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书 | 《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

这是新栏目《每周一书》第四期啦

读书,让我们看见最好的自己

荐书,让我们的灵魂不再独行


作为风能人,我们行万里路,更要读万卷书

为营造一个适合风能人的阅读密林

让我们一起发现,一起分享,一起走进

期待到年终

本栏目能构建出风能人自己的阅读书单




- 每周荐书 NO.4 -

 RECOMMENDED BOOK

筚路蓝缕

——世纪工程决策建设记述

人民出版社


作者:


张国宝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


本书记述了张国宝在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期间,亲历的一些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决策建设情况,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谋划和科学民主决策这些项目的过程。全书收录作者写给国务院的相关报告、给中央领导同志的相关建议和发表的相关文章共62篇,并配插了许多珍贵历史照片。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走过的历程,这些文稿翔实记录和反映了这一时期辉煌的建设成就。收录的文稿全部为其自己撰写。

 / 作者简介 / 

张国宝

张国宝历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负责能源、交通基础司、工业司、高技术司、国防动员办公室工作。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2008年兼任国家能源局局长。2003—2010年兼任武警黄金部队第一政委。曾兼任西气东输领导小组组长、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首都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三峡工程输变电工程国家验收小组副组长、宝钢二期工程国家验收小组组长、浦东国际机场工程国家验收小组组长。直接参与制定和推动实施了溪洛渡、向家坝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开发,上海洋山深水港、上海外高桥船厂、长兴岛船厂、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负责制定了船舶工业、汽车工业、软件产业、装备国产化等一系列行业规划和政策。牵头制定了中国第一个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在国务院领导下,他还是中俄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等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谈判者、组织者。曾任世界能源理事会副主席。2011年后任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低碳实验室主任。



/

张国宝自序

节选 |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节选 | 打造“风电三峡”

节选 | 风力发电 功莫大焉

节选 | 再为风电鼓与呼

/


 NO.1  张国宝自序


2018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这个时代的过来人也是见证者,我们目睹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个时代改革和建设事业的直接参与者,我们付出过,但我们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是幸运的。


我在80年代初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先后经历了七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恰好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时期重叠。在这一时期,国家计划委员会也顺应历史潮流,先后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简称发改委。


承蒙党中央和国务院、发改委历届领导的信任,我分管过技术引进、基本建设投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国防动员等领域的工作,并兼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办公室主任和国家能源局局长,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具体负责制定了铁路中长期规划、船舶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软件产业等发展规划,代表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汇报并实施了上千以上的重大项目。


当这些项目从谋划、论证、审批、实施,到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通达东西南北,变成一个个伟大工程项目时,作为参与者的豪迈心情大家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项目的建设构建了中国经济的骨架,这是我感到十分欣慰的。青藏铁路的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重大工程的实施具有史诗般的意义。西气东输被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誉为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在中国大地上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筆。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缅原油、天然气管道,洋山深水港的建设都极具战略谋划和决策。


作为行业,我选择了国家石油储备,全国电网,城市轨道交通,天然气,钢铁、船舶、汽车、新能源、核电等几个崛起的大产业作为代表性产业,把这些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项目和产业发展记录下来,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故事,叫千人糕,讲的是一个小朋友到外婆家去做客,外婆说要给他做千人糕吃,可是端上来的却是一块普通的糕。外婆向他解释,从农民在田里种庄稼,要灌溉、施肥、除草,收割,到运到面粉厂去加工成面粉,再从商店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还需要有燃料,又需要有成百上千的人提供能源和其他服务,所以当一块小小的糕端到餐桌上来之前,已经有成百上千的人,为他付出了劳动。


一块小小的糕都如此,更何况一个重大工程项目了。一个重大工程项目有成千上万的人参与,其中每个人只是参与了其中的某一部分,某一个阶段的工作,即便是同一个工程项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他,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我对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描述仅仅是我所接触到的那一部分。我只是触摸到了,看到了大象的某一个部分。一个重大工程从谋划到决策,到实施,千千万万的人为他付出了努力。例如我最近看到李鹏总理回忆录讲到他到土库曼斯坦访问,当时就提到土中气管道,温家宝总理日记提到1984年作为第一批专家首访就是土库曼斯坦。我还听说江泽民主席为哈萨克斯坦项目,两次约见哈驻我国大使,推动中哈能源合作项目。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


