位导师的考生,部分考生同时联络一个学校的多位导师或者联络多位比较熟悉的导师,这样就很可能被导师发现,虽然大家理解你的作法,但是这样真的不太礼貌。十是应该注意导师的私人信息获取方式,尽量选择公开的联系方式联络,如果非用非公开的联络方式联络,要有中间人,比如自己的硕士导师,或者博导的学生等。十一是在联络前应该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介。十二是夸人应该真诚与有度,不要简单的在网上找一些好词就复制粘贴给导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习惯与导师沟通,这样显得比较真诚,不然很可能出错。还有就是夸导师应该有度,不可漫天夸人。
最后,我们认为高层次的联系导师应该为提前全面的了解导师,并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介,最好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与心得,把握好联系导师的时机与注意事项。联系导师这事急不得,先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关键。
切记,本文的写作一定是:
解释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
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
注:本文由问津学术签约作者独家原创,本文由本平台发布时经过了重新校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