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据团队的聪明人

讨厌的大鱼先生 大鱼的数据人生 2022-10-15


从事数据治理工作后,自己对于人才的追求越加迫切,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干成事呢?


能理解别人的意思能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遇到问题能快速的形成思路去解决做事始终能稳在重点上,这就是我心中的职场聪明人,今天就来聊一聊。


1、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这里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善于接近老板。


职场的聪明人不是指溜须拍马,而是对于老板的言行比较关注,努力寻求相同的上下文,从而能够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事情,这其实是一种换位思考能力。


比如公司刚开过工作会议,你可能瞄几眼就扔一边了,但聪明人(比如你的上级)可能就在那里琢磨推敲,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面对老板,聪明人能接的住话,而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老板在说什么。


有一次我带着下属A去做专题汇报,老板问了一个专业问题,我示意A回答一下,发现其没反应,回来的路上就问原因,A回答:“听不懂老板在问什么。”


第二层:专业知识比较过硬。


专业能力超过老板看似简单,但一般职场人士不一定能做到,因为老板认知水平比较高,问的专业问题不是那么好回答,如果职场人士平时荒废学习,不懂得刨根问底,很难说过得了老板这一关。


比如老板问主数据是什么,有人会望文生义的说是主要的数据,其实这种解释老板自己拆字就能理解,根本不要你说,而聪明人则能把主数据是核心业务对象这个概念说出来,这才叫专业。


第三层:敢于进行反复确认。


老板不是每样事情都能交代的很清楚,到底只是随便说说,还是希望探索一下,或者真的在安排任务,聪明人都会主动核实,这需要一些勇气,看起来比较老实,但其实是大智,那种认为跟老板确认问题会被小看的人,会误了大事。


比如有一次去跟老板汇报数据开放工作,老板要求我去梳理下公司的流程,当时自己误解为全部的流程,慌得很,会后自己大着胆子跟老板做了确认,才知道只是梳理数据开放的流程。


第四层:善于听出话外之音。


严格按照老板说的去做,往往只能做到70分,但如果能把握住老板的最终期望,就可能做到90分。


很多聪明的人就是这么干的,老板让他这么干,他不仅要干成,而且要干的漂亮,这又何尝不是真正理解了别人的意思呢?达到这个境界的聪明人,做事往往有使命感,不是简单的给老板打工。


最后,相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遗忘是大脑的杀手,因此,对老板的重要讲话进行录音是理解老板意图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你的理解水平再差,架不住录下来分发给一堆智囊来为你出谋划策,聪明人都这么干。


2、能让别人理解你的意思


第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方面,我们要将脑子里网状的想法用语言这种线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本来就挺困难,另一方面,人类有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如果没有记录下来,很快就会消失在记忆的彼端,比如读完一小时后会遗忘约56%。


聪明人布置工作的时候,一般当场就会反复强调几次,甚至让人复述一遍,然后周会月会再提一下,这样才可能让别人记清楚。这个策略也特别适合去解决问题,今天说,明天说,一年后,直到问题解决。


第二、先宏观再微观。


专业人士之间的对话可以直入细节,但大多时候,我们的对话都在背景不太一样的两个人身上发生,一般还是要遵循先宏观讲一下,比如让人家知道做这个事情的背景、意义,价值,目的,思路等等,然后再讲较微观的内容,比如方法,流程,实操等,也就是说,只有两个人先对上眼了,才有继续展开的必要,这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每个人的知识体系结构就像一颗大树,先有树干,再有树枝,树干是掌握的最牢固的,新的信息要被理解,最好先跟树干发生关系,然后慢慢衍生,这也是先宏观再微观的底层逻辑。


有时下属跟我汇报工作,一开始就没头没脑的讲细节,自己听得云里雾里,为了跟上下属的节奏,要么囫囵吞枣乱听一气,要么就不停的打断和提出挑战,沟通的效率之低可想而知。


第三、用业务的语言表达。


本质上就是换位思考,用别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去表达事情,也就是说人话,如果在公司的语境里,说人话就是用公司的业务语言。


