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敏 2018-05-28

李跃儿芭学园森林基地牡丹班孩子和老师



美丽秋天,去远足!



在李跃儿芭学园,远足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活动。每次远足,孩子们可以走出幼儿园,去和幼儿园不一样的地方体验多种多样的活动,还可以在外面野餐,分享食物,去感受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回馈


通俗点讲,就是爸爸妈妈经常做的,带孩子在风和日丽的日子去到大自然中,跑一跑,打打滚儿,找个草地野餐!


但是在这样一个大家熟悉不过的活动中,如果咱用心去观察,可以看到很多教育的内容在里面。


每个孩子整装出发


在9月21日这一天,李跃儿芭学园森林基地的老师和孩子们坐着大班车,去蟒山脚下的一个大果园里远足。


四周环山,山头被绿树包围着,周围是一棵一棵的果树,果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果实,有苹果,山枣,还有大柿子,梨......各种各样的水果,看着真叫人馋呀!


天气又很凉快,孩子们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可以尽情撒欢奔跑,释放人类的天性和对自然的爱。

到达远足地点,大山我来啦!


但是远足,不只是带孩子去玩那么简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揭开远足背后的一些事儿




捡栗子的百态


孩子们放下书包和行囊,第一站先到了栗子园。


很多栗子都熟透了,掉在地上,孩子们人手一个袋子,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把捡到的栗子装到袋子里,不会为没地方放和总掉而发愁。

风会把塑料袋的肚子吹起来


在捡栗子的过程中,一部分孩子非常努力在找,但奇怪的是,明明栗子就在脚下,用眼睛扫了好几遍,就是看不着!


然后就不停地问老师,哪里有栗子呀,哪里有栗子呀?


蹲在地上仔细找栗子


为什么孩子会找不到栗子?是他们真的没有看见吗?


其实啊,对脚下的栗子视而不见,不是孩子们不仔细,而是在孩子的心智模式里缺少和栗子有关的信息和经验

发现了一个带壳的栗子,怎么弄出来?


几乎每个孩子都吃过栗子,多数吃到的是买回来的用纸袋装的栗子。林子里的栗子不是用袋子装的,也不是在大锅里翻炒的,而是掉在地上的外壳带着刺的。


孩子到了树林这样的环境,面对的情况就跟已有经验不同,所以在地里捡栗子的时候呢,眼睛收到树林地上的栗子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在记忆中枢搜寻和栗子有关的信息,因为经验少就不能信息匹配,所以大脑也就不会支配身体去做出捡的动作


就像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里没有的信息,就会出现BUG无法识别,所以人的心智模式是否丰富,直接经验是否足够的多,决定着我们自己的“大数据”系统。


找栗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千足虫


捡栗子的时候,有些孩子不一会儿就捡了半袋子。老师和孩子们都很惊讶,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捡了半袋栗子的孩子发现了一个好办法,他会跟在摇栗子树的老农身后,当老农使劲摇栗子树后,栗子自然掉一地,他就会迅速捕捉目标很快捡到自己的袋子里。

满载而归,欢畅的喜悦


也有的孩子看到栗子有带刺的外壳,没办法拿出来。然后观察到老师是用脚踩着栗子在地上搓一下,栗子仁就从里面出来了,于是孩子就开始模仿,并不断地一次一次尝试,逐渐能够熟练地把栗子从壳里弄出来。


孩子天生的学习机制,就是通过模仿来建构内在精神的

我搓,我搓,我搓搓搓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孩子对于同一件事情,所呈现出的经验和心智是不一样的。


但是我们成人有的时候会不相信儿童,不相信他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去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总是习惯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着急替代孩子。


比如孩子找不到,那就帮孩子找,担心孩子受挫不开心,实则是在把孩子带向弱的方向。如果成人太多代替的话,看似帮了孩子当下,实则拿走了孩子成长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草地上的摔跤体验


在孩子们采摘完之后,吃过午饭,休息的时候,老师组织了一个在草地上摔跤的活动。


在一开始,老师会给孩子们一个刺激说:谁的力气大,想不想摔跤?但游戏的规则没有给孩子们说,孩子们就以为摔跤是一起去做力量的对抗。结果一群男孩围上去,试图撂倒我们的男老师,场面类似我们的一个歌谣——“一群蚂蚁搬大豆”。。

进军“敌方”防御塔!


