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解表还是先攻里?臧云彩老师结合经典和实践给出精彩答案!在新加坡第三讲内容分享。
【阅读提示】
表证与杂病关系密切。
表未解而误补,则闭门留寇,后患无穷;
误攻,则引邪入里,使疾病长期不愈,变证丛生。
“急当救其里”。当有威胁到生命的急症的时候,当先救急,再治其缓。
总之,是先表后里,先急后缓,痼疾加新感时先治新感再治痼疾。
本文约3000字,预计阅读时间9分
7月14日下午,河南中医药大学讲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中原名医臧云彩老师在新加坡中华医学会附属专科中医研究院如期进行了第三场专题讲座,题目是《解表与攻里的辨证关系》。
臧老师在临床上重视表证,认为表证与杂病关系密切。臧老师说,太阳病篇在《伤寒论》中占有较大篇幅,医圣张仲景反复强调了“先表后里”的治病原则。
臧老师认为,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外感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各科疾病时注重病人表证的有无,通过先表后里的原则,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果表未解而误补,则闭门留寇,后患无穷;误攻,则引邪入里,使疾病长期不愈,变证丛生。今人治病,很多人一上来就是清热解毒,实乃是误区。
不过,臧老师也特别提醒大家,“先表后里”只是一般原则,当然还有“二般”原则,当出现里阳严重不足的时候,则“急当救其里”,如第91条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当有威胁到生命的急症的时候,当先救急,再治其缓。
总之,是先表后里,先急后缓,痼疾加新感时先治新感再治痼疾。
臧老师举例说,临床上经常见到的小儿紫癜、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其实大多是中医的表证,或表证挟有痰饮导致的。
比如多动症,我们往往没有认识到此为表证,多数会用安神定志、镇肝息风的药物如龙骨牡蛎、天麻钩藤等来压制它,这其实是一时掩盖症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小儿抽动症,在临床经验中,有很多病人都是表证一解除,抽动、多动的症状自行解除。
此外,像肾炎、紫癜、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全身高度水肿等,其实大多也是中医的表证,如《素问·水热穴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就是描述的这样的病因病机。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殁,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 ——《伤寒论·伤寒例》 |
如果太阴汗出逢于风呢?厥阴汗出逢于风呢?少阳汗出逢于风呢?阳明汗出逢于风呢?病机都是一样的,客于何经,则何经病。比如肾风、风水,是肾经虚导致的疾病。哪一条经络虚,劳累或出汗后逢于风寒,正气虚邪气就容易趁虚而入,顺经脉而感传,正气实则不会感传。正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里面讲到: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
臧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对于风寒感冒等一般外感疾病,一定要认清病因病机,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如果“误治”,有时候看似治好了,其实是留下了很多隐患。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其解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夫智者之举措也,常审以慎;愚者之动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变,岂可诡哉?世上之士,但务彼翕习之荣,而莫见此倾危之败,唯明者居然能护其本,近取诸身,夫何远焉? ——《伤寒论·伤寒例》 |
臧老师解释说,风寒束表,使人毫毛毕直,阳气被束缚于体内,不能发越,此时外窍关闭,人是恒温动物,人体工作后会产生大量热量,和开车一样,车启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必须散发出去。如果表闭,热该从哪儿散?只有通过口鼻,所以口鼻呼出的气是热的、烫手的。咽喉肿痛、口鼻周围起水泡,都是因呼出之气温度较高,热气熏蒸而引起的,这种现象很常见,千万不能认为病机是热,本就是寒闭,外寒束表,用发散方法,汗出即解,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臧老师提醒,若使用清热解毒等向内向下引气机沉降之药,会致使外邪入里,表象上症状缓解,如发热、咽喉肿痛、出气热、口鼻周围水泡均消失了,体温正常了,咳嗽不咳了,身痛不痛了,人们普遍认为病已痊愈,实际并非如此,反而留下无穷无尽的后患。
臧老师在平时讲课时也曾经多次讲过:“症状的消失并不能代表疾病的痊愈,顺应病因病机及时正确治疗的前提下症状的消失才是痊愈。”
臧老师的讲座还有很多精彩内容更没有来得及整理,下面还是把课件分享一下,大家自己去慢慢琢磨和体会吧。
关于本号名称“大国医论坛”和本号作者“明中医”的说明
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的本字含义,即人的心中道的特性,亦大道在人心的体现。“大国医论坛”,即研讨交流国医之道的平台,弘扬光大国医的平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同样,大医之道,亦在于明医德、明医理,使医道彰明。做“明中医”,当是我辈的追求。本号文章凡作者署名为“明中医”者,均为我们的集体创作。
欢迎杏林同道和中医爱好者关注本号,将本号当作自己的平台,踊跃投稿,交流心得,传承医道,弘扬国医,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如何联系我们?
微信扫描以上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号、加本号编辑为好友。
欢迎投稿!凡作者投稿,我们默认为原创。我们反对抄袭。
投稿邮箱:yywh5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