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个问题直指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方式!

赵广开 问津学术服务号 2021-09-15
角色设置与话题引入1990年9月下旬,小赵同学生于某人口大省H省。1996年9月1日小赵还未满6周岁,H省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小赵必须等到1997年9月1日入学,即7岁入读本村小学学前班。2003年6月小学毕业,2006年初中毕业于本县某中学,未考入省重点高中(本县有一所),入读本县排名第二的县高中,2009年6月高中毕业。当年高考500多分的成绩差几分到二本线,要么选择三本,要么选择复读,他选择了复读。2010年小赵同学入读本省重点大学(非985、非211,仅为省部共建)。2014年小赵以即将满24周岁的年龄大学本科毕业,获文科类学士学位。当年经考研调剂考入某非985、非211、非博士点院校,入读该校文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7年正常毕业,当年考博落榜。1990年8月下旬,小王同学生于某直辖市B市。1996年9月1日小王顺利入读小学,2002年考入某中学,2008年高中毕业,顺利考入本市一所普通院校。2010年通过某交流计划到某高校交流一年,2012年本科毕业之后顺利考入某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14年通过硕博连读选拔顺利转入博士阶段的学习,2017顺利博士毕业。1991年12月下旬,小李同学生于西部某省C省。1997年9月1日小李开始了正式学生生涯,2003年小学毕业,2006年初中毕业,2009年高中毕业。鉴于本省高等教育资源一般加上部分学生获得专项计划,因此小李顺利入读B市某重点大学。201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返乡支教一年,2014年以推免生资格入读本科院校研究生,2016年顺利研究生毕业,考入B市某单位,获得户口。1995年6月下旬,小刘同学生于某东部发达城市G市,户籍中部某省。2001年9月入读老家小学,2007年跟随父母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身份入读G市某中学,2010年返乡入读本县重点高中。2013年经过努力顺利考取该生某非985、非211的一所重点一本院校。当时父母的想法为,将来还可以通过考研圆梦名校。2016年小刘没有获得保研资格,只能参加2017年的研究生统考,报名某知名大学。2017年3月小刘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进入复试,未能逆袭,落榜。2018年3月小刘终于如愿以偿考入某名校。以上是本文暂时设置的4位潜在的考博同学。其实从让文章论证更加充分的角度来看,本文应该设置至少20种不同的角色。但是基于记住这些角色本身就很麻烦,如果文中再频繁的变换角色会给读者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因此本文先如上处理。从上文的角色处理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过去20年中国的小学、初中、大学、研究生教育所开展的一些改革,以及这些改革给我们每个人所带来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有人从中受益,有人成为改革的受害者。作为一名1990年出生的人,在过去20年的教育改革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是如下事件:我出生前国家就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小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改革、初中阶段放宽升学学校范围(即在此之前我们乡的学生只能考本乡的初中,高中只能考县北的高中)、高考志愿填报改为出成绩后填报、名校保研名额快速增多、考博试行申请考核制与硕博连读以及最近两年特别火的夏令营保研、直博。下面正式进入本文的主题——申请考核制的是非评价。近日,教育部在官网上就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改进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的建议”进行答复。答复中称:教育部在着力探索建立博士生招生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推动招生单位建立健全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第三方评价服务为补充、主管部门宏观管理为指导的博士生招生质量评价机制。为啥会有这样的公开答复,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育部、学校、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到博士招生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产生了一些引发争议的规定,让大家对博士招生的公平性、公正性产生质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争议,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又是什么呢?
一、申请考核制的探索与发展

本文先从当下的博士生招生体制改革历史说起,然后结合诸多的争论进行一一的分析研究,特别是不时的结合本文设定的几个角色进行分析评价,希望对大家理解申请考核制有所帮助。鉴于本文讨论的话题比较大,因此文章的结合安排可能会显得不是那么的重点突出,还望见谅。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院校开展申请考核制的探索与实践,由于当时绝大部分高校还未开展申请考核制,以及只在部分院系、专业开展申请考核与保留普通考试制,因此在当时主流的声音还是支持申请考核制探索的。

2013年之后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用申请考核制的方式选拔博士生,一些院校甚至全部采用申请考核制的方式,极个别院校在申请考核制的申请条件中设置了一些准入的门槛。如设置985、211院校、博士点院校等条件作为报考条件。这样申请考核制的公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声音,特别是一些已经考了多年的考生,突然被告知不符合报名条件时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关于申请考核制争议的10万+文章也正式出现。

