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儿抑郁,陶虹爆哭:你的控制欲,正在摧毁你的孩子!

老编 爬藤news 2022-11-03


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稳稳地飞翔。


 | 老编

 | 老编

 | 兰斯


最近各大社交平台简直被《小欢喜》疯狂刷屏,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人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自己家庭的缩影。


而其中单亲妈妈宋倩和女儿乔英子之间的相处模式,更是让网友大呼“太虐心了”。尽管隔着屏幕,老编都觉得好像回到了高三那年被父母支配的恐惧,真实到让人窒息。

剧中的宋倩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的母亲。

 

生活上,她事无巨细地管控,逼着英子吃药膳,早晨空腹吃生海参,还在英子卧室装了一扇大玻璃窗,方便她随时查看女儿在房间内的情况。


 

学习上,她更是看管囚犯一样,牢牢控制着女儿的行为:禁止英子的一切课外活动,无视英子说了无数次的梦想,在誓师大会的时候逼迫英子把心愿改成现实的“考700分,上清华北大”。



在亲情上,只要女儿和前夫稍微亲近一点,她就会非常抓狂,甚至冲女儿歇斯底里的发火。


 

剧中的一句“你可是妈的一切”的台词,我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孩子大概都听自己的父母说过。

 

《小欢喜》锋利而真诚地拍出了中国家长和孩子之间相处的真实困境: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觉得父母不懂我

 

而当我们仔细琢磨这畸形的家庭关系背后,会发现造成这“畸形”的罪魁祸首就是“控制欲”

 

父母的控制欲,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灾难


宋倩的身上,有很多中国母亲的影子,让人又爱又恨:

 

“妈妈过得这么惨,都是因为你,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可不要做对不起妈妈的事情。”

“我这都是为你好,爸妈能够害你?”

“你要是非要这样做,下个学期的学费你自己想办法吧!”

 

不可否认她很爱女儿,并且尽职尽责,她也有很多无可奈何的地方,这点毋庸置疑。

 

可问题是,当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希望都捆绑到女儿一个人身上,这份爱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这样的爱,太让人窒息,太让人喘不过气了。

 

当付出变成了一种“道德绑架”,当爱变成了一面“为你好”的旗帜,当给予也变成了一种经济控制手段的时候,父母的行为和语言,就会在孩子的心里划下一道道伤痕。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身上背负东西太多的孩子,注定走不了多远,而这样的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作“非爱行为”,指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必须要听我的话,否则就是不孝,就是白眼狼!

 

被迫背负着另一个人全部的希望,每日如履薄冰的孩子,怎么可能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被控制着长大的孩子,心理上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知乎用户“极乐”分析得很透彻:

一个孩子看到点燃的蜡烛,去触摸火焰,被灼痛了,他知道,火不能摸,因为会痛

 

一个孩子看到点燃的蜡烛,正准备去触摸时,被母亲打了一下,警告他火不能碰,孩子依旧不明所以,再次伸手去摸,母亲又打了一下他的手,这次孩子就知道了:火不能摸,妈妈会打


前一种情形,是孩子在与火焰互动,他会在大脑中形成了最感性的认知;后一种情形,只是孩子在与母亲互动,他没办法形成感性认知。

 

当这两种情形随着我们的成长,分别发生一万次之后,后一种孩子,长大之后就会成为典型的“控制型母亲”的孩子。

 

对他来说,世界是一个圆,母亲是圆心,他的所有社会交往,不过是不断地替换圆心内容。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对孩子成长有什么影响?


控制型教养方式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很大的负性影响:

 

1. 退缩或暴力

严格的要求和过度控制会使孩子产生的负性情绪无处表达,这些积攒的情绪会发泄到自己身上,产生内隐行为问题:社交退缩、上瘾行为或是羞愧、焦虑的情绪;或者发泄到其他人身上,引发外显行为问题,借由暴力或犯罪行为,在社会上施展,比如攻击别的同学(很多校园欺凌者的背后都有一个高压控制的家庭)。



2. 过度自我批判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往往会为孩子定制过高的标准,望子成龙给孩子带来的则是巨大的压力。家长们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追求卓越,但孩子发展的结果却是避免失败。新加坡一项5年的纵向研究表明,从小受控制过度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虑、抑郁的风险。

 

3. 无法对自己负责

父母以爱的名义一味地反对孩子自治,认为自己的要求和指导是为孩子提供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但长期在家长的控制下成长的孩子,会很难发展出自治(autonomy)。从小到大一直是遵从父母的要求,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也很难有决断力。



4. 个性和自我被扼杀

长期处于高压控制下,强迫而不自由,个体可能会缺乏活力和情感,变成麻木地机械地服从,变成walking dead。



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专制的教养方式在中国看起来的确很管用。跨文化研究显示:在中国,控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其在校的学习表现较平均好,也好于西方文化下的孩子。

 

但这正是这种教养方式可怕的地方:它看起来很管用。

 

用行为主义训练鸽子的方法养孩子,确实会形成家长期望的行为模式,成为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但家庭的控制让人们形成了蜷缩的生存姿态,让人在潜意识里相信“父母在掌控我的生活,没有了他们的规则和控制,我将无法活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控制型母亲”的孩子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儿童期乖巧懂事,越长大,内心越孤僻敏感,人际关系方面出现较大问题,尤其是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会表现出两种极端情况,要么过分控制自己的伴侣,要么在伴侣面前过分丧失自尊。

 

总而言之,不会是父母期待中的完美形象,而是有各种难以弥合的心理创痕。

 

 如何解决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

 

早年间,罗振宇说过这样一段话:

“以前认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责任把经验、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但是现在可能得倒过来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的、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松开你的手,他可以成长的更好。



就像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陈铭在节目中说的一段话让人深思: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事情就是,给Ta一方花园,给Ta养料和空间。你自由开放,你枝繁叶茂,你一枝独秀,你孤芳自赏,我都为你鼓掌。”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只有懂得放手的父母,才能让孩子生出翅膀,在空中稳稳地飞翔。

 

自由和独立,是父母能够留给孩子的,最珍贵的财富。

 


END 



往  期  精  彩


觉得有用,请点“在看”告诉老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