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时光”之书,引领“益读”之路
9月27日,“时光益读”公益团队荣获首届“深大青年先锋奖章”。看着颁奖仪式上的鲜花,赵崇毅难掩激动:“我为我们团队的志愿者们感到无比骄傲。”
“时光益读”团队老师与参展作者
在“时光益读知识扶贫展”合影(右三为赵崇毅)
作为“时光益读”公益团队的指导老师,课堂上的赵崇毅幽默风趣,“老哥哥”是学生对他的亲切称呼;生活中,他探索不止,勇于跨界,对世界充满好奇;在公益圈,自2020年加入“时光益读”公益团队以来,他和团队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和运营公益图书馆30余座。
充实生活:在“三个圈子”跨界行走
记者:您在社交平台上经常分享教学之外的课余活动,是怎样的缘由让您投身到这些活动?这些活动又有哪些关联?
赵崇毅:我的课余活动主要分为三个圈子:第一个是阅读与行走圈,第二个是摄影圈,第三个是公益圈,后面两个圈子都始于第一个圈子。
我出身寒门,求学二十五载,读书构成了我的底色。有句话叫“走遍天下书为侣”,在我还未“出走半生”时,读书就已经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政治经济、社会心理、文化传记等各类书籍都在为我提供养分。
赵崇毅在西藏
“行万里路”是读书以来我一直保持的习惯。游历祖国的山川明秀开阔眼界,我惊叹于人间风物的妙不可言。为了记录下令我留恋至深的风土河山,我阅读了当时所能借阅和购买到的摄影书籍,自学摄影技术。我将珍贵的画面用相机定格下来,参加了国内多个摄影展览,其中包括第十六届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和平遥国际摄影展,将这些记忆分享给很多没有时间去好好“看”的人。摄影不仅仅为我镌刻下了美好的记忆,当我赋予它时间的长度时,它也会回赠我思考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
我拍过一组名为《车窗》的作品,由两组照片组成,分别拍摄于2013年和2020年。同样以公交车中的年轻人为主体,两组照片都不能完全清晰地看到他们的脸庞,但是第一组透过车窗上的水雾,我隐约能看见那些年轻人是饱含力量的,对未来充满激情与渴望;第二组照片中口罩取代了水雾,虽然画面更清晰了,但“仅剩”的两只眼睛告诉我这个年轻人心中的焦虑与不安。每当看到这两组照片,我都会思考当代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他们未来的走向。
投身公益圈也要感谢阅读和行走的爱好。读书帮我早早地树立了“出身社会,回馈社会”的三观;而如果没有“行走”,我也会错过加入“时光益读”公益团队的机会。这个项目最早由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颖老师在2018年发起。2020年夏天,我恰好自驾经过“时光益读”暑假社会实践队伍所在的乡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项目。一次机缘巧合,让我加入了这个让人振奋的优秀团队。
对比三个圈子,在近几年来,也许我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公益圈吧。公益让我有一种越投入越值得的感觉,我付出越来越多的精力,它也越来越触动我的灵魂。“时光益读”在2021年获评团中央全国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也在今年获得首届“深大青年先锋奖章”,这不仅仅是对项目成果的赞誉,也是对团队付出汗水的褒奖。
热心公益:在实践中完成爱的“双向奔赴”
记者:投身公益活动,您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有怎样的收获与感悟?
