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趣课堂】尊重传统,热爱生命——《女娲造人》教学实录

欧阳缚龙 广州市欧阳缚龙名师工作室 2024-01-10

师:今天学习现代神话作家袁珂的《女娲造人》,这是一篇由古代神话改编的新神话。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内容,取决于我们的专注度和努力程度。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内容,选几项来学习吧(读读课文、说说故事、谈谈女娲、聊聊造人、了解神话……),这节课能学多少算多少,好不好?


一、读读课文

师:请跟着老师朗读古代神话原文——

生:(跟着朗读)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师:“女娲”读作nǚwā,《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抟”就是“团”,用手掌把东西揉弄成球形。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能读懂吗?

生:讲的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吧。

师:没错。这两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课后练习一中的两段文字,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师:现代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将这两篇短文改编成了现代神话,请大家用一分钟浏览课文,准备复述这个故事。


二、说说故事 

师:谁来试一试复述这个故事!

生:女娲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很孤独,就想造出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来陪伴她,一次在池边照影子时,受到启发,于是用黄泥掺水揉捏出了第一个人,她非常开心,后来她又用藤条蘸泥浆向空中挥洒,造出了更多的人,为了让人类世世代代繁衍下去,女娲把人分成男女让他们结婚生育后代,这样人类一直延续到今天。

师:内容完整,条理清晰,口齿清晰!复述要注意详略,也要有叙述和描写。例如课文中写人诞生时喊“妈妈”这个地方就要用描述的口吻复述。谁再来试一试?

生:我就在她复述的基础上加上几句,女娲造出的第一个人一落地,就开口叫“妈妈”,后来造出的人都不停地叫“妈妈,妈妈”,女娲乐得心花怒放。

师:你很聪明!补充得很好,生动,形象!下面请同学们动笔,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参照老师给出的例句,如“走在原野,感到孤独”,接着写下去,写在书上。两分钟后交流。

师:好,请你来!

生:偶然照影,掘泥造人。

师:不错,老师想到的是“临池照影,灵机一动”,接着说。

生:泥浆造人,男女婚配。

师:抓住了主要内容,说出了造人的两种方法!

生:不知疲倦,日夜造人。

师:用词简练而准确!同学们概括得很好啊!老师刚才巡视了一圈,发现同学们写的挺准确,而且许多写得相同,请看屏幕上的归纳,你们写的与之大同小异。例如:走在原野,感到孤独——临池照影,灵机一动——揉泥成人,满心欢喜——夜以继日,疲倦不堪——挥洒泥浆,布满人类——男女配合,世代绵延。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神话改写呢?经常做这样的概括练习,能提高语文素养。

师:这篇神话有神奇性,神奇一般表现为神秘、变化、偶然、怪异、奇特……谁能找出课文中有“神奇感”的句子读一读,读出神奇感。

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和“变化七十次”要读得神奇一点!

生:她忽然灵机一动:“虽然,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可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

生: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师:嗯,是很神奇的!下面我们来谈谈女娲。


三、谈谈女娲

师:从课文来看,女娲是一位怎样的神?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女神”,“大神”。

生:“神通广大”,不甘寂寞。

师: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生:她爱美,例如到池子边照影子。

生:当她捏造的人诞生之后,她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说明她温柔慈爱!

生:她能想出简单的办法造很多的人,说明女娲有创造力,有智慧。

师:没错,正是这伟大的创造力让她成为千古女神!她的智慧还不止于此。

生:她想到把人儿分成男女,让人类自己繁衍后代,也表明女娲有智慧。

师:你的发言有理有据。

生:她不知疲倦地造人,说明她勤劳。

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女娲机灵、聪明、勤劳、慈爱、有创造力,我们归纳为两类,一是有神的伟力,例如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次;她顺手……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拉枯藤蘸泥浆挥洒成人;把小人儿分成男女。二是有人的性情,例如她非常孤独、有些疲倦、假装生气、灵机一动、眉开眼笑、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等。这哪里是一个什么神?分明是人类共同的、美丽的、慈祥的、勤劳的、智慧的、有创造力的、伟大的母亲!作者通过想象,改编了这个神话,表达了对人类始祖的敬爱之情,对女娲的赞颂!

师:有人说,课文中有些语言有点幼稚,不简练。例如:可以将“她忽然灵机一动:虽然,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可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改成:“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万物具备,独缺人类,何不创造一种加入?”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改成:她为之命名为“人”。你认为呢?

