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SocialBeta 编辑部 图片来源 | 京东图书 品牌与文化 KOL 合作成为新趋势。 我们似乎正重新迎来一个公共知识偶像复兴的时代:讲刑法课程的罗翔成为 B 站涨粉最快 up 主,人类学家项飙的「内卷就是竞争没有退出机制」言论被广泛传播,刘擎、梁永安、欧丽娟等教授的观点金句在社交平台上得到万转……随着这些人文社科领域专家学者的见解频频出圈,他们也开始被大众所认识、关注,并更多地在品牌营销的场合中出现。知识分子在今天之所以会受到越来越多人追捧,首先与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疫情深刻改变了公众的精神生活,娱乐化内容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大家开始反思一些更为严肃的社会议题,并需要向具有更高智识能力的人群求索深层次思考。外部世界越是充满不确定性,社会情绪越是困顿不安,人们也越有必要呼唤人文的力量来驱散迷惘,重整心灵的秩序。同时,这也是一个学者与大众「双向奔赴」的结果。越来越多学者愿意打破固有的知识分子形象,更多地在公众视野露面,走下讲堂走向更宽广的公共言说空间。一部分文化权威登上《奇葩说》《十三邀》等人文类综艺,面向大众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与知识观点,并借此积蓄起了不小的个人影响力。也有不少「学术大佬」开始拥抱短视频平台、B 站、小红书等新兴的表达载体,用更亲民平实、生动有趣的语言「翻译」艰深难懂的学术内容,推动知识走出象牙塔惠及普通人。而这些平台为了丰富自身的内容生态,近两年也不约而同地在泛知识领域发力,吸纳进更多文化 KOL,并将流量慷慨给予他们。从前由学历壁垒建筑的知识高墙,如今被学者与大众媒体合力拆掉了。项飙曾如此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的知识分子:「与时代一起跳动,出发点必须是现在的困惑,必须是大众的困惑,必须是最新的变化。」当知识分子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击中了人们的共鸣,解答了人们的困惑,他们自然也赢得了广泛的好感与尊重。而需要密切关注用户喜好变化的品牌,也乐于回应这一趋势,借用文化 KOL 的身份与智慧给消费者做一场「精神按摩」,以此寻求他们的认同。营销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