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们谈论港风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Alexandrite Tse Vogue Business 2023-10-19




作者 / Alexandrite Tse

编辑 / Yiling Pan




图片来源:Vogue Hong Kong




随着热门综艺《声生不息》的热播,“港风” 这一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在当下正以极高的热度复兴回归。“港风” 可以被视为华人世界里诞生的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潮流之一。对 “港风” 发展历史的深度探讨,更能看到一部香港时尚产业的兴衰史。


图片来源:Vogue Hong Kong





 历史洪流之前,

 多元文化催生多变港风时尚 


单一的辞藻显然很难定义任何一座城市的风格,尤其当这座城市是在历史变迁中摇曳千变之姿的香港。因此,“港风” 一词和香港复杂多元的历史一样,包罗万象。


如果说 50 年代的港风可以是当时著名电影女星林黛婀娜倩影的旗袍,那么 60 年代的港风是 “香港邦女郎” 陈宝珠的波点 A 字裙和发箍,70 年代的港风则要数另一著名港星萧芳芳在《林亚珍老虎鱼虾蟹》中标志性的圆眼镜、格子衬衫与喇叭裤造型,到了 80 年代,港风又变成了梅艳芳以夸张垫肩穿出干练气质的 Yves Saint Laurent 吸烟装的模样。


50 年代影星林黛与 Kirk Douglas 合影时身穿旗袍。


80 年代影星梅艳芳以 Yves Saint Laurent 吸烟装引领潮流。



之所以每个时代都能不断踊跃地出现 “港风美人”,并让香港的时尚业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处于重要地位,要从上世纪 50 年代战后的时代大背景说起。彼时,大陆居民乔迁香港的移民潮带来了大量商业资本、纺织知识以及裁缝技艺,加上英联邦国家向香港提供的优惠关税政策,香港的纺织品贸易急速发展。


与纺织品贸易一同发展的是其时的香港时尚文化,受益于多元文化环境以及好莱坞电影作品的影响,西方审美在香港社会十分盛行,所以街头上既有东方雅韵的旗袍也有西式性感的伞裙。


60 年代影星陈宝珠的波点 A 字裙和发箍极具特色



到了 60 年代,香港经济已开始繁荣,世界各地的时装买家都会前来购买面料及在此完成后续设计、生产,香港由此成为众多国际品牌的生产地。1966 年,旨在为制造商、设计师、买家及贸易商提供交易平台的香港贸易发展局(HKTDC)成立。次年,香港贸发局和香港总商会 (Hong Kong Chamber of Commerce) 举办了首届香港成衣节,用以展示本土设计师及品牌的作品,标志着香港时尚业开启从生产制造往上游设计研发的转型,也是本土时尚产品品牌化的开始。


1967 年 10 月 30 日,香港周的时装表演,参展作品都是香港本地产出。


70 年代萧芳芳的标志性圆眼镜、格子衫与喇叭裤造型成为经典 “港风” 形象。



进入 70 年代,以 TVB 和亚视(ATV)为代表的香港电视流行文化兴起,为香港本土设计师的崛起添了一把柴。在当时,电视明星甚至比电影明星更受欢迎,“顶流” 狄波拉、汪明荃等明星 “加持” 过的作品自然会一炮而红,这让包括马伟德、杨家强和刘培基等在内的香港本土设计师开始声名鹊起。尤其是刘培基,他后来为梅艳芳打造了一系列精彩舞台造型,甚至成为了一代华人的时代记忆。


80 年代影星梅艳芳身穿刘培基设计的婚纱 “嫁给舞台”。

 


当大众对时尚的关注度就位,媒体就应运而生。1970 年,“Sisters” 成立,作为香港最早的时尚杂志之一,该杂志每周都会报道最新的流行趋势,以及推介本土设计师。


Joyce Boutique(载思商贸有限公司)的成立是香港时尚界在 70 年代发展的又一重要事件。作为最早引入 Prada、Giorgio Armani、Issey Miyake、Yohji Yamamoto、John Galliano 等品牌的 “买手店”,它在为当时的社会名流提供时尚单品及穿搭建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时的香港对国际知名时尚品牌的容纳程度以及全球时尚行业试图探寻香港市场的触角。


Joyce Boutique 图片来源:Joyce



堪称是香港黄金时代的 80 年代,不仅金融业蓬勃发展,流行文化与时尚业也活力无穷。1985 年香港已是世界最大的服装出口地,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也在 80 年代设立了专业时装设计学士学位,此时的香港大约有 40% 的劳动力从事服装行业,时装生产达到顶峰。