生:原文亲切,口语化,改文像文言文。

师:口语就好?文言文就不好吗?

生:读者容易懂。

师:这样写能更好的表现原始、朴素、亲切,也能表现女娲的活泼、孩子气。


四、聊聊造人

师:这可能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课文内容来看,女娲用了哪三种方法造人?

生:用黄泥揉团成人。

生:用枯藤蘸泥浆挥洒成人。

生:把人分成男女,叫他们自己结婚繁衍后代。

师:回答准确,用黄泥造人,用泥浆造人,分男女造人。如果只回答到这里,我们的学习就没有深入,或者说没有学习新的知识。同学们想过没有,女娲为什么是用这三种方法而不是其他方法造人呢?

生:这三种方法是作者根据古文想象改编的。

师:那古文的依据又从何而来呢?(老师停顿十秒钟,学生沉默思考)这个问题有点难,请听老师讲解。作者在想象这三种造人方法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历史依据和文化背景的。比如说,女娲造人而不是“男神”造人,这是因为原始社会中,生产工具不发达,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劣,要对付凶猛的野兽,要多生育人口,女性占主要地位;用黄泥造人,因为我们是黄皮肤人种,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反映;至于分男女造人,则是我国古代西周时期产生的婚姻制度的反映,所以说“神话是历史的影子”。那么女娲造人从哪里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呢?

生:女娲把造出来的生物都叫“人”,说明人人平等。

师:你是一个有文化的学生!

师:女娲造人而不是造其他物种(当然传说她还造了很多物种),是因为在我国古代人看来,“天地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这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的体现;男女婚配繁衍后代,实际上是受《易经》阴阳学说的影响,传说女娲的哥哥伏羲悟出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就是一阴一阳而已,发明了“八卦”,也就是《易》。这些思想都成为了我国文化的源头,所以说“神话是文化的根源”。老师这样讲,你们能听懂吗?

生:(多数学生点头)

师:发挥想象,你觉得女娲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造人?说说你的依据。

生:用玻璃瓶装泥浆摇动变成人。

师:依据是什么?

生:试管婴儿、克隆。

师:你很有创意!现在复制、克隆等科技手段,都可以实现由基因复制生命。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奇特!

师: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

生:不是,是想象,是传说。

师:对。你还知道哪些人类诞生的故事?

生:上帝造人。

生:普罗米修斯造人。

师:这两位同学应该读了很多书!老师很欣赏你们,各送你一件礼物(笔记本),以资鼓励!大家默读这一段文字(PPT显示):

生:(默读)“天和地被创造了出来,大海波浪起伏,拍击海岸。鱼儿在水里嬉戏,鸟儿在空中歌唱。大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周围世界的高级生物。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他是被宙斯放逐的古老的神族 的后裔,是地母该亚与乌拉诺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儿子。他聪慧而睿智,知道天神的种子蕴藏在泥土中,于是他捧起泥土,用河水把它沾湿调和起来,按照世界的主宰,即天神的模样,捏成人形。为了给这泥人以生命,他从动物的灵魂中摄取了善与恶两种性格,将它们封进人的胸膛里。在天神中,他有一个女友,即智慧女神雅典娜;她惊叹这提坦神之子的创造物,于是便朝具有一半灵魂的泥人吹起了神气,使它获得了灵性。”

师:这是《希腊神话》第一页第一段中的内容,是欧洲人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希腊神话》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生: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

师:这是《圣经》中记录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内容。《圣经》是一本什么书呢?《圣经》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翻译成的语言最多,流行最广,读者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知道了,不同的民族对人类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解释,那么人类到底从何而来呢?

生: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

师:你说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吧?很好,说明你对科学感兴趣。那么,类人猿又从何而来呢?

生:由细胞发育而来。

师:细胞何以成为人的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人类到底从何而来,历来传说和争论很多,如进化说、生命说、能量说、基因说、细胞说、神话说、外星说、海洋说、动物说;人是太空人的后代,海陆双祖复合说,外星人与古代森林猿的结合,人类是被制造出来的。另外还有一些说法,比如: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演变,泥土制造等。我们不是上生物课,在此不做深入探究。人类其实很渺小,渺小到连自己从哪里来都不清楚,也许,人类最终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的“根”,并且认识自己吧!


五、聊聊神话

师:关于神话,《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古代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说说你们所知道的神或神话。

生:盘古开天,女娲补天。

生:夸父逐日。

生:精卫填海。

生:黄帝战蚩尤。

师:说得好!这些神有什么特点?