为了缓和这种不良的影响,一些高校通过放宽申请考核制报名条件以及提出一些变通的政策让申请考核制得以存续。本文中设置的4个角色此时只有小王即将进入考博阶段。一方面是申请考核制的探索,另一方面一些学校为了兼顾本校学生,开始探索硕博连读选拔制度,即在本校硕士研究生中选拔优秀的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小王一方面感到未来学校的考博会变难,另一方面又了解到一些考取本校博士的好政策,其中一个就是硕博连读。于是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硕博连读。毕竟在那时大家还没有当下的学生那么犹豫万一博士毕不了业,连硕士学位也没有的担忧。

2016年前后,硕博生中的学术不端现象不端涌现报端,博士生导师的人数也开始激增,一些问题亟待解决。2017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

至此,全国绝大部分文科类博导一年只招一名博士,未毕业的在读博士成为博导们关注的重点,延期毕业的博士比例显著提升,据估计,有60%以上的博士无法在规定的年限内正常毕业。因此伴随着申请考核制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院校将基本学习年限从三年改为四年。这样当前全国在读的博士生人数约等于过去几十年已毕业博士的总和。

从加强监管的角度,教育部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要求各博士招生单位加强信息公开。例如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招生单位应根据国家招生政策、本单位办学特色、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等,制定并公布本单位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术性申请条件和要求、申请材料审核办法和程序、通过标准和申诉机制等。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招生单位应组织本单位相关学术组织和导师组按照相关办法和程序认真审核,给出审核意见或成绩。审核结果要公开公示并及时通知申请人。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调,招生单位要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落实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对“申请-考核”招生管理办法、申请条件和要求、材料审核办法和程序、审核通过标准和考生申诉机制等,要提前在招生章程中公布并严格规范执行。

想必大家近日都关注到这样一则新闻:教育部日前发公告称,已约谈博士论文抽检问题突出的单位,这些单位必须做好五项整改工作。据了解,2018年随机抽检博士学位论文6572篇,占全国总数的比例为10.4%。这则新闻给我们两个关注点,一个为2018年毕业的博士人数大致为63192人。一个为博士毕业再也不能糊弄了,开始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突出学术诚信审核把关,加大对学位论文的抽检力度与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

二、小王的优势以及潜在的风险

想必不管是申请考核制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大家都想成为小王一样的人,求学历程比较顺利,顺利的拿到博士学位。当我们还在努力时,小王已经顺利的走向讲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可否认,小王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也将有独特的年龄竞争优势。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多个方面去剖析小王的求学生涯,挖掘存在的制度盲点以及可能引发的争议。

首先是小王出生的地方教育资源相较于小赵、小李、小刘占有独特的优势,这让其在日后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本文暂时不评价当前的高考体制安排,但是诚如下文将提到,对于一些考生来说,高考将成为决定其终身受学历教育水平的唯一一次机会,是真正意义上的一考定终身。

其次是小王的选择符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比较容易实现。在小赵、小刘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得看到其在教育改革中的挣扎以及因此付出的代价。例如小赵由于本省升学难,高考竞争力大,选择了复读一年,这样从长远来看,其求学时始终比同班同学大1-2岁,日后一旦遇到新的挫折,其很容易陷入困境。可能这一点不太好理解,简单解释就是这个社会其实给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设置了年龄束缚,当你错过时很容易出现人生困境。如30岁博士毕不了业,30岁还没有对象,30岁还不能补贴家庭等等。

再者,小王更可能不是本家的第一代大学生,而小赵、小李、小刘更可能是他们家的第一代大学生。这也是我们国家特定发展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往往会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与责任,这样他们自身的压力相对大一些,他们很容易以为再上一个台阶更利于自我的发展。因此我们很可能看到小赵、小李的人生规划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考上大学时是家里甚至村里、乡里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自豪骄傲啊,身边人都认为将来他们应该过的更好。大学毕业的时候发现就业形势不是那么好,而且身边的同学都读研了,于是自己也选择读研。读完研之后发现依旧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考虑读博。

最后,小王拥有本市户口,成功的路上少了很多羁绊。而小赵、小李、小刘如果想获得户口就需要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是没有回报的代价。我们欣喜地看到小李顺利的通过公务员考试拿到了本市的户口,这样其日后再作出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会少很多顾虑。而且本市户口也有利于未来在本市找工作、就业。在当下的竞争环境下,可能小赵需要十年的奋斗才能获得户口,这中间注定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即便最终小赵考上了博士,他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即绝大多数一本院校是看他的本科、硕士毕业院校的,很可能直接拒绝他。