而世界对香港时尚业的重点关注也显露无疑:1984 年 “Cosmopolitan” 开辟香港版,“Elle” 和 “Harper's Bazaar”  于 1987 和 1988 年先后踏足,而奢侈品牌领域,Chanel 和 Jean Paul-Gaultier 先后正式入驻香港。


香港时装品牌 G2000、Giordano、Bossini 也分别在 1980、1981、1987 年成立,在 80 年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本土品牌宣告了香港时尚业的繁荣,自此香港终于成长为了世界时尚力量的重要一角。


Jean Paul Gaultier 为张国荣以「From Angel to Devil」为主题概念设计的“ 天使装”。图片来源:MING'S



90 年代层出不穷的港星对香港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规模化时尚影响力功不可没。比如,身着日式风格西装与宽松裤子散发出随性魅力的张国荣,和擅长以垫肩外套强调气场的梅艳芳,都是现在回看依旧先锋的时髦偶像。尤其是当时已有不少女性在各大公司担任重要职务,彼时垫肩外套和酷飒长裤都成为了女性力量的服装外化形式,豪爽冷艳的梅艳芳无疑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榜样。


该时期,“四大天王” 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按歌手出道顺序排列)也以其席卷亚洲的声势,让韩国和东南亚各国也深受影响,成功让港风时尚走向国际。





 大陆经济腾飞,

 华语时尚圈话语权更迭 


图片来源:Vogue Hong Kong



但是繁荣的 90 年代也开始成为香港和大陆时尚地位开始形成转变的分水岭。


得益于开放的市场经济与健全的法律法规,加上当地拥有众多的富裕中产阶层且靠近大陆市场,90 年代的香港已成为最早与国际时尚业接轨的华人市场,更成为了西方奢侈品品牌试探整个中国市场的窗口。


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时尚公司纷纷在香港成立办公室,以支持包括大陆市场在内的周边区域市场业务。其中最受瞩目的,便是 LVMH 集团于 1995 年在香港开设亚太区总部,负责该集团在除日本外其余亚太市场的商业活动,范围涵盖大中华区、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南亚地区等。


而当 2003 年 7 月大陆游客赴港澳自由行政策出台后,香港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着大量大陆游客前往购物,一跃成为带动香港奢侈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助推了各大品牌对香港仿若 “桥头堡” 地位的认知 —— 一旦拿下在整个华语圈都掌握着强大时尚话语权的中国香港,便能抢占大陆市场。


图片来源:Vogue Hong Kong



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的深圳女孩 Bowie Peng 看来,大陆与香港市场关系地位发生转变的拐点似乎在 2005 - 2007 年间。


“首先是 2005 年中国版 VOGUE 创刊,无疑为国际大牌提供了宣传阵地,进入旺盛的宣传周期,但这背后亦隐藏有政策原因。因为在 1995 年以前,外资品牌不能在中国合资连锁发展,大牌均需通过代理商建立与大陆市场的联结,总部便往往设立在香港。” Bowie Peng 介绍道。


但是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承诺 2005 年全面开放外资独资,“因此自 2005 年开始,国际品牌在中国开始逐渐完成从代理到合资再到独资的过程,这代表着品牌 ‘去港化’ 成为可能,” Peng 说道。


比如 Gucci 公司就有资料显示,1997 年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店后,2001 年在上海时代广场开设在华第 2 店,2004 年则新开 3 家门店,2006 年为 4 家,2007 年为 7 家 —— 2005 年后,该品牌在华市场进入飞速开发期。


Fendi 2008 春夏大秀在中国长城举办 图片来源:Pinterest



而 LVMH 集团旗下的高级时装屋 Fendi 在 2007 年 10 月更是直接在北京长城举办该品牌的 2008 春夏大秀,先后筹备 2 年,耗资 5000 多万元,到场的全球明星、宾客、媒体人数高达 500 人。这场大秀突破了当时大多数时尚人士对 “亚洲的大型时尚活动理应于香港举办” 的惯性思维,也向全球各大品牌传递出了关键信号:中国大陆市场将成为奢侈品的掘金新去处。


“给这一关键信号加码的,还有当时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一则数据:2007 年,中国出境旅游 4095 万人次,居亚洲第一位。” Peng 说道。她指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尽管很难确切统计到底有多少中国人选择境外游购奢侈品,但品牌已从中看到了大陆市场巨大的增长潜力,如何直接进入大陆,组建大陆本土团队迫在眉睫。2007 年后,国际品牌明显加快了大陆布局,意味着香港和大陆市场地位关系逆转的开始。