从20年前开始,我国几代领导人就持续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这些情况我作为后来人也不全了解,我讲述的只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方面的事情。记录下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争论、比较、决策和实施,也是记录科学决策的过程,可以让今后的实践来检验。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会使我想起几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自领导、关怀和信任,他们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情怀和担当,他们既是我的领导,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包括在外人看来“铁面宰相“朱镕基总理,尽管他会不留情面地批评,但我可以和他们坦率地讨论,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看法。吴邦国同志则平易近人,宽厚如邻家友人,在他们领导下工作是我人生中最宽松、民主氛围最浓、工作最紧张愉快的时期。


我们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我们离开工作岗位之后。曾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知悉我生病后亲笔给我写了一封深情的长信,信中写道:“退休后分别已五年了,经常想念你和那难忘的岁月。我们共同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深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而自豪。”,使我十分感动。


在宣布我退休的第二天,习近平主席还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与能源工作强有力的保障分不开的,其中也包含着你的辛勤劳动。希望你今后继续关心能源工作,为我国能源事业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我在国家发改委系统工作的近40年,先后在宋平、姚依林、邹家华、陈锦华、曾培炎、马凯、张平等主任领导下,或担任司局长,多数时间担任副主任,作为他们的副手工作,他们政治上关心爱护干部,工作中放手使用,以“不唯书,要唯实”的传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了科学民主的氛围。能在这么多优秀的领导下工作实乃人生之大幸。


当我写下这些回忆文章的时候,成千上万和我共事的同事,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者浮现在我的眼前。中国人民是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群体。他们使我感动,使我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敬意。 是他们的奉献创造了伟业,创造了历史。


当我完成这本书稿时,我对我的老伴李之琪也要深深地表示感谢,几十年来她默默无闻支持我的工作。我们从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的年代走来,到今天市场极大丰富,所以用“筚路蓝缕”作为书名我想是十分恰当的。


为完成书稿,冶金规划设计研究院李新创、张明等在汇总编辑上提供了帮助,在此也一并感谢。




 NO.2 节选 |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近年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能源管理体制需要不断深化改革,逐步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因素,以适应发展了的经济基础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的能源管理体制对促进能源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电力和铁路、民航、通讯曾被称为四个垄断性行业,它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力部演变成政企不分、厂网不分的国家电力总公司。2002年起实施了对电力体制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主要内容是进行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和主辅分开。电力体制改革涉及面广,争论也多。对于历经争论、几易其稿的电力改革最后形成“共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作为这一改革的参与者,回顾总结改革方案的形成过程,对能源领域的其他改革,乃至对其他经济领域的改革有借鉴意义。任何一个改革都不是理想化的,都需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进行调整、完善,改革是不断深化的过程。2002年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以来的十年间,中国电力工业飞速发展,装机容量从2001年的3.386亿千瓦增加到2012年的11.44亿千瓦,赶上了美国,成为世界上电力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电网从六大区域电网基本互不相联到形成包括西藏和海南岛在内的全国联网。但毋庸讳言,对电力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仍争议不断。也有人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甚至认为不成功。在更广泛的油气、煤炭、新能源领域要求价格和审批制度的改革呼声也很高。另一方面国际国内的能源事务发生着重大变化,国际上也在研究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借鉴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某些做法。针对社会上对电力体制改革的种种议论和看法,我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评判一项改革和一项制度正确与否的标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充分肯定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过程,兼顾推进改革和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改革的做法。


▲本章节还记述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形成的过程与经验启示,由于篇幅原因,这里暂不做分享。



 NO.3  节选 | 打造“风电三峡”