当然小王还有其他优势,如没有经历教育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大城市有自己家的房子等等。而小赵、小李、小刘可能都经历过教育资源贫瘠的时刻,例如小赵他们村的小学已经没了,初中名纯实亡,高中学校一本升学率逐年降低,大学图书馆没有足够的好书等等。下面将简单的剖析一下他们对申请考核制改革的不认同。

从小学开始,小赵同学都被动的接受素质教育、合村并校、高价入读重点高中、高考改革等等,对于他们来说,这一系列的改革都是为了他们的成长,为了让他们能够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他们却深感自己很多时候是改革的试验品,得到的好处远远少于坏处。即整体上显得公平公正了,但是对他们个人来说则被迫进入一个不公平的外部竞争中。小学的时候优秀老师陆续去往县城,中学的时候优秀的学生、老师都去市里了,大学考研时发现学校的保研名额太少,而名校近一半的研究生是通过保研录取的。这样他们对教育公平的最后一次期望就是考博,因此无论我们怎么论证申请考核制更公正,对于处于劣势的他们来说,这都不是他们想听到的。

如果说普通考试制还留给普通学子一次考试的机会,拼搏的机会,那么申请考核制则直接将大门紧闭,普通学子看不到大门背后的情景,他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一些在名校学子看起来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大问题。例如本科成绩单原件、教授推荐信、联系博导等等。而且在过往一些过时的博士遴选机制还在发挥着作用,他们也许正在等待,可是突然发现这个机制在某一年失灵了。例如之前存在当前在个别导师依旧存在的排队现象,由于越来越多的院校采用直博生、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制,导致一个导师连续多年没有招收外校硕士的名额。

这些问题虽然是局部的,但是也许未来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毕竟当下名校的硕士绝大多数来自名校,普通院校的学生考入名校的难度正在增加。甚至一些院校设置硕士推免生的来源范围,非985、非211、非双一流之类的已经过时了,直接点名只要某几所院校的推免生。再则普通院校的推免生名额少的可怜,不要用你为啥不保研名校这样的说辞去反驳他们啦!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严重,那就是名校的专硕急速扩招,他们的学费也高的吓人,这样一方面名校毕业的研究生人数增加了,另一方面普通学子读不起名校的专硕。

三、急速扩招中的博士,不合理的论文发表生态

本来这并非一个独立的部分,但是后来仔细一想,由于博士的扩招以及不好的论文发表生态导致绝大多数的博士与博导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进而影响博士的招生工作。这就不得不说到,2018年教育部提出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加快发展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全国博士的招生人数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名校。2017年全国招收博士83878人,2018年则为95502人,扩招13.86%。而且主要为名校扩招,这样给其他高校博士的压力就非常大了。

同时,我们看到全国各大院校招聘博士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置35周岁以下、海外留学北京、本科硕士阶段的院校要求、博士阶段发表3篇C刊等等。你说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博导选拔博士生有没有影响。一些名校的博导明确表示,我虽然可以给你复试的机会,但是你得考虑一下未来的就业问题,以你的现状,未来很难在一本院校就业,更别说北京高校了。

从论文选题、写作、发表的角度来看,普通院校的学子相对更弱一些,特别是博士阶段的论文应该有足够的外文文献支撑,以及研究生阶段应该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我们不否认当下很多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发文的数量比名校的学生多,但是对他们是否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是打疑问的?特别是方法论的训练、思维的训练、外文数据库的训练、外文听说读写译能力的训练很多时候是欠缺的,这也将直接影响博士后能否快速的进入角色。

如果说点题外话,那就是什么是博士?博士阶段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非博士点院校的学生可能根本不了解,而博士点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接触他们的博士师兄师姐,更能够了解真实的博士生活,从来作出更理性的选择。