在此后的十多年间,香港市场依然繁忙,但大陆市场快速崛起。但很多奢侈品开始发现,管理层频繁往返香港与大陆间疲于奔命,并非能如臂指使地管理与远程协作品牌项目,再由香港团队去管理内地市场或许已不再合适,地区中心的搬移已成大势所趋。2020 年开始爆发的疫情加剧了这一转变,游客的大幅减少,让香港在华语时尚圈的影响力正日益衰减。


Prada 香港罗素街旗舰店 图片来源:港生活



2020 年 2 月,Prada 关闭了位于香港罗素街 2000 号广场的旗舰店,此前该地段以每年每平方英尺 2671 美元的价格曾超越纽约第五大道,成为全球最贵铺租。同年 4 月,Valentino 也关闭了其位于海港城的旗舰店,亦是此前该品牌在香港的最大店铺,两层高的门面达 900 平方米,极为气派。2021 年,LVMH 旗下品牌 Louis Vuitton 和 Fendi 也确认关闭位于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门店。


香港时尚奢侈品业受重创已成事实,尽管等旅游限制放宽及社会平稳后相信香港的零售业会回春,但香港时尚业从业者的发展去向已成广泛议题。





 大陆市场接轨,

 港人北上会成为新潮流吗?


图片来源:Vogue Hong Kong



在国际品牌试水大陆市场的初期,与大陆同根同源并具备先进地区市场管理经验的香港人具有先发优势,所以 2000 - 2010 年期间,来陆发展的不少港人迄今仍然活跃在大陆时尚奢侈品业,并不少早已擢升至中高管。


但在过去十数年间,大批熟悉海外品牌且具备外语优势的大陆留学生归国,此时香港年轻人来大陆发展已无天然的竞争优势,至少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方有议价空间。而大陆已十分发达的电商通路与数字化营销手段,更成为不少港人需要拓展业务能力的弱项,但香港在传统零售、人力资源与财务等方面的人才仍然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不只是竞争力降低,港人北上就业或许还面临就业信息不对等的问题。由于香港高校的热门专业往往是金融、法律、医科等,即便是曾风光无限的服装设计专业也在香港零售业滑坡后变得冷清,因此香港高校往往针对时尚行业,尤其是大陆的时尚行业领域,无法做出有效的就业指导,更缺少相关的企业资源,这也直接增加了香港年轻人在大陆相关行业的求职难度,所以有不少香港家庭甚至为了孩子的前途,规划直接到大陆读本科及继续攻读更高学位。


事实上,我国教育部在 “十三五” 期间亦持续拓宽港澳台学生来大陆就学渠道,具备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的院校超过 400 所,其中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院校达 225 所。有数据显示截至 2019 年底,在内地高校本科和研究院就读的香港学生就有约 1.6 万人。


新锐包袋品牌 Pabepabe 的 “插座包” 曾火爆社交媒体



新锐包袋品牌 Pabepabe 的联合创始人 Logan Chan 便是其中一位,就读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的实验艺术系,因为专业课程中需要做很多雕塑与装置,经常用日用品做奇形怪状的东西,于是乎他就以该概念设计包袋,让人可装载东西外出,有趣搞怪的 “插座包” 也是这样诞生。


而谈到香港时尚影响力的衰落,他坦言现在的香港没那么重视时尚行业,竞争难度较大,但香港依旧有 “非主流” 文化和时尚的爱好者,且这个坚持独立审美的人群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只不过这个族群或许只是在香港 “圈地自萌”,不会再影响到大陆的风潮罢了。而香港影视圈的势弱及港星纷纷到大陆发展,则更进一步局限了港风时尚规模化的辐射力度。


土生土长的香港广告导演 Menu Tsai 也已迁居上海发展,她直言以前的香港街头能看到各式很具 “港味” 的 Remix 穿搭,但近年来香港亦受韩流影响,穿搭同质化,其时尚影响力与 “港风” 顶峰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回看 “港风” 这一路以来的发展历程,不可否认的是香港的时尚影响力的确在过去十年间开始走下坡路:服装制造业辉煌不再,影视圈港星辈出的年代也已过去,不少国际品牌将亚太区总部从香港迁出


但 “港风美人” 在时光滤镜下依旧成为当下无数华人的美好回忆,在流行复古与自然本真风尚的今天仍为人称道。香港依旧拥有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而靠近已实现经济腾飞且环境愈加开放的大陆市场,或许就是其中一条不可回避的发展之道。


图片来源:Vogue Hong Kong









关 注 我 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