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拍了拍”外媒:深度参与,感受如何?

请关注👉 青年世界观 2022-07-16

2022年全国两会日前闭幕。这场春天的“盛会”,承载着中国新的起点和征途,为奋进新征程注入满满的自信和力量。

 

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两会闭幕当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他的第十年记者会上,用了2个多小时“隔屏”连答13个问题,其中9个提问机会留给了包括港台媒体在内的境外记者,占比高达近七成。

 

有评论认为,这是大国总理以身作则践行开放的细节见证,也侧面显示出,境外媒体的深度参与,已经成为每年两会背景下中国对外叙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截图自中国政府网


世界透过两会倾听中国,中国也借由两会向世界说。如今,2022年“两会时间”告一段落,让我们一起回顾,境外媒体关注了哪些议题;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这些国家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意义。

 


5.5%的“含金量”十足

 

中国是牵动全球经济脉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两会召开前夕,许多外媒以“世界对中国全国两会有何期待”为主题刊发文章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当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时,众多媒体都将关注重点放在了“5.5%”这个数字上。“合理”、“魄力”和“行稳致远”,是包括众多西方媒体在内的媒体报道时选择的关键词。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刊文综合解读说,虽然今年5.5%左右的增长目标为多年来最低,但仍高于普遍预测的5%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4.8%。报道援引经济学家的分析称,“5.5%的目标暗示,北京将出台更多措施稳定住房市场。决策者力求确保经济增速足以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同时避免采取本身带有风险的过度刺激措施,比如增加债务负担或催生金融市场泡沫。”

 

美国《华尔街日报》直言,中国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马来西亚《东盟邮报》报道称,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中国的未来发展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之上。中国在疫情防控和克服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西班牙日报》看来,面对动荡的世界,稳定是头等大事。该报报道指出,“稳定”始终存在于北京的官方表态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5.5%左右”,这是一个既谦虚又明智的目标。“相较于数字,中国更关心的是其经济的健康。”该报强调,中国开始转向更为成熟、理性的经济模式,从廉价制造业转向科技行业和国内消费——这对环境更加友好。


2022年3月4日12时,北京,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外媒记者提问。图源视觉中国

 

点赞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中国的对外关系是每年两会媒体关注的热点。

 

针对中美关系,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中国政府强调,中美关系的大门既然已经打开,就不应再关上,更不能脱钩。“如果美国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双边贸易额还会更大。”中美合作领域是广阔的,并有巨大潜力。

 

针对中俄关系,路透社、印度《金融快报》等外媒都关注了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的表态。王毅称,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坚如磐石,双方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针对中欧关系,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指出,王毅称,有些势力不愿看到中欧关系稳定发展,编造所谓“中国威胁”,炒作对华竞争,鼓吹“制度性对手”,甚至挑起制裁和对抗,希望中欧双方对此予以高度警惕。他还呼吁欧洲形成更为独立、客观的对华认知,共同反对制造“新冷战”。

 

针对中日关系,日本时事通讯社报道了王毅的表态,即日方应该顺势而为,而非逆流而动,不要为他人做火中取栗的事情,也不要走上以邻为壑的歧途。日本电视台也指出,今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王毅表示,这是双方总结历史、共创未来的重要契机。


针对中韩关系,韩联社发布题为《中国外长王毅强调中韩是伙伴不是对手》的报道称,王毅外长表示,中韩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友好邻邦。30年来,中韩关系经受了各种风云变幻考验,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事实证明,中韩之间不是对手,而是利益交融、优势互补、潜力巨大的合作伙伴。

 

阿拉伯半岛电视台在报道中强调,中国支持的是尊重国际规则、尊重国家主权的世界秩序,反对帝国主义的霸权和干预;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和平交往,为动荡不安的全球局势带来了“定心丸”。

 

最近、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北京冬奥会。王毅在记者会上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不仅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世界的成功;不仅是体育的胜利,更是团结的胜利。”


2022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为外媒记者举手提问。图源:视觉中国


全国两会上传递出的信息显示,中国迄今已经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1亿剂疫苗,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此外,中国企业同多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联合生产疫苗协议,年产能超过10亿剂。

 

美联社报道指出,辉瑞和莫德纳等公司生产的疫苗价格昂贵,只有富裕国家才能承受。此外,欧美疫苗生产商的交货速度远远滞后于预期,而中国疫苗却如同“及时雨”,为饱受疫情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重申,中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中国会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契机,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对国企、民企、外企一视同仁,继续把中国打造成全球外商投资的热土。



中方致力和平解决俄乌冲突 

塔斯社关注到,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强调,关于乌克兰局势,中方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中方愿意和国际社会一道为重返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此前,大多数境外媒体在前瞻和解读两会相关内容时,都提到了仍在不断发酵的俄乌冲突。世界期待看到中国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关键议题上的回应。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称,中国局部地区2021年曾遭遇煤电短缺,全球能源危机又因俄乌战争加剧。中国国家领导人3月5日要求,在减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家新加坡媒体也关注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有关粮食安全的表态,报道称,胡祖才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做好粮食保供稳价,稳定稻谷、小麦等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粮食量足价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美国《纽约时报》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直接提及俄乌冲突。它将此解读为,中国正努力将全球对战争的焦虑情绪抛开。报道称,5.5%的经济增长目标将今年中国经济设定在稳步发展的道路上,其中暗含的信号是,“中国能够经受住欧洲的动荡”。

 

路透社在报道中援引美国花旗银行集团分析师的观点表示,随着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俄乌冲突将削弱全球经济增长,但中国推动经济稳定的努力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冲击。

 

中国科技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多家外媒看来,中国近年来的科技发展,不仅提升了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更为其他国家带来利好。路透社介绍,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此外,还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了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的话说,过去一年,科技工作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

 

巴基斯坦《乌尔都观点报》也盛赞中国5G发展,并关注到“5G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科技发展的成果还将裨益世界。肯尼亚主流广播电台Capital FM分析认为,中国将在寻求征服新的科技前沿、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创新水平。当然,这些技术不仅会在中国使用,还会在有在建中国项目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部署。

 

报道强调,“实际上,强大的中国对每个人都有益处。就犹如一座果园,时令正好,可以采摘果实,为许多人补充营养。”


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人民日报海外网、参考消息网等



END



整       合|马子倩
编       辑|刘俞希
校       审|曹    竞
值班编委|徐兴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