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 | 《康德研究》(Kant Studien)第113卷第4期
Kant Studien
Vol.113 Iss.4
本期《康德研究》共有4篇文章,第一篇《统一、真理、善及超越同意范围的批判哲学之系统形成》讨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中增加第12章的意图。第二篇《作为“目的性”的康德自由概念》中作者认为Arthur Ripstein所主张的康德自由概念是有缺陷的。第三篇《美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康德无目的性美学的现象学解释》中认为将讨论对无目的性命题的几种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现象学的解释。第四篇《美造就人性:康德的美学判断力在价值选择中的应用》用康德的美学判断力理论来解决康德本人没有处理的非道德价值选择问题,并证明我的重构可以融入康德的哲学,发挥道德与幸福的协调统一作用。
Articles
01
Unum, Verum, Bonum and the System Formation of Critical Philosophy Beyond the Scope of Consent
统一、真理、善及超越同意范围的批判哲学之系统形成
Hirotaka Nakano
本文讨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中增加第12章的意图。在该章中,康德评论了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中的先验范畴(统一unum,真理verum,善bonum)。本文着重探讨它们的跨范畴性,以阐明它们在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中的作用。为了澄清康德在该章中提出的复杂术语,我们分析了他讲演的反思及其文字记录。此外,对康德提出的质的统一性、多元性和完美性的分析表明,这些认知的逻辑标准总体上帮助组织了三大批判的内容。
02
Kantian Freedom as “Purposiveness”作为“目的性”的康德自由概念Ava Thomas Wright最近,Arthur Ripstein所主张的康德自由概念对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概念是有缺陷的。在本文中,我认为Ripstein将康德自由概念理解为 “在那些你将运用你的手段去追求的众多目的中做选择的能力”——你的 “目的性”(purposiveness)——既过于狭隘又过于宽泛:(1) 诸如胁迫性威胁这种错误的行为不能为我选择目的;相反,这种行为错误地限制了我知觉到的选项。同时,(2) 正当地改变背景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我的手段不足以达到我的目的)同样限制了我选择目的的能力。一种替代解释是,我的目的性可以还原为我的资格;但是如此一来,作为目的性的自由要么是一种恶性循环,要么无法作为一种应对“毁灭性”异议的新路径。
03
Wie fühlt sich Schönheit an? Zur Phänomenologie des interesselosen Wohlgefallens bei Kant美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康德无目的性美学的现象学解释Larissa Berger康德关于美的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是——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然而,这一观点到底意味着什么一直备受争议。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对无目的性命题的几种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现象学的解释。我将说明,只有在这后一种解释上,我们才能理解无目的性命题如何构成康德在美的领域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正如我所说的,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样一种观点:美是基于一种特殊的感觉,也就是说,基于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东西。感受美是什么样的感觉?美的感觉是无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它与任何需要或渴望都是分离的。
04
Beauty Makes Humanity: The Application of Kant’s Aesthetic Power of Judgment in Value Choice美造就人性:康德的美学判断力在价值选择中的应用Zhengmi Zhouhuang在本文中,我用康德的美学判断力理论来解决康德本人没有处理的非道德价值选择问题,并证明我的重构可以融入康德的哲学,发挥道德与幸福的协调统一作用。首先,我重新审视了康德早期的理智化幸福观,以确立这一观点在康德伦理学中的可行性。其次,通过对鉴赏判断和实践艺术创作进行类比,我一方面从先验的角度论证了价值选择中快乐的普遍可交流性,另一方面又从经验的角度解释了现实中个人的各种选择。最终,我将追求智力上的快乐与履行自身完善的不完美义务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在康德的哲学中可以完成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
译者
胡昊,魏涌雪,赵清宇,蒋子怡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校对
张峰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讲师
域外栏目每周三固定与大家相见
往期推荐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赐稿邮箱|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 扫码选好书
文字编辑 | 朱玉宸 陈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