这时候老师们发现,4岁以上的孩子对于摔跤这样彰显自我力量的事情都非常感兴趣,但刚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和经验,而有规则才能更好地保证游戏的进行。


所以老师们就及时调整战略,先公告摔跤规则,然后示范,再带孩子们开始。有了规则,你会发现孩子们能够在规则之内发挥最大的自由


老师向孩子们展示摔跤动作


说完规则,大兵和赵创两位老师演示了一下,孩子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裁判,选手,拉拉队和观众各司其职,场面有秩序很多。


最重要的是,稳定的秩序感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第一场先上来的是两个看起来都很壮实的男孩,他们两个力量不相上下,三局下来,谁也没被摔倒。两个孩子都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脸上满是骄傲,此刻的内心独白大概是: “我是个大英雄!帅呆了!”

真的勇士敢于面对对手的力量


接下来几场,又来了几对挑战者。


其中有一对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年龄相当,体力也相当。两局之后,依然没有分出上下,但是两个人都使了很大的力气,力量上都感觉到了一股势均力敌的对抗。


当老师征询他们要不要来第三局的时候,两个人不约而同选择了不继续,彼此微笑的拥抱结束。

势均力敌的男女选手


这样的场景,应该鼓励孩子继续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是需要去感受孩子当下的状态。他们都是开心的,没有一方气馁和不舒服,显然,选择停战是孩子对自我的保护和对自己力量的一个重新评估,他们在这个没有完成的对抗中对自己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最后来了一对力量比较悬殊的选手,一个身材较瘦小的男孩,一个身高和年龄偏大的男孩。在开始之前,我还有一丝担心,担心这样的力量悬殊,会不会让瘦小一点的孩子有挫败感,最后不敢于去挑战呢?于是我有刻意引导其他力量相当的孩子来跟较瘦小的男孩摔。


结果出乎意料举手的孩子中,个个都是五岁左右的大孩子,孩子们自己石头剪刀布,最终还是刚才那个身高和年龄偏大的孩子来跟相对瘦小的男孩摔跤。

竭尽全力去对抗强大的对手


在开始前,老师给两个孩子加油打气,并再次宣告规则,点到为止。


于是,这场大家拭目以待的摔跤又开始了。


明显是一个力量比较悬殊的对抗,这时怎么能让瘦小的男孩不会因此对自己有消极的认知呢?成人的反馈很关键


最后结束时,老师跟两个选手都做了沟通


对瘦小的男孩:面对比你强壮的对手,你竟然能如此勇敢地继续比赛,而且整个过程平了两局,大家看到你在使出自己的力气去对待这场摔跤。


对强壮的孩子:你在过程中也认真地使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和对手比拼。


所以老师同时举起两个孩子的手,向大家宣告今天的两个勇士。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孩子都得到了内心的喜悦和力量的提升

僵持ing

 

我们常说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这个力量不是单一的指心理力量或者身体力量,因为心理力量可以透过肢体力量体现,肢体力量的增强同样可以给心理力量带来积极的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的课题是随时发生的,是否能够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且正确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时能够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给予最合适的引领,是给到孩子最好的爱。

芭学园森林基地银杏班老师和孩子


一次远足,一次释放,更是一次成长。愿我们都在不断的相识和分离中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孩子们养蜗牛、研究蜗牛、画成绘本,还吃自己种的菜


向往北欧的森林幼儿园,幸好找到了这个森林基地


12月·北京 | 中美日幼儿园环境创设【研讨会】


李跃儿芭学园0-12岁一站式教育服务| 17-18学年招生信息

做 更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