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圈所小白律师到企业“头秃小领导”——二十年老法师不得不说的心路历程
编者注:本期被采访对象是一名已经有十多年工作经验(对不起没有二十年,我只是为了点击率,但来都来了!看完文章吧!!),目前在金融机构担任团队管理职位的前律师。被采访人给我最大的感觉是“通透”:在职业发展上,被采访人对于工作方法论的展示(比如本文末提及的“建立使用者友好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等)可以说是一语中的;而在回馈社会上,被采访人经常回母校或通过其他渠道开展职业发展公益讲座,尽全力指导年轻后辈。在和被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被采访对象的爽朗也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被采访对象可以说是我想要成为的职场女性的状态。希望本篇采访能够帮助年轻法律人改善工作方法论,并树立更加清晰的职业目标。
1. 请简要介绍您的背景。
我在上海的五院四系法学院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红圈所上海办公室工作了近三年,后跳槽到金融机构法务岗位,此后从法务岗转到前台业务岗。目前已经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经历了从“职场新鲜人”、“可以独当一面但单打独斗的社畜”到“团队领导者”的转变。
2. 您为何选择在上海发展?
我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属于大家口中的“纯土鳖”,这也是我迄今为止职业生涯里比较遗憾的一点。
就我自己的体会来看,上海的营商环境、整个社会、市民个体的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都是在国内数一(对,就是数一不是数二)的。另外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也不是一个人情社会,而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大家的界限感比较强。因此我感觉,上海是比较适合女性工作和发展的城市。
但这也造成上海特别内卷,比如像我就职的金融机构,以往可能只要求应届毕业生毕业于清北复交,但现在已经要求毕业生第一学历及后续学历都是清北复交(或者类似等级的海外院校)才可以。如果以我刚毕业时的学历和背景在现在这个形势下在上海找工作,我可能也不一定能找到特别好的职位留下来,所以某种程度上也庆幸自己入行比较早。很多年轻人可能会选择回到省会城市就业,但我觉得这方面看每个人自己的考虑。
3. 您为何选择跳槽到金融机构,而不是继续留在律所?
我在律所的时候,由于外国客户非常多,所以得配合客户的时间工作,因此加班非常严重,时间一长身体很吃不消。因此在工作两年多后,我便开始看市场上的机会,当时金融机构和律所的offer都有,但律所的offer我个人不是特别满意,而金融机构的offer综合看下来比较好,因此便接受了金融机构的offer。
后来促使我留在金融机构发展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
工作状态的改善:在律所的时候,由于全年无休standby,我经常会有种“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嘛”等类似于“行尸走肉”的感觉,但到了金融机构之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变多了,工作状态有了很大改善。
工作成就感的增加:在律所里面,作为三年级律师,虽说与一二年级相比,法律检索、电话咨询等dirty work的内容有了一定减少,但还是占据工作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没有太多见客户的机会,这让我有些窒息。而跳槽到金融机构后,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丰富度、挑战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发现行业内有很多可以学的地方。
然而,我至今仍非常感恩律所对我职业素养的培训,律所对我的职场习惯、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让我在金融机构中更加游刃有余,同时也很快获得了上司的赏识和青睐。因此,我还是坚持认为,年轻人如果想有超过同龄人的成长,必须要靠高强度的加班,在大量的工作中锤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4. 律所中的哪些业务可以跳槽到金融机构的哪些岗位,能否给我们大致划分几个类别,或举几个例子?
我指的金融机构是持牌金融机构,具体包括银保监会、证监会监管的银行、券商、基金、信托、期货公司等,不包括第三方理财、P2P、互联网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中各领域、各类别的业务都有。比如说,在银行内,有零售业务条线(主要针对自然人客户,比如个人储蓄、理财),资金业务条线(包括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
但一般来说,可以将金融机构分成前台、中台、后台三部分。前台作为资金业务条线、资产业务条线,主要是寻找资金或投资标的,承担各种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的部门。中台主要是合规、风控等部门。后台主要是运营、财务、行政等。需要法律专业的岗位一般在中台。前台业务部门也可能需要法律背景的人员,大家有兴趣去金融机构的话,可以去你心仪的机构,看一下不同部门的招人需求,以此来调整求职意向。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可以邀请一下不同行业、金融机构/律所、岗位的几位职业女性,来给大家做一次专访或者直播。(编者:想听的朋友们欢迎通过公众号留言打call!!)