近年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暖问题,更加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制定了 《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审议通过并发布了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发改委通过开展风力资源普查、开展大型风力田特许权招标,推进风电设备国产化,出台风电价格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推进风电事业发展,取得了成效,风电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06年底累计风电装机267万千瓦,到2007年底累计达到605万千瓦,在建风电420万千瓦,仅2007年投产340万千瓦,比过去累计的还要多。目前,我国风电规模在世界排名第五,但与排名第一的德国装机2062万千瓦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2005年首批招标的10万千瓦以上风电场已相继建成投产,国内已有40多家风力设备制造厂和一批风电设备配套企业,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比较成规模的制造厂家有大连重工的华锐,新量金风,东方电机厂,目前有的企业手持订单1.5兆瓦风机在1000台以上,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 国际知名的风电设备制造厂家丹麦的维斯塔斯,歌米飒和美国 GE等都在中国开办了独资企业。内资与外资企业占国内市场份额各约50%。风机设备中除周轴承、变频器现在还主要依赖进口外,其余部件都能立足于国内生产。 我国已具备了加快风力发电建设的条件,正在蓄势待发。


社会上有些呼声,要求完全放开风电建设,不加干预。 但我国风电尚属起步,产业竞争能力处于弱势,过去20年的经历表明,政府不加引导、扶持、保护,中国的风电市场成了外国设备的一统天下,近几年采取了相应政策措施,风电事业才快速发展起来,争回了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政府在风电资源普查,大型风电场布局,扶持设备国产化方面还需发挥作用。再过几年,国内风电产业体质增强了,相当于人从幼年到了青壮年,政府可以完全放开审批。


最近,我先后参观了江苏南通如东龙源公司20万千瓦风电场,内蒙古华电等公司辉腾锡勒34万千瓦风电场和甘肃玉门新源公司10万千瓦风电场。 在江苏南通遇到了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他说从南通如东往北直到连云港连绵几百公里沿海都是滩涂,涨潮时看似一片汪洋,退潮时露出10-20公里的潮汐带,在这一带建海上风电场不占土地,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三峡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消耗水资源。目前我们已在南通、灌云、盐城沿海一线部署了三峡总公司、广东核电,国电龙源等多家公司近百万千瓦风电场。在玉门附近的10万千瓦风电场,100多台风机分布于道路两侧,建于寸草不长的戈壁荒地。甘肃省已规划了六大片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的风电场,又是一个“风电三峡”。有条件建设千万千瓦风电场的还有张家口沿鄂尔多斯,赤峰到辽宁,吉林西部一线。内蒙古已累计建成了百万千瓦风电场。我国幅员辽阔,风力资源远比德国丰备,完全有条件建设+规模的风力发电。


发展风电还有扶贫的作用。一般风大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都比较差,绝大多数都是贫困县。我到内蒙古辉腾锡勒参加内蒙古风电装机百万千瓦庆典时了解到,一个风电塔1.5兆瓦,现行政策是减半征收增值税,即8.5%增值税率,按年发电2000小时计算,一年可缴12万元增值税。形象点讲,风叶转一圈五毛钱,立一个杆收税12万元,这对一个寸草不生的戈壁来讲是一个不菲的收人。 现行的政策既要鼓励风电的发展,给予税收的优惠,又不能全部免除税收,使地方无利可图,影响支持风电的积极性,免除农业税后,地方财力如何维持?只有靠转移支付。如果地方政府能有资本金参与风电人股,每年分红,可以有稳定的财政收人。在德国,风电发展是比较快的,很多田野中的风机是农民投资的,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拿不出资本金来参与风电建设。如果在风电中能给地方一些增收的政策,可以增加这些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也可大大调动地方政府支持建设风电的积极性.如果一个县有100万千瓦风电装机,一年发电2000小时,能发20亿度电。每度电0.50元,售电收入是10亿元,按8.5%增值税可收8500万元税,再辅助一些增收政策,对一个县财政是笔不菲的收入。


今冬不少省由于电煤紧张,出现供电紧张,这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我们年生产25.5亿吨煤,电煤仍是脆弱的平衡。继续增加煤炭产量面临资源、环境,运输等的制约,所以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核电和风电比重已迫在眉睫。我们应迅速下决心,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建设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三个千万千瓦级大风场,建设“风电三峡”。


