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护“吐鲁番之肺”——艾丁湖流域生态治理见闻


保护“吐鲁番之肺”

——艾丁湖流域生态治理见闻





9月15日,一群小鸟在艾丁湖湿地上空飞翔。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三五成群的白鹭、野鸭时而在结了薄冰的湖面滑翔,时而落入湖边梭梭、红柳、骆驼刺丛中……时近隆冬,艾丁湖国家湿地公园依然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艾丁湖,我国海拔的最低点,吐鲁番盆地地表径流的“归宿”。它与周边的绿洲湿地保持当地气候环境的平衡,被形象地称为“吐鲁番之肺”。
  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超载,艾丁湖湖区面积缩小,几近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沙化程度加剧,周边生物多样性严重退化。
  近10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艾丁湖流域节水、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与生态监测四大工程体系接连实施,艾丁湖周边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1月21日,《吐鲁番市艾丁湖湿地公园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对外公布,让吐鲁番的湿地保护工作有了法律依据。近日,记者走进艾丁湖国家湿地公园,感受这片湿地的生机与变化。


从恐成“死亡之海”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登上艾丁湖畔的烽燧,景区主管古丽克孜·热介甫指着西北方向——那里,骆驼刺、盐穗木等铺装大地,连绵无际。“2015年之前,这片区域都是荒地,经过这些年的治理,植被又回来了。”

6月5日,白鹭在艾丁湖湿地飞翔。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健 摄
  2004年,艾丁湖水域面积干涸;2010年,湖面仅有0.5平方公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周围荒漠湿地植被连片枯死。当时,有专家疾呼,长此以往,艾丁湖将像罗布泊一样,变成“死亡之海”。
  保护艾丁湖,补水是关键。为此,吐鲁番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水、优化用水结构。至2019年,吐鲁番14条主要河流中已有5条主要河流的生态基流具备了给艾丁湖补水的工程条件,初步构建了补水体系,缓解了艾丁湖水位下降趋势。同时,人工造林、退耕还林、沙化治理、封禁保护项目也稳步推行。

12月1日,在鄯善县国家级公益林芒硝湖林区,车入林区,不时看见一只只鹅喉羚在灌木丛中欢快奔跑。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福平 摄
  鄯善县国家级公益林芒硝湖林区,属于艾丁湖湿地公园保护范围。车入林区,不时看见一只只鹅喉羚在灌木丛中欢快奔跑。一处饮水点的泥地上,遍布着野生动物留下的脚印和粪便。护林员吾买尔·苏莱曼对这片林区的珍稀保护动物如数家珍:“这片林区有12万亩,生活着200余只鹅喉羚,还有狐狸、老鹰……上次我亲眼见到一只老鹰落下来抓野兔了。”
  吐鲁番市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地力木拉提·艾山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相比10年前,艾丁湖湿地公园内植物增加了6种,脊椎动物增加了3种。骆驼刺生长区域从2010年的180万亩恢复至220万亩,已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尾鹞和鹅喉羚再次出现,多年未见的天鹅、野鸭、大雁数量也大幅增加……他说:“湿地功能已得到了极大改善,艾丁湖正在由季节性湖泊逐渐恢复为常年性湖泊。”


从“沙进人退”到“林进沙退”  鄯善县迪坎镇塔什塔盘村,被“拱卫”在一大片梭梭林里。作为“沙漠植被之王”,梭梭是这片区域防风固沙的最大“功臣”。站在林边,清风徐来,村民们提起“老村”:“20多年前,那里的一些房子被沙子埋掉了。我们就退到现在这片区域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吐鲁番兴起了一股“开荒热”,使艾丁湖流域恰特喀勒乡、迪坎镇、达浪坎乡一带的一条40余万亩的红柳林带出现“断带”。
  林带断了,风沙来了。鄯善县林草局林区监管员艾尼丁·尼亚孜从小生活在迪坎镇。他回忆,曾经的大风沙尘天特别多。“一刮风,两三米开外都看不清人。棉花、小麦等农作物都被沙子淹没了,有些种子都被刮走了。农作物种不出什么来,村民收入特别少。”越贫穷,人们越向荒漠“要地”,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12月1日,在鄯善县迪坎镇一大片梭梭林里,几十位村民正在采挖大芸,一派热闹的丰收场景。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福平 摄
  在艾尼丁的带领下走入梭梭林,记者见到一派热闹的场景——几十名村民沿着梭梭林挖出沙沟,寄生在梭梭根部通体乳白、长着“鳞片”的大芸很快露了出来。大芸也叫肉苁蓉,是沙漠地区特有的名贵中药。
  “今年丰收了!”村民赛皮丁·尼亚孜高兴地说,他承包的梭梭林中,大芸亩产从200公斤到300公斤不等,每亩最高收益达6000元。去年,单靠种植大芸,他的收入就超过了30万元。
  艾尼丁记得,十几年前,号召村民们一同种梭梭的时候,大伙儿并不热衷。后来,林草部门引进推广梭梭套种大芸项目,极大调动了艾丁湖流域村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相比种植葡萄,梭梭使用滴灌节水技术,一年只需要浇两三次水,而且田间管理简单,经济效益也更好。
  此外,当地政府大力引进大芸加工厂,支持农民成立合作社,2010年逐渐形成产业链。政策拉动,市场带动,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实现了双赢。
  “林进沙退”,沙源不再扩散。气象部门统计,近年来,吐鲁番大风沙尘天大幅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地力木拉提表示,预计到2025年,将基本实现艾丁湖流域生态保护目标:艾丁湖湖面水域面积平均稳定在8.37平方公里;该流域生态在人工调节下实现良性循环,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生态融合。

秋季的艾丁湖景区,清澈的湖水与成片的芦苇交相辉映,野鸭在湖面嬉戏玩耍。(资料图)
  夕阳映照湖面,艾丁湖成为金色的世界。“到月底,湖水全部结冰了,候鸟就要飞到南方去了。”艾丁湖景区职工田海成留恋着这群“朋友”,“但它们明年3月就会回来的。每年3至8月,是艾丁湖最‘热闹’的时候。”
  林繁鸟育,生生不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还将在这块中国海拔最低的湿地公园被书写、被延续。



短评:  上世纪90年代,吐鲁番兴起的一股“开荒热”使艾丁湖流域生态一度陷入恶性循环。大自然的“反馈”使当地群众终于意识到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滚滚流沙被植被“锁住”,艾丁湖水位有所回升。
  采访中,我们深入艾丁湖湿地公园,一路看到了曾被沙漠埋掉的废弃民居,也看到了候鸟飞翔、鹅喉羚跳跃的景象。我们意识到,是这块湿地,在主导着生命的流动,护佑和孕育着一只只生灵。
  我们一路听到的,是绿色发展的故事。依托逐步恢复和改善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引进推广梭梭套种大芸项目,周边村民也纷纷端上了生态红利释放后的“金饭碗”。生态环境改善让他们收获“金山银山”的同时,又反过来让当地的人居环境也上了一个大台阶。
  我们一边走,一边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未来?采访结束,一个答案在心中浮现——绿色低碳的未来、人与自然和谐的未来,正是我们向往的未来。这样的未来,正稳步向我们走来。


记者:李彦强 廖慧文 朱福平

文字编辑:杜虎




来源: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向荣

审核:文志辉 李艳芳

终审:孟晓明 王立三




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自治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


吐鲁番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坚持长期建疆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根基


吐鲁番市2个集体5名个人获自治区表彰

数读吐鲁番的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