赵崇毅:我上学的时候没有公益的概念,接触的所谓“公益活动”都是零零散散的,学雷锋做好事,去养老院照顾老人。来到深大以后,我曾带领学生去过戒毒所座谈,也去过老人院服务。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作为深圳大学摄影协会的指导老师参与了作品义卖活动并向灾区进行了捐赠。
但要说“真正”投身公益,还是在加入“时光益读”公益团队后。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我第一次走进“时光益读”,看到他们在边远山区建设图书馆并利用假期开办阅读营,以趣味阅读和素质教育的形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兴趣,我由衷地赞叹他们的理念和勇气。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整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非常开心。而参与的大学生们,更在教育别人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很接地气的公益活动,于是欣然加入。
“时光益读”团队在西藏墨脱县贡日村
与当地儿童合影留念
在团队里,我不但带领同学们建设图书馆、开展阅读营,还参与项目的策划、总结、宣传等大量的文字工作。但其实,无论我们把公益活动“鼓吹”得如何炫目,都不如你亲身去实践、去经历一回。在2021年举办的“时光益读知识扶贫成果暨摄影作品展”中,我在个人作品展览的前言上写下了这么一段文字:“我曾经尝试大肆笔墨于时光益读的意义。然而,直到与山区留守儿童目光相遇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一切只是为了与幸福邂逅。”开始,我以为我来这里是为了给他们送温暖的,后来才发现,其实他们温暖我的更多。
“时光益读”项目发展得越来越好了。以前,我们到处寻找合适的地方建设图书馆。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邀请我们去考察是否适合开展阅读教育项目。现在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是维护图书馆的运营和阅读营的开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阶段,我们一方面以学校作为主要支撑,另一方面主要依靠一批优秀校友的支持,以基金会、企业或个人的名义提供资助或合作。希望在未来,项目能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资源上的支持。
从零散的公益活动到现在的“时光益读”公益项目,我走得越来越深入。公益没有大小之分,最初可能是由价值观驱动,是一种反馈社会的热忱,而当我全过程地推动整个项目,真正接触孩子们时才明白,这是一种双向的活动。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我越来越觉得公益的意义是深远的,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思其所需:在自我与外界之间找到平衡
记者:学生眼中的您总是精力十足,您是怎样达成自我的平衡的?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给还在“寻找自我”的大学生吗?
赵崇毅:我觉得没有所谓极端的东西,只有合适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一直在探索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在兼顾个人发展的同时,注重与社会的互动,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的生活其实都是围绕这个,也因此,也许相较于人生某些方面的深度,我更愿意扩展其广度。
我更倾向于去学习新的东西、尝试不同的领域,从多个维度去感知社会,这一点也能够由从我的升学经历中体现。我选择佛山师范专科学院,因为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且那时读师范大学不用交学费,还有补贴,加上我获得的奖学金和兼职费用,基本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对家庭的经济负担比较小。大专毕业那年通过自身的努力我又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思教系,再后来又攻读了法学的硕士以及博士。在整个升学过程中,虽然所学的专业有所变化,但学习的目的——扩展人生的广度——是没有变化的。
时光益读团队录制主题歌曲《时光益读在路上》
后合影留念(第一排右二为赵崇毅)
我选择的道路是这样。每个人的道路都不一样,我觉得如何选择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介入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就像我特别喜欢吃牛腩河粉,而且喜欢加一点胡椒粉调味,但是很多人更喜欢米粉,更愿意加大量的辣椒面刺激一下。那么如何让介入方式和程度更优,则在于不断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对社会的思考,形成对社会的基础认知。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以多样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这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不断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体系。比如我教政治经济学,肯定不能局限于《资本论》。例如,我在第一节课就会从美食的角度切入,以《舌尖上的中国》为教学案例,引导大家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提炼重点,同时也不失逻辑性,从中感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所谓“功夫在诗外”,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为他们迎接广阔的蓝天做好各种准备。
网络时代,我们每天被投喂大量信息,更加显现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独立思考的基础是多读书,因为阅读的同时就是在处理信息。我对社会的认知因为阅读而不断更新,同时也不断调整自身去适应社会。我进行的实践越来越丰富,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体系越来越充实,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展,在探求自身与社会的和谐时就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良性循环。
对于还在路上的大学生,我有三个“一点点”可以分享。第一点,一点点难受。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是一个使自己有一点点难受的目标,处于通过自己的奋斗可以达到的程度。第二点,一点点不平衡。不平衡的意思就是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可以?学校里的榜样众多,要让自己心里的那杆秤时时刻刻处在活动的状态。第三点,一点点偷懒。我并不主张每天要在图书馆里熬到深夜,通宵达旦地学习。大学生活应该是劳逸结合,要学会聪明地“偷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健康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
文字 | 秦望舒 廖敏君 周瑞程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排版 | 陈子桐
责任编辑 | 付馨漫
监制 | 崔震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