▲上文原载2008年2月4日《人民日报》





 NO.4  节选 | 风力发电 功莫大焉


谈到风电,现在舆论关注的多是“弃风”问题。作为不消耗自然资源,不产生排放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不能充分有效利用,的确可惜。造成“弃风”的原因很多,但电力供应出现了供大于求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深入了解,岂止是“弃风”,“弃水”甚至是“弃核”的电量比“弃风”还多。以四川水电为例:在电力供应紧张的20062011年间基本没有“弃水”,而从2012年以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装机容量增加,电力供应出现供大于求,“弃水”逐年增加。到2016年仅四川省“弃水”就达300亿千瓦时,云南省2016年“弃水”也有300亿千瓦时,两省“弃水”远远超过全国“弃风”电量。现在很少有人说“弃煤”,其实“弃煤”更加严重。 因为煤电在设计时是以年发电5500小时作为基准值的,在电力短缺时年发电6000小时以上也是很平常的,但现在煤电年发电只有4000多小时,差不多有20%的能力放空,这不是严重的“弃煤”吗?所以,观察电力行业,现在没有不弃的电了,这不是风电独有的现象,所以我说“弃风”的最大原因是电力过剩。 电力不是那么短缺了,所以在调度分配时要照顾到各种发电方式,在调度看来 手心手背都是肉”,有限的电力市场·蛋糕”要分配给各种发电方式的电厂,“弃风”自然也不可避免了。


其实就全国而言,风力发电量仅占不到4%,消化这点电量应该不成问题,风电比例比我国4%高的欧洲国家不少,达到20%-30%的都有,电网高抬贵手就解决了。但电网企业会说局部地区风电比例高,又不可调,送出不畅。那就要找找为什么输配能力滞后以及储能能力没有的问题了。我们讲智能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如果连家里面的这点问题都解决不了,岂不成了讽刺? 储能能力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不协调、滞后,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储能电力价格政策,做好在主要“弃风”地区的储能能力建设规划。 作为自然垄断行业的电网公司有责任解决清洁能源的消纳问题,应该从丰厚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钱去建储能设施,不能认为电网公司只管输配电,储能不是我的事。由于没有储能设施导致弃电和没有输电线路道理是一样的。有钱建输电线路就应该拿钱建储能设施,作为垄断行业应该有这个责任,这个观念应该树立起来。


我之所以谈“弃风”问题,不仅是因为舆论在谈“弃风”时批评风电发展多了、发展快了,连政府主管部门都出了限批政策,好像发展风电犯了什么错。 有人就质疑为什么不限批同样弃电的其他发电方式?其实,发展风电,功莫大焉。


我们可以和各种发电方式作个比较。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一分为二,世界上任何事物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 就拿发电方式来说,有哪一种发电方式没有问题和缺点?煤电自不待言,不仅发电时的温室气体排放,煤炭生产过程中的矿难,一直是最危险的生产行业。百万吨死亡率夺去了多少矿工生命?2004年煤矿矿难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率超过3人,相当于为供应电煤死了3000人。经过治理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一定比例,2014年还死亡937人。煤炭生产过程中的低浓度瓦斯大部分仍然排放在空中,这是比二氧化碳厉害多少倍的温室气体。煤炭采掘造成的地面江陷,光是我亲眼目睹并花大钱治理的抚顺采空区,就迫使抚顺挖掘机厂和抚顺电瓷厂以及居民区搬迁,国家为此买单。两淮煤矿造成的地面沉降使相当一部分耕地变成了水泡子。如果将风电与煤电作一比较,风电不存在上述问题,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再看水电,一直以来受到诟病的是移民搬迁。三峡建设争议不断。会不会造成生态变化和鱼类洄游,甚至会不会诱发地震,一直都是争论的问题。三峡移民100万人,三峡主体工程投资可能达1800亿元,相关移民等全部投资可能超过4000亿元,2016年三峡发电量935亿千瓦时。而悄然崛起的风电,没有移民,去年发电2510亿千瓦时,相当于建了两个半三峡。你说这功劳大不大?这点“弃风”和成绩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比西南“弃水”少多了。风力发电与“弃风”问题成了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问题。


再与核电比较。我国核电从1970年开始筹备,1981年开始建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历经40年的发展,去年发电量21329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3.5%。而风力发电才20年的历史,去年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38%,超过核电。为发展核电,从上游铀矿勘查开采,浓缩,燃料棒制作和复杂庞大的核电设备制造,国家作了大量投入,至今核废料的处理存放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而风电主要靠民间社会力量,国家投入比核电少多了,又没有污染之虞。核电现在也有“弃核”,大连红沿河核电站至少有一台机组不能正常发电,弃电量比全国“弃风”大多了。


这样一比较,风力发电比起煤电、水电、核电环保得多,不消耗自然资测不移民不水,基本不占耕地(主要占荒漠和水域)发展风电何乐而不为!