四、申请考核制的是非评价与观点交锋关于博士招生,教育部的态度是要充分发挥初试(笔试)和复试考核的优势和特点,坚持能力、素质与知识考核并重,着力加强对专业素养、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和全面考查。在推进“申请-考核”制招生改革过程中,教育部始终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鼓励招生单位首先在制度建设完善、培养力量较强、培养质量较高、办学行为规范、招生信誉良好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专业。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过度的苛责教育部,毕竟博士招生进行申请考核制是符合博士选拔、培养规律的,也更有利于发挥博导的积极主动性。同时,教育部也在着力探索建立博士生招生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推动招生单位建立健全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第三方评价服务为补充、主管部门宏观管理为指导的博士生招生质量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招生单位质量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选拔培养质量。我想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适合我国培养模式的博士选拔机制终将建立起来。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如何适当兼顾各方的利益确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此,我们分别从以下15个问题进行探讨交流。1.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关于这个问题,看似答案清晰,实则始终存在争议。我们都知道,当下我国的大学教育采用的是大众教育模式,即让更多的学子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相比于我国刚恢复高考时极低的入学率,当下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声音也出现了,那就是大学生不值钱了,上学无用论盛行。同样地,关于博士选拔方式的争论我们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很多人会不加思考的选择博士一定是精英教育,但是诚如我们上文所呈现的,我们很多人还是把博士作为一次重要的改变自我命运的教育机会,即这是我改变命运的机会呀。例如文中的小赵,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无疑考博是其中最好的方式。面对这样的争议,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最终结果就是两极分化,优秀人,出身好的人,越来越优秀,差的连翻身机会都没有!”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如何看待?毕竟在当下大部分学子为双非学子,他们并非不努力,只不过多种因素导致他们处于当前被动的局面的,真的是出身不好的永远没机会继续深造了。2.关系户与教育公平不可否认,任何一种招生制度都存在钻空子的人,但是由于之前招生人数相对较多,因此大家还是抱有希望。可当下的博士招生,特别是文科博士的招生,基本上是一个博导一年招1个,因此在当下申请考核制不是那么透明、规则不是那么明晰的情况下,不少人就产生了质疑,不自然的会联想到可能关联度并不大的教育公平上,认为不公平。其实,在当下的博士毕业要求下,特别是招生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一位博导是拒绝将招生指标给不合适的人的。只不过不太好处理的是,博导的招生指标多时,以及存在关系考量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位网友的评论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在大众的观念中可能有一个误区,觉得读博士就像义务教育一样,是一个权利。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在招工过程中把是学位看成是一种证书,以至于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博士是一种职业培训。但是对从事科研的人来说,读博士其实更是一种选择。因此读博士的申请考核过程,更多是一个导师与报考学生之间一个互相选择的过程,类似于相亲的过程,更多的是合适不合适,而不是公平不公平--如果大家把博士和导师之间的双向选择理解成男女之间的寻找对象,就不会纠结于所谓的公平了。而那些形式上的所谓公平的举措,恰恰会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比如说由全体面试组成员投票决定一位导师能不能再收一个学生等措施,仔细想想还有颇多的可笑之处,因为一个学生收进来之后完全是由其导师负责,学生无论成长的是好是坏都是由其导师来承担后果,而那些当初投票决定他是否能进来的其他老师没有一个人会为此负责,只会在旁边看笑话。这就是典型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所以这种为了保证表面上公平的规定,实质结果就是各种黑箱操作和桌底下的利益交换,引发更多的矛盾和争议。3.申请考核制的报名条件限制从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当前博士报名条件的限制还是相对比较多的。例如一些院校要求考生的本科院校为一本院校、为博士点院校或者排名多少名之前的院校,这样就给大家一个错觉,这个考博还对得起考这个字吗?我想也许考博应该更名为申博了。还有一些院校要求考生必须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英语六级成绩必须达到540分以上,某院校甚至规定考生研究生阶段应该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一些考生调侃道“这辈子是不可能达到要求的,唯一能要求的就是劝自己断了读博的念想。”是的,很多考生都是由于一些限制条件达不到而不能报名,这样他们的怨言就比较大,特别是当看到录取的同学只是出身好,科研实力一般时更是非常气愤。如某考生留言道“去年博士申请东北某985,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我硕士期间发表录用6篇北大核心,两篇c扩,面试被刷了,因为本硕不是211,最后老师要了一个体育生,你说奇不奇怪。”“名校不敢说,我这里的一所大学今年采用这个制度招的博士,是去年统一考试的最后一名,三科考试平均每科成绩30分。别问我怎么知道,刚好参加了统考和看了审核考试名单的公示。”4.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这是一个我们并不愿意过多讨论的话题,即如何平衡导师与博士之间的学术观点差异。无疑通过招收自己的研究生更有利于自己学术观点的传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招博士到底再招什么?是一个自我观点的传承者还是研究者。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毕竟在当下的文科博士都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即博导的研究课题不太适合学生,一些研究已经基本终结,亟待开拓新的课题。另外,我们也看到确实存在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的问题,学术生态不正常。5.普通考试制下的高分低能这是很多人反对普通考试制的重要理由,而且在过往的招生中也不时的出现,甚至一些博导因此作出拒绝招生的决定,引发一些争议。无疑,博士应该招收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的,而不是招收考博卷子复习时间久考的高的人。如果想深入的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就必须直面什么是博士的问题,即很多考生其实是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的,也不太清楚博士究竟是培养出来的多,还是自己专研出来的多,即博士阶段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平台、机会还是手把手的指导?6.