5. 您提到女性在职场上不可避免会遇到“母职惩罚”的问题,因此在面试中展现一个完整清晰的职业规划相当重要。什么样的规划算是一个完整清晰的职业规划?
女性在职场上很不容易,我当年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外地女生在上海求职,也时常自嘲自己是“三等公民”,但这并不妨碍我拿到好几个offer。我觉得与其说是在面试中展现清晰的职业规划,倒不如说是在面试中真诚地展现自己的想法。
关于女性就业问题:我一直觉得比较遗憾的一件事,就是很多女生在学校非常优秀,但她们的优秀往往止步于恋爱或者结婚。而男性在进入社会之后却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对性别的不同期待甚至潜移默化的“教育”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但我仍然认为对于女性而言,还是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生存和竞争力的事情上。在面试中被问到生育问题时,我也会坦然表示,自己来公司是因为岗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希望在工作中创造价值,并且自己目前的阶段也没能力为新生命负责。
关于职业规划的展示:我一直认为写作是最高级别的社交,写作可以向所有人展示你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论,好的文章能够极大提高你的行业竞争力和知名度。在展示自己的职业规划时,我不会说几年内会做到哪个具体职位(因为这取决于行业赛道、行业发展情况等),而是说要在几年内成为行业上某某领域的专家。这时候,我以往写过的专业文章都可以为我提到的职业规划予以佐证。
现在我已经是资深职场人士,也有了一些能力向年轻人进行更多的提醒。我会经常回母校进行职业发展讲座。我认为对于职业发展的黄金时间就那么几年,需要好好把握。而对于女性而言,每个女生首先都是人,其次才是女人,是人就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因此,在别人询问我关于一些职业发展问题时,我会先问对方,你觉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对于不同事情的顺位也不一样。关键还是独立思考,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其次,也希望职场女性之间能够相互帮助,让更多年轻的职场女性能够在职场上充分发挥潜能。
在此,真诚地向所有女性呼吁:请一定往上走,千万别回头。无论你是什么年龄、职业、地域、学历,只要有人身自由、意识清醒,都应当时刻以提高自己为己任,多读书,多思考,多交友,多锻炼,勇敢、积极、充满热情地生活学习,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去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编者:起立,鼓掌!!)
6. 职场女性面对“母职惩罚”时应如何克服?比如想要得到机构的管理职位,除了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外,要做出哪些努力和准备?
如前所述,有清晰、明确的想法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身体好,其中包括心理健康和体格健康。我一直认为心态在职业发展中是很重要的,要时刻保持一个“不是很受挫”的心态之中,即虽然偶尔会受到打击,但同时也有很多正向反馈,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建立一个好的心态需要提高自己的行业技能,并且也要多和不同的人交流,并且尽己所能回馈社会(比如稍资深之后可以给后辈做一些公益演讲或者指导)。
我认为“母职惩罚”无法克服,只能面对。面对的办法就是真诚地和面试官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做到行动和表达相统一。是选择结婚生育,还是专注事业,都是个人选择,但如果出现在面试中的表达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完全相反的话,不仅仅损害自己的职业声誉,也伤害了其他职场女性在职场发展的机会。
7. 您曾经提到虽说没有绝对稳定的行业,但在择业时还是要考虑行业和宏观经济,您认为目前的法律业务中,哪些领域可能需要谨慎,哪些领域可能前景相对较好?