20世纪90年代我国风电起步时,电价低的0.80元/度,高的2.50元/度,现在风电经过竟争,四类风区电价,低的0.50元/度,高的0.60元/度,和化石能源电价已经非常接近。最近风电价格又下调至0.40-0.50元/度,如果政策对头,不“弃风”,和化石能源同价已经有可能。


不仅如此,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所使用风机几乎全部靠进口,而现在90%的风机实现了国产化,推动了就业,还大踏步走向了国际市场。最近金风科技就出口澳大利亚530兆瓦风力发电机,而核电出口还举步维艰。


对局部地区出现的“弃风”采取行政手段限批,实际还是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如果要控制规模也可以用市场经济手段,减少补贴。成本低技术好的还可以干,成本高承受不了的淘汰出局。还能起到防止产能过剩,避免重蹈某些行业的覆辙,规模不也可以用市场手段降下来吗?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在把套的风用起来上下功大,到2020年争取风力发电占到全国发电量的6%。


本文原载国家发改委 《经济情况与建议》



 NO.5  节选 | 再为风电鼓与呼


风电遇到的问题,不是风电本身发展过快,而是电网企业拖了后腿。国家应该以《可再生能源法》为依据,要求电网公司全额收购可再生发电,而不是限批风电。


最近社会上对风电有这样那样的说法,说得最多的就是“弃风”问题,意思是发出了电却并不了网。说得多了,好像听起来风电的负面消息比正面的还要多,那就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倒过来了—九个指头是问题,一个指头是成绩。但综合这几年风电发展的成就可以看出,风电九个指头是成绩,一个指头是问题。


风电成就巨大

2011年,中国风力发电量达到706亿千瓦时,接近核电全年发电的874亿千瓦时。以平均每千瓦时耗煤330克计算,相当于少烧230万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8000万吨以上,总装机规模达到5258万千瓦,六年年均增速87%,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2012年上半年,我国风力发电量达502亿千瓦时,第一次超过了核电发电量的472亿千瓦时。如果考虑到风电不像火电、核电那样耗水,特别适合在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干旱少水多风的区域建设,优点更为明显。


当然,风电在迅速发展中不是没有问题,受到最多指责的是“弃风”问题,特别是内蒙古和东北的冬季“弃风”达到16%-20%,因此往往受到媒体的诟病。还有就是酒泉的一次脱网事故让400多万千瓦的风机全停了下来,一台一台做低电压穿越检验,历时接近一年,本来迅速发展的河西走廊风电一下跌入低谷,风机制造企业成品、在制品占压资金200多亿元。


有的时候对风电的批评声音甚至要大于肯定的声音,似乎是发展风电问题成了堆,以致影响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于是对“弃风”地区紧批、限批政策陆续出台。但是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2003年之前我国风电只有40多万千瓦,风机设备几乎全靠进口,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跃居世界首位,建立起完整的风电工业体系,以至外国人惊呼,一个国家建立起完整的行业体系往往需要几十年时间,而中国在不到十年就办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比较核电,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历时40年,一年发电才不到900亿千瓦时,从铀矿的勘探、采矿、提纯,到庞大的核电设备制造体系,核电站的建设,投入之巨,风电难以望其项背,而且至今还未解决核废料的处理、储存问题。这样比较,风电成就可谓大焉。