举个例子,如果你跟老板汇报数据治理,老板一般能理解数据治理这个概念,因为治理概念大家都懂,但如果你提了主数据这个名词,就得先用业务的语言解释清楚什么是主数据。


用业务的语言表达清楚专业知识对每个专业人士都是巨大挑战,没有一定的融会贯通,很难说得通俗易懂。


3、遇到问题能快速的形成思路去解决


遇到问题自己会干的就直接干吧,这是效率的保证,但如果碰到不会干的呢,聪明人也是有方法的。


第一、充分利用别人的经验去做事。


始终要相信,你干的事情,99%的前人已经干过了,他们的经验就是你做事的起点,不要做什么都重头再来。


怎么吸收前人的经验呢?从领导、导师、专家和同事获得,无论是面对面沟通还是开会讨论,都是在尝试从别人那里获得经验并为我所用,单干蛮干是新人做事的大忌。我们可以学学领导,每次开会都是让别人先发言,吸收消化后再总结发言,这就是套路,发言最多的,往往不是水平最高的。


第二、通过抽象思维实现举一反三。


要做的事情总是千变万化,我们不可能每次做事都能找到一模一样的场景和解决办法,这就需要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即归纳和演绎,任何事情回归第一性原理以后,底层的道理就是那么点,基于这个点掌握方法论,做任何事情就能举一反三,做事的能力就能不断提升,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也是在讲这个道理。


最近我发现DevOps跟数据治理底层的道理类似,为啥,因为都在做全局流程优化的事情,这就是归纳的价值,然后我如果掌握了流程的方法论,那么就可以演绎到DevOps、数据治理等工作上去。


第三、具备拆解问题的能力。


很多事情是非常复杂的,可能一下子找不到综合解决办法,这个时候可以借鉴下人类的分工思维,就是把事情拆解成一个个高内聚低耦合的简单模块,然后简单的人干简单的事,这样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架构师干的就是这事,把系统合理拆分,然后拆分后的各个系统后续建设和运维成本最低,又比如让去你做数据治理,开始的时候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把数据治理拆解成组织、机制、流程、IT、文化等五个部分,就可能会找到一些切入点,如果粒度还太大,那就继续拆分,直到拆解到最小的可执行单元。


4、做事始终能稳在重点上。


前面大多在讲如何正确的做事,但事情做得再好,如果方向偏了,那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一、准确领会上级的意图。


这一点在第1点里已经讲了方法,但要注意,老板安排的工作并不一定都是重要的,如果同时安排有多项工作,跟老板确认工作的优先级是必要的,不要去试图平均分配资源,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可以干好。


事实上,老板给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但你在老板最关注的点上投入再多的资源也不算多,在公司看来,一年里你只要干成一样事情就已经够多了,其他也许无足轻重,60分可以了。


第二、能够跟上级汇报工作。


如果自己的工作是重要的,那么上级一定愿意安排时间来听你汇报进展,只有在汇报过程中,才能进一步理解上级到底想要什么,有哪些衍生的事情需要去做,永远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老板年初安排好工作年末去交答卷就可以了,这不是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很多重点工作是在汇报的交流中新产生的,上级不是神仙,不可能一下子给你安排一个肯定能爆仓的事情,在汇报中,大家可能会逐步了解到做这个事情的价值没想象中那么大,而那个事情价值更大,因此需要及时调整。


第三、利用好OKR和KPI。


两个都是目标管理,只是在量化上,周期上,方式上有些区别,KPI更适合按部就班型的工作,OKR更适合创新型的工作,这里以OKR为例说下,首先,本来上级要下级理解公司的目标挺难,也许说了三遍也没啥用,OKR比较决绝,索性让下属自己把目标定出来,然后跟上级去达成共识,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记得住,其次,OKR以周为单位跟踪,以季度为周期去评估,比较容易与时俱进,不容易中途跑偏;最后,OKR不设置上限,容易激发活力,做出超出老板预期的事情。


我最早在《详谈:赵鹏》这本书看到了这四个观点,深以为然,因此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成文。



    到底如何划分数据产品与数据中台的边界?by 大鱼先生
    数据新人职场第一年,需要证明自己的可塑性 by 大鱼先生
    我的数据人才观 by 大鱼先生
    数据领域,甲方和乙方分工的18个原则 by 大鱼先生
    为什么我说OKR与KPI没有本质区别?(万字长文解读) by 大鱼先生
    数据驱动业务的18个有效策略
    数据管理的格局
    繁华落尽,做数据有了“面子”,更别忘了“里子”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后台回复【加群】申请加入万人数据学习社群


    🧐分享、点赞、在看,给个3连击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