首先,我还是认为没有稳定发展的行业,只有稳定的人。因此,行业发展好和个人发展好并无必然联系。但如果大家在择业的时候希望把行业发展前景考虑在内的话,可以多看产业目录,其中鼓励类的,一般是国家比较支持的产业,另外也可以看一下科创板中目前哪些企业行情比较好。反之,如果是产业目录中的限制类产业,或者目前政策壁垒比较多的话,可能就需要谨慎。
8. 您有哪些建议或者感悟想分享给刚毕业的年轻法律人?
年轻人通常对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要干什么都不是特别清楚。因此,我想给年轻人分享关于年轻人快速融入社会的三点体会:
第一,要建立使用者友好意识,把所有人当成你的客户。
什么叫“把所有人当客户”?就是你完成一项工作、出一份合同的时候要去想:谁会看到这份东西?Ta会关注什么?我用哪些方式可以让ta最快速地获得并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所有人都是你的客户,老板,同事,下属,客户,都是你的服务对象,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举个例子,今天你作为初级律师要出具一份memo。那这份memo根据受众不同,需要有三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给客户的。对于客户而言,客户大多不是法学科班出身,并不关心繁文缛节的法律规定,你要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ta:事实与问题、法律风险、相应后果与法律建议,其余多余的话不要讲。
第二个版本是给senior律师的。除了前述给客户的memo涵盖的部分之外,你还要告诉ta得出前述结论的理论依据、推导过程与实证案例。比如所依据的法律层级、颁布时间、颁布机构、是否有司法判例等;是否电话咨询了主管机构,回复如何,等等。
第三个版本是给合伙人或者整个team的。你要去想,合伙人ta最需要什么?合伙人的需求不仅是完成特定某项工作,更是将团队的效率提高。因此给合伙人的memo,我会在第二个版本的基础上,将可以作为团队资源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比如电话咨询,可以细节到电话的具体时间、接电话工作人员的姓氏及性别、工作人员是否好说话等,以便将该电话咨询作为团队处理以后类似项目的有用材料。
第二,放下你高傲的玻璃心,尽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
作为应届毕业生,建议大家时刻记得学校和公司是不一样的地方。在学校,你付学校钱,学校有义务教给你东西;但在公司,是老板花钱请你来给公司做事情,因此在公司,没有人会和蔼可亲、时刻耳提面命又免费“手把手”地教你东西。
因此,作为90后,工作上一定要多主动、多总结,得过且过只会消磨别人对你的耐性和信任。我刚入行的时候英文邮件写的比较差,被senior吐槽我的邮件表达很Chinglish。我当时就很着急,于是就问带我的senior要了几封长邮件,但这还是有限的。后来,我发现老板有个习惯,就是手动批改纸质版邮件,单面打印且批改好的邮件会被放到回收篓里继续二次利用。因为邮件没有被第一时间粉碎掉而是放在回收篓里面,就意味着邮件不涉密,就可以捡过来看。于是,等人不多的时候,我就去回收篓里面翻老板改过的邮件学习,后来被人发现并获得“捡垃圾小王子”的称号。在捡破烂半年后,我的英文邮件基本过关,这件事也算是我“偷师”路上的一个花絮。
第三,时刻做好心态归零,工作不归零的准备。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工作久了后往往会产生一种幻觉,就是觉得自己多么多么厉害,就很容易把平台的分量当成自己的能力,平台越大可能越容易产生这种幻觉。
这种想法不仅年轻人有,资深人士也会有。比如说就职于一个业内非常知名的机构,拿到一个不错的title,就很容易产生自己很厉害的错觉。刚毕业时,我见到过那种“把平台当能力”、但除了现在单位压根没别人要他的“老前辈”。所以这么多年来,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一定要想办法检验自己在市场、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要时刻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否有做实事,自己的工作能力究竟有无进步,自己是否和市场脱节。
所以,我从工作第三年开始,每半年更新一次简历,如果你在更新简历的时候发现这半年里面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经历可以写,就意味着这半年内没有做太多有价值的事情。另外,更新好的简历可以找猎头在市场上低调地走一圈,看看自己的简历在市场上需求、薪酬待遇等情况。这时你就可以感受到行业的最新需求和风向。总结起来,就是“不只低头赶路,也会抬头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