一是风电投入主要靠民间资本,政府没拿多少钱,而核电体系的建立则主要靠政府投入;二是风电每千瓦造价八九千元,而核电每千瓦造价要1.3-1.5万元,风电总投入远小于核电;三是风电是可再生、清洁、无污染排放,核电尚有核废料处理埋藏问题;四是风电不耗水,而火电、核电都需要大量冷却水。这样比较绝不是扬风抑核之意,核电有其特点和需要,我也主张发展核电,但风电这种大自然存在的、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理应优先快快利用才是。


问题与误区

尽管存在问题,但毫无疑问成绩是主要的,可有些人不是看到问题的主流,对出现的问题不是以发展为前提积极去解决,相反用放大镜看存在的问题,遏制了风电的发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风电不是优质电源,只能在电网中占不超过10%的比否则影响电网安全。这是一个误区,也是一些人不积极接受风电的托词。美国能源部的研究机构曾对此做过研究,认为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在欧洲风电发达的丹麦、西班牙等国风电站的比重超过了30%,瞬时占的最高比重甚至接近50%。我国蒙西电网4月份风电比重个月内创造了26.7%、27.1%、27.3%、29.6%、30.5%共五次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4月26日蒙西电网风电上网电量11138万度,风电比例达30.5%,全天电网运行平稳。


目前东北电网风电比重已达12%。就全国范围而言,风电发电量才占总发电量的1.5%,远远谈不上风电比例高了,只能说我们工作还不够。在德国,老百姓一家一户的屋顶太阳能发电尚且可以上网,一个风机比一户太阳能电量要多许多,在中国上网却这么难,这不能怪风电,只能怪电网公司还有思想误区,接受风电工作还不够积极,政策还不到位。


二是风电的外送被电网规划绑架了。西北、内蒙古、东北西部是我国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风电比例也相对较高。而且这些地区尚有大片荒漠戈壁适合建风电场且不占可耕地,这些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贫瘠的贫困区域,对发展风电寄予厚望,例如辽宁的阜新、吉林的白城子、内蒙古的锡林浩特等,但目前受到外送不畅,“弃风”地区限批的影响,风电陷入发展缓慢的状态。北部电力外送本可以实施,现在又受到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争议的影响,五年规划已过半,输电规划还出不来,外送输电线路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三是对存在“弃风”的地区停批、限批风电场。风力资源丰富而电力市场较小的地区,例如内蒙古、东北、西北确实存在“弃风”问题。但如上所述,风力发电量只占全国发电量的15%,比重很小,所以这不是风电发展太快之过,而是输电网发展太慢之过。


如果我们的电网是坚强的,那么这一点点电在全国很快就抹平了,不存在什么波动、什么影响,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主要问题是电网是强势企业,加上存在特高压输出的争议,国家能源局至今没拿出电网规划,所以只能拿分散的风电投资者开刀,不批他们新建风电场。不难看出,这种政策才是只打蚊子不拍苍蝇。应该以《可再生能源法》为依据,要求电网公司全额收购风电,做不到就应该建网建线路,落实法律的要求。


2012年以来风电事业遇到了很多问题,建设速度放缓,相互之间拖欠严重,订单不足,金风、华锐等几个好的企业也面临亏损。长此下去,一个兴旺发达的事业将会天折。风电本来是不需要拿到国家层面来批的,当时主要是从扶持保护国产风机角度才把5万千瓦以上风电场拿到国家能源局来批的。现在应该放宽对风电的审批,着重监督电网公司贯彻《可再生能源法》消纳风电,而不是限批风电。

/End.



- 每周荐书预告 -

《能源转型-:数据、历史、未来》

(比尔盖茨推荐图书)

《中国风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欧洲提供动力:风能与电网》

《投资美国风电市场》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

更多书目征集中



风能专委会CWEA公众号《每周一书》栏目欢迎专家和读者赐稿,涉及能源转型、新能源、风能技术相关、新能源环境和社会效益、企业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等各方面的图书、重磅报告,都适合在本栏目推荐、解读。


欢迎在后台留言推荐图书

或发送您的推荐书单

书评或书摘文章至:heshan@cwea.org.cn

我们期待您的推荐!



 风能人の书柜 


荐书01期 |《重塑能源》

荐书02期 |《风电人健康管理手册》

荐书03期 |《能源转型加速度-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的协同效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