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里P8员工体制内上岸记

榴莲EDU 2022-11-30

如您想及时看到榴莲EDU推文,请星标公号和点“在看”或“点赞”。

“互联网不稳了,我想去体制内”每一次互联网的大震荡,都会引发一场关于人才迁移的故事。

我在当时秋招的时候,渴望大厂的欣欣向荣,渴望深处在那座大楼里的光环,也想过听从父母的安排,老老实实在毕业后考个公务员,求一个安安稳稳的未来。

我尝试过的路。

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互联网小厂(100多人),在学校就知道互联网“内卷”,但没想到居然会这么“卷”,公司里所有人都在拼命证明自己,大家比谁的加班时间长,比谁的周报做的更详细,比谁的观点更快能发到群里,为了能在公司更好的生存下去,大家好像都失去了个人时间,虽然公司名义上是双休,但实际上谁都不愿意休息。

我身边的同事,基本回家的时间也在10点至11点左右,有个有孩子的同事经常和我抱怨,早上出来的时候孩子还没睡醒,晚上回家时,孩子却已经睡着了,她根本无法陪伴孩子的成长。

于是我想逃离了,逃离北京,我想着回家考个公务员吧,可是我不甘心,我在北京这么久了,可能那里也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也想进去,我进去之后又想出来怎么办?

我很焦虑,我联系了我高中考了公务员的同学,和她打电话,她好像很闲,但感觉她又很忙,她说在体制内,出错是不被允许的,一次出错可能直接招致点名批评,一次黑记录,会直接影响你以后的升迁前途,神经也挺紧绷的。她和我说在这里的工作更多偏向执行的工作,创意、想法几乎不可能实现,想出头必须要第一领导欣赏你,还要熬年头。

后来我想了想,趁年轻,多赚点钱才是正事,既然别人能“卷”,我也行。

于是我将简历改了又改,开始找工作,我想进大厂,我想要有谈成项目的成就感。我疯狂看经验贴,找人内推,我甚至能机械地预判出面试官的那些问题,也准备好了很多应对的话术,面试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后来我终于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厂。

进入大厂,算是苦尽甘来?

之前的日子有多难捱,现在的日子就有多“轻松”。

进了大厂之后认识了新的伙伴,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通过他们我才知道,奋斗是有方法的,当你有想法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的说出来,当一个活动付诸实施的时候,没有原来的焦虑,担惊受怕,只有满满的成就感,这是我在小公司得不到的。

我对大厂还是体制内的思考(里面有一些观点来自于体制内的前同事)

相对于体制内,互联网职场竞争更公平和透明。对于普通人这是一个可以靠能力立足的地方,这种能力包括学历、业务能力、情商、智商等可以靠自我学习的一切能力,大部分人能配得上自己的职位。同理优化起来也不手软。

互联网可能是国内最重视和尊重新人的地方。家里有刚毕业入职体制内的孩子,无论啥学历,前半年就是端茶倒水打印接待订饭,老资格们会倚老卖老“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欺负新人文化似乎代代传承。我不觉得这是年轻人必要的锻炼和成长,纯粹浪费时间。但互联网不养闲人,分工明确,新人进来很快就会有短期的目标和业务方向,赶鸭子上架,趁着一腔热血快速成长起来。

互联网目前还是年轻人的天下,大家基本有默认正确的行为准则和边界感,无论能否做到,这个标准是存在的。比如有事说事,没事隐身,私事勿扰,放假装死,离职永别。整体来说,人情淡薄。

互联网的企业文化包容性虽然比不得外企,但包容性确实比较强。身边各种性格各种癖好的人都会有,只要能把活儿干成,不必刻意迎合别人。坏处就是,每个项目你都会遇到非常多的奇葩,同时也被当成奇葩,有人说话难听,有人做事别扭,反正八仙过海。

大厂欣欣向荣,公务员安安稳稳。但是,也许任何地方都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又想出来。

于是,那些曾经也对大厂有过渴望的人感受过了,挣扎过了,也煎熬过了,终于选择离开,感受到解脱;也有人离开后,又觉得后悔,又想重回这座围城。

也许公务员是你的退路,但也可能是一条一眼能望到底的死路。

刚毕业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想好以后的职业规划,只觉得先找到一份工作再说。说实话,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也找不到什么更好的选择。

只有多去尝试,你才会有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和空间。

来源:综合编辑
入群:加微信at52hz

相关阅读

 反转?北理工方院士事件其夫人发话了

985博士月薪4万, 仍遭7K/月县城事业编同学安慰

一名国科大博士的非正常“检讨书”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进入榴莲EDU精选教育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