申请考核制招生的担忧一方面博导想找到优秀的博士,另一方面又不想为此付出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于是很多博导对学校设置一些较高的报名门槛是持支持态度的,他们认为自己招收一名博士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这并非没有问题,即可能会出现博导找不到博士的情形。特别是在当下很多人选择同时报考多所院校,只上一所。我们看到很多招生比较早的院校往往发布很多次补录公告,因为之前招生的博士被更好的院校录取了,所以放弃该校的录取。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困境,一方面是想去上的人上不了,另一方面是考上的人不去上,博导尴尬啊!好在有补录制度,但是一些考生不及时告诉学校,不去学校报到,学校只能发一个公告谴责一下。而且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如果一个博导没人报或者没有理想的人他会采取什么措施呢?可能有两种,一种为软硬兼施让没有读博规划的自己的硕士研究生读博,这在理工科非常普遍;另一种为走关系户保指标。如果一位博导不愁招不到博士,那么自己的学生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竞争现象,甚至出现一些博导违反师德的现象。7.联系博导与走关系申请考核制自身的特点要求考生必须首先联系博导,取得博导的认可。但是当下我们这个社会有欠缺必要的培训与指引,如何联系博导?应该呈现什么?是否应该走关系,是否应该送礼?等等。虽然博士考生都已经成年,但是在当下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其实不仅考生困惑,博导们也困惑,如何跟考生打交道?如何回复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如何协调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每年准备申请的考生几个甚至几十个上百个,如果通过考试制,按照分数排名很容易就确定哪几个人进入复试。但是申请考核制则不同了,你需要按照学校的、自己的标准作出评判。特别是在遇到一些难缠的考生时,更是纠结呀?毕竟你的一言一行很可能被考生作为证据曝光在网络上。8.论文、科研水平代表你的实力吗?不可否认,名校学生的机会更多一些,他们拥有一些优势相对更容易一些。例如与导师一起发表一篇论文,参与导师的课题,申报学校的课题。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要看导师了,很多时候想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除了公开发表论文,实在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诚如一名考生所言“学生的整体科研水平是跟学校的实力挂钩的。双一流和老牌985、211分钱多的学校有更好的师资平台,而我等双非本科生,一个大创老师也要挤破头去抢,大创进行一半,学校还不允许在实验室做实验了!我的朋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就有业界大牛带,有独立办公桌,独立实验室做实验,没有任何干扰,实验经费不愁,实验场地也不愁!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而参与考核制的名校也算是基本上将我们双非的学生拔高的机会无限缩小了。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它不好,只是教育改革史上,对我们双非学生的黎明前黑暗而已!”但是以论文为评价标准是否会异化呢?我们看到某知名高校的学生为了发论文不顾学术不端,我们的心都在流血。怎么说呢?每当我们定下一个指标时,他都可能异化,我们这个社会是否愿意承担这个异化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有就是如何评判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的质量问题也是一个问题。看他发表的刊物是核心期刊吗?可能有人说看内容,但是我们申请考核制不应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吗?9.考博英语的存与废从2020年开始北京大学等院校取消考博英语,考生的英语水平不再是学校兼顾的事情。这样考生特别是毕业比较早的考生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要想考博必须先去考雅思、托福,而两个考试的费用都不低,而且考他们考生需要付出的世间成本也很高,毕竟中国的大部分学生英语的口语、听力不是那么好。当然也有支持的声音,认为以后要留学,考博之前考过了读博期间就省事了。10.统考与申请考核如何共存?不可否认,申请考核制与统考各有优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两者共存呢?但是在当下的环境下,博导们的自主选择权并不像想的那么大,很多时候不得不随波逐流。毕竟统考的组织工作也是一件很费事费力的事情。特别是在其他导师都申请考核制,我还在统考是否很另类。11.支持者与反对者在说什么?支持者认为申请考核制能赋予导师与研究团队更多考核、招录的自主权,有利于选拔出适合攻读博士的人才,考生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能力会是重点考察部分。而反对者认为,由于缺少统考环节,申请考核制可能将终结高校招生中“英雄不问出处”的局面,没有名校背景的研究生升入重点大学几率也许会进一步减少,更有人担心部分人或将利用申请考核制大搞特权之风,钻制度的漏洞。12.直博生异军突起带来的变化当我们还没有考虑清楚如何更好的实施申请考核制时,一个新的招生模式正在成为名校的新宠。它就是直博生,据学术之路统计,当前一些院校的直博生招生名额占年度博士招生名额的一半,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关注。这样就出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也许上面的很多疑问都不再是疑问,因为全国除了直博生外博士招生的名额正在减少,而考生正在增多,博导们有足够的生源供选择。可能不少人还不了解直博生,直博生并非没有问题,他的最大疑问就是这些人毕不了怎么办?是否会出现很多问题博士?这是值得各高校深思的。支持者在表达申请考核制可能的优势,反对者在担忧申请考核制可能存在的一些弊端,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呢?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教育选择的是以公开促进公平,即博士招生的全流程公开,评分标准的公开,但是这是否会削弱导师的自主选择权呢?以及一些指标如何评价?如考生与导师的契合度问题,考生的博士选题与导师研究领域的紧密度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13.博士培养的成本问题随着博士待遇的提升,当前博导们的压力也不小。一些高校明确要求博导必须每年支付一定金额的培养费给博士生,这对于大部分文科博导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也许我们更影响考虑博导的选择权。此时如下的追问很有力:难道不应该把资源用在更合适、优秀的学生身上吗?什么都讲公平,可什么才是公平?让每一个想圆“博士梦“的人,都有“圆梦“的机会才叫公平?非得让导师招个他不满意的,甚至连毕业都难的学生才叫公平?博士教育最大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不公平吧。最大不公平也恐怕恰恰是假公平之名,浪费博士教育的宝贵资源。14.在职读博在当下在职读博,特别是非全日制读博的名额已经非常少了,但是在此我们也必须提出一个疑问。即博士都已经成年,他们除了学习还有很多人生大事需要去做,如何兼顾呢?特别是在当下我国的博士急速扩张的大背景下,如何兼顾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看到现实中不少人虽然是全日制博士,但是其通过一些运作同时在外面工作,或者从事一些兼职业务,你说这很公平吗?当然我们不否认一个人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挣钱获得更多,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加合理的在职博士制度设计,不能让违规成为常态。15.如何构建合理的权利监督体系在当下的考博市场,给我们的一个感觉我们不得不说出来,那就是可以全面开展申请考核制,只要保证考核筛选过程的透明和公正即可。但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很严重,如何解决?这将是成为避免贪腐,避免导师权利过大的关键问题所在。说实话,很多高校在采用普通考试制时其往年的考试真题往往需要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取,这难道不应该值得反思吗?申请考核制下导师的权利真的变大了吗?

