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读完4本书,每天写作5000字:我深刻理解了深度工作的意义
大家好,我是Tina。
我真的太喜欢读书和写作了,以前没那么喜欢,越做越喜欢。
就跟恋爱一样,刚开始没有一见钟情,但是天天接触,就会日久生情。
我统计了一下这周的输入量和产出,这周我读了4本书,每天日更5000字。
我看的4本书分别是《纳瓦尔宝典》《深度工作》《最佳实践萃取》《销售脑科学》。
前两天的文章,分享的是第一本,你可以点击链接跳转去看——豆瓣评分8.4,商业经管图书NO.1,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我每天日更5000字是个约数,有时会超过这个数字。
我每天都在日更公众号文章,大概2000-3000字;
我平均每周都会写作7-10个短视频脚本,每个大约1000字;
我还在准备第一本书,目前在打磨样章;
另外,我在打磨新课“知识IP做课营”的课稿,每天输出的文字量不定,但是多的时候一天输出五六千字都属正常。
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内容创作者,虽然我规律做视频和直播,但是我从没放弃过文字创作。
这是我的挚爱。
说以上这些不是为了凡尔赛,你听完后大半会产生疑惑,你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我一直在深度工作。
工作的时候不是浮在表面,是深度专注进行,效率才会最大化。
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聊聊这个话题。
《深度工作》这本书我大概在5年前就读过,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第一次读的时候,我很焦虑。
当时我在500强集团工作,当时的工作状态非常让人崩溃。
倒不是忙,而是你开始干点啥,有人找你要资料;
给完资料,刚准备要干点啥,又有人找你开会;
开完后,刚准备再干点啥,别的部门电话打来沟通细节……
总之,一整天感觉不停在忙,但是忙不出成果来。
整个人不停处于被打断的状态,对于像我更偏创作的人而言,频繁被打断,真的太痛苦了。
所以,那时候非常焦虑。
就是在那种状态下,我看了这本《深度工作》,对于书中的理念我极度认可,所以看完后我更加焦虑。
因为我的工作环境根本不可能让我深度工作。
那什么是深度工作?它是相较于浮浅工作而言的,这是这本书提出的两个概念。
其含义很容易理解,就是字面含义。
浮在表面,并不专注的工作就是浮浅工作;
与此相对,如果是非常认真、不被打扰、极度专注的工作,那就是深度工作。
书中还揭露了一个恐怖的事实,那就是:
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还好后来我辞职专注做自媒体了。
之后才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终于可以大段大段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里,没人打扰,全情投入。
这种感觉真的是如鱼得水!
而深度工作的时间越久,专注力就越好,效率就越好,就容易进入正向循环。
所以才有了开头时讲到的每天输入和输出量。
偷偷告诉你,我今天不但写了这篇3000字的文章,还写了6个各1000字的脚本,3条朋友圈。
我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本书的作者,也是这种方法的受益者。
大学毕业后10年里,他出版了4本书,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于乔治城大学,成为终身教授。
即使有这么多成就,他在工作日很少会工作到下午五六点钟。
一切的秘密都在深度工作。
书中还给出了生产力规律的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为什么深度工作,效率最高?
因为深度工作时,精神是高度紧张的,这样的状态,是有利于最大化产出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知识工作者,深度工作成为核心货币,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好,讲完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那我们应该如何践行深度工作呢?
