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特卫普 | 上前智祐(Chiyu Uemae)

2023年2月11日至4月22日


上前智祐

Chiyu Uemae


维伍德画廊,安特卫普

维伍德画廊荣幸呈献日本艺术家上前智祐(Chiyu Uemae,京都,1920-2018)于画廊的首次个展。上前智祐是具体艺术协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并一直活跃在协会内直至1972年解体。
上前智祐于具体派时期(1954-1972年)创作的油画及混合媒介作品已经广泛地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展出,而本次展览则更为全面地展现其5060年代以短小笔触堆叠出的点彩绘画,70年代早期的木制雕塑系列,8090年代细腻的“缝”系列,以及之后的一组方格图案的油画作品。

上前智祐在加入具体艺术协会前学习的是传统文人画,并深受协会创始人吉原治良,及其他创始成员嶋本昭三和白发一雄等人的欣赏。在具体艺术协会中,上前智祐往往被认为是极为特殊的一位。因为创始人吉原治良坚称:“艺术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创作者在材料上留下印记的过程”,但上前智祐却不这么认为,他相信结果与过程同等重要。
在1954年至1964年期间,他使用调色刀在油画颜料上创作出细节丰富的绘画,它们往往以重复的手势、堆叠的笔触和生动的色彩为特点。上前智祐一丝不苟地在整个画布上画满这些点和线,旨在唤起一种接近触觉的感受,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观赏。他的创作过程十分繁复和费时——嶋本昭三于1984年写道:“他(上前智祐)会用颜料画出一个个圆点,然后一层又一层地覆盖。他先画上红色的点,然后再画上黄色的点,这样底部的颜色就消失了……这些作品与那些表达更直接的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力量。

《无题》,1966,布面油画,40 x 27厘米

法国艺评人Michel Tapié是最早将具体派介绍给欧洲的收藏家和博物馆的关键人物,他在1966年观看了上前智祐的个展后,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Tapié写道:“他的绘画风格始终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他没有去追求某种极端,而是沿着自己的道路稳步前进。”

上前智祐对物质的存在非常感兴趣,在创作过程逐步发现了火柴棒、绳子和布料等物件的新表达方式,并打破了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严格区分。他的作品纯粹地表达着材料之美,油彩一层又一层地占据着画布的表面,在细微的笔触中折射出丰富的色彩。

《缝-(57)》,1991/1997,织物,224 x 170厘米

在1975年后,上前智祐开始使用织物和线进行创作,并将该系列命名为“缝”(Nui)。对于艺术家来说,虽然材料有所不同,但始终代表的是其对作品内在转化的探索。他说:“我创作这些织物作品是作为一件纯粹的艺术品,因为使用油画颜料或纤维对我来说没有区别。它们都是物质而已。(摘自1998年11月30日出版的《a Reply to a Certain Person》)

上前智祐曾在12岁时于一家和服清洗店当学徒,从而在那里学会了一些缝纫技巧,因此在70年代延伸至缝纫作品便是十分自然的一步。“缝”系列是他在具体派之后的创作核心,是物质与抽象艺术的相遇。从1975年到1997年,他创作了176幅“缝”系列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在后期又被重新创作。


《缝-(26)》,1989-1992,织物,180 x 122厘米

像另一位具体派艺术家堀尾贞治一样,上前智祐从来没有在艺术学院接受过学术课程的训练。他们都在工厂工作以维持生计,直到退休。但他们从未停止创作艺术,并将其视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和自然发生的事情。与其他具体派成员不同的是,上前智祐拥抱美的理念,仍然强调作品完成后的美感。而对其他人来说,表达的创新和原创性才是最重要的。


《无题》,1992,板面油画,182 x 92厘米

上前智祐在后期又回归到油画,并在他的作品中以不同色彩和尺幅反复描绘方形图案,这也成为了他的标志性风格。这些图案可能源于他在京都度过的童年时光,让我们想起了日本传统的市松纹或方格纹(Ichimatsu)。

上前智祐在他70年职业生涯中保持的蓬勃创造力令人惊叹。从早年用调色刀和油彩创作的二维绘画,到“缝”系列中细腻的针脚,再到木制雕塑作品和后期的方形图案绘画,他一直专注于探究颜料和布料的物质性及物理性。


上前智祐,1958



当前展览


香港 | 堀尾贞治:时之痕


维伍德画廊于2011年由鲍尔斯·维伍德(Boris Vervoordt)创立。画廊的早期展览聚焦于欧洲、日本及韩国的战后及当代艺术,尤其注重零派和具体派艺术家。随着画廊参展国际艺博会和美术馆机构展,画廊的艺术家阵容不断拓展,至今已代理了超过30位国际顶尖艺术家及艺术家遗产。此外,画廊所属的维伍德公司亦涉足古董、设计及建筑领域,延续着公司创始人阿塞尔·维伍德(Axel Vervoordt)五十年来的美学理念。

视频导览 | 维伍德画廊卡纳尔园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