下面我们再简单的剖析一下小赵、小李、小刘的考博之路。基于举例子需要很多详实的背景信息介绍,而且决定考博的因素过多,因此上述15个问题中并未过多的以他们作为例子分析。

我们认为本文中所举得小赵同学如果其在2019年没有顺利的考上博士,那么就不再建议其近期考博了。因为其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我国博士招生制度改革,即2016年9月份清华大学开展2017级的博士招生工作,这样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招生安排。2018年、2019年全国博士扩张很多,最近4年招收的博士以及未来4年招收的博士人数将远远大于当前高校可接纳的博士人数,我们预估2020级的博士生有一半以上的无法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而且其自身的本科、硕士条件一般,因此竞争力不足。

至于小李,他面临的困境为当下在职博士名额缩水,以及刚入大城市生活,需要一定的周期去适应,因此其可以考虑将来有足够的资本后再读博。建议其在平时注意适当的发一些文章,并兼顾一下英语的学习提升。

而小刘同学则要把握住本校的硕博连读机会,这就要求其平时努力学习,跟着导师做科研,积极发表论文。如果没有把握住硕博连读机会,那么的竞争力还是有的,至少可以轻松进入申请考核制中的面试环节。

总之,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面对上述疑问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文中的一些观点选自网络。本文也不想过度的表扬或者批评申请考核制,只是想呈现很多问题与思考,希望为申请考核制的完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愿广大考生都能够圆梦博士梦,愿广大博导都能够找到心仪的博士。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