主要有以下的四大策略,你看看自己更适合哪一种。
01、禁欲策略
也就是闭关死磕策略,比如你这段时间有个重要项目,可能直接闭关3个月。
这3个月里,与世隔绝,全然专注投入这一个项目中,高度专注以期最大产出。
书中举了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例子,他就会在集中创作的时候,用这种策略,让所有人都找不到他,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如果你是一名自律的自由职业者,这种与世隔绝的深度工作策略就比较适合。
02、双峰策略
这种策略是将个人时间切分成两块,一块用于深度工作,高强度、无干扰专注进行;剩下的时间做其他浮浅类工作。
比如,按周划分,可以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3天为开放时间。
按年划分,可以选一个季节完成大部分的深度工作,其余时间则灵活调整。
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亚当·格兰特采用的是这种策略。
他以学年为单位,将教学工作集中安排到一个学期内完成,其他时间则不被打扰、深度工作。
这种策略适合研究人员、教师、创业者等这类可以掌控自己固定时间的人群,通过一定时间的“隐身”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
03、节奏策略
如果你觉得以上的两种策略都不适合你,你还可以采用节奏策略,也就是在每天的固定时间做同一件事,形成一个工作节奏。
比如像我每天早上的早起阅读时间,就是采用的节奏策略。
早上的那一到两个小时,我能保证自己的输入量,能保证自己的选题源源不断。
而早上的深度工作时间也不耽误我白天其他工作的时间,所以这种策略的灵活性更高。
但这种策略更适合绝大多数知识工作者,它的好处在于更符合人们日程安排的节奏,通过养成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确保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工作。
04、记者策略
这种策略难度最大,通俗理解就是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专注自己的工作。
《史蒂芬·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就是这种策略的推崇者。
他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以记者身份到各地去采访报道。
但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
他曾经在做记者的期间里,撰写了一本864页的巨著《聪明人:六个朋友和他们创造的世界》。
但是很明显,这种策略对很多人而言,难以实现,他们很难随时随地进入专注状态,这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达成。
不论你采用哪种策略,都需要让自己更快地进入到深度工作的状态,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更快进入状态呢?
结合着书上的内容和我自己的实践,给大家几个小建议。
01、打造适合深度工作的环境。
找个有利于保持专注力、不被打扰的环境。
既包括空间环境,也包括电子环境。
设定好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跑通自己的深度工作SOP,固定下来,以后每次都按照统一模式进行。
02、用“大手笔”倒逼专注
你花了1万块钱报的课,和免费送的课,哪个更容易学出效果?
这两套课程一模一样,但是你会在学完一万的课后,感觉收获巨大、醍醐灌顶。
这就是大手笔的功效。
作者建议我们在深度工作之前,可以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它会提升我们对项目的重视程度,更有利于你更快进入状态。
比如著名企业家和社交媒体先驱彼得.尚克曼,为了在2周的时间内,赶出一本书的书稿,他订了一张美国飞日本的机票。
写了整整一路,到日本后,他喝了一杯咖啡登上了返航的飞机,又写了一路,回到美国时已经完成了所有手稿。
这距他最初离开仅仅30个小时,这趟旅行花了4000美元,但他觉得物超所值。
JK罗琳,在写作《哈利波特》时,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
她发现在家里很难专注,于是她就入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套房,最后完成了哈利波特的创作。
03、消除数字化干扰
现在是信息和工具泛滥的时代,其实我们根本就用不到那么多工具,看不完那么多信息。
怎么办?
努力消除数字化干扰,因为数字化信息对人们专注力的损害是巨大的。
你可以以周为单位,统计你使用APP的数量和频率。
对于一些使用频率不高,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没感觉到明显进步的APP,全部删掉。
04、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每日生活
我喜欢用清单体和OKR管理自己的生活,因为这不会让我偏离目标主线,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每日的时间花费清晰呈现。
仔细统计好你的时间花费,才能更好地填补漏洞 ,提升效率。
这个话题如果展开讲,能分别写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留言,后面安排。
结语:
深度工作的复利效应,极大。
我是切实的受益者,如果以前有人告诉我一个人每天能做我目前做的这么多事,我一定认为他在吹牛。
但是经过不断刻意练习,我发现真的可以,并且越来越好。
刚开始你可能很难找到这种状态,别着急,按照文章中说的方法,慢慢来。
希望这篇文章给你带去一些收获和启发,我是Tina,如果有收获,记得点亮在看和点赞哦!
给我多点正向反馈,我会更加勤奋创作滴!
最后发个广告,下周我们有场非常重要的私密直播。
感兴趣的抓紧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