生:力大无穷,神通广大。

生:长生不老。

师:嗯,中国神话中的神有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所不能、无始无终、无情无欲、无忧无虑的特点,这是人们的一种寄托和向往。华夏五千年,原始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认为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老师问你们,《西游记》《牛郎织女》是神话吗?

生:是的。

师:《西游记》是带有神话色彩的小说,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多有含蓄批评当时社会的意思;《牛郎织女》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传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神话,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特点:是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是杂乱无章的传说,没有体系,是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认识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故事。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的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主要有《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师:作者袁珂,神话学家。他把《风俗通》里上古的简单的神话,发挥想象,改编成具体神奇的现代神话,他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生:对生命诞生的喜爱和赞美。

师: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找出文中人类诞生喜悦感的句子,读一读。例如:

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女娲看着他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师:作者还有其他意图吗?

生:还有对女娲的崇敬和赞颂!

师:对!《风俗通》原文中还有这么一句:“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为什么作者袁珂没写出来呢?

生:这句话不能体现现在男女平等的思想。

师:说得好!省略的那句话明显是我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反映,作者不赞成这种制度,而是宣扬一种人人平等的观念,所以改编时去掉了。自古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女性的地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女神——女奴——女人三个阶段,作者借此歌颂母亲,表达对女性的尊重。

生:还有一点,古文不好懂,写成现代文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中国神话关于人类的起源。

师:谢谢你!你很有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要尊重传统!

结束

师:神话,在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有点迷信,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和反科学呢?

师:神话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的历史回忆,神话成为文学的基本素材,成为民族文化的宝藏。神是没有的,然而反映历史、反映文化、反映人类精神风貌的神话故事却是美好的,永恒的,它记录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无限理想和希望,同时又储存了人类为了争取未来而洒落的汩汩泪水和郎朗笑声。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懂得尊重传统,热爱生命,从远古的神话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要充分认识自己,开启人类美好未来。


下课!

 

  板书:  

女娲     造人       神话

神的伟力  团黄泥造人  历史的影子

人的性情  用泥浆造人  文化的根源

       分男女造人





 

【课例说明】

时间:2014年12月30日

地点:广东省开平市长师中学

学生:金山中学初一(2)班

活动:“南粤名师大讲坛——走进江门”(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承办)

执教:欧阳缚龙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专家评课】广东省开平市教育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晓曦老师:

评这课之前,先说说我一个基本的语文观。相比于别的学科,语文最大的一个不同在于,语文有“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之分,二者不是完全重叠的。语文老师的备课,更多的是在从“教材内容”中创生出合宜的“教学内容”。因此,评价一节语文课,最基本的入口也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语文性和合宜性。而欧阳老师这一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他上的不仅是《女娲造人》,还是“女娲造人”。也许许多人意识不到,这与《故宫博物院》不同,对《故宫博物院》而言,我们要学的是《故宫博物院》,而不是“故宫博物院”,但对神话而言,我们要学习的是“女娲造人”,而不是《女娲造人》。

毫无疑问,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女娲造人》是一篇不好上的课文,主要在于此文“没有教头”。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课文的内容过于浅显,语言过于平白,又被编入自读课文,就其语文教学价值来说,往往被认为意义不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是被“视而不见”的。但欧阳老师上的这课《女娲造人》,却叫人耳目一新,噢,神话原来就该这么上。一句话,欧阳老师上的不仅是《女娲造人》,还是“女娲造人”。即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学习的,不止是袁珂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还有注入了中国先民文化之根的“女娲造人”神话。

神话作为先民对宇宙世界的一套解释系统,是人类的开端,民族的开端,其中深深地注入了本民族文化基因。欧阳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在对课文进行必要的内容梳理和按要求概括之后,旋即带领学生进入神话里所蕴含的文化密码的学习,即老师说的“神话是历史的影子,是文化的根源”,从中发掘出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再引入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各有的神话系统,带领孩子们经历一次回到源初的重新理解,从神话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我相信,学生从这里感性地得知的传统文化知识,将是更深刻更有机融入他们文化结构的知识。

寻找神话合宜的教学内容,把神话当成神话来教,而不是当作记叙文来教。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课,是价值巨大的一课。

 

(原创作品,转载请说明出处或转发本公众号链接。本课例收录在作者语文教学专著《辩证语文 智趣课堂》中)


 



长按上图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