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美国JD回国发展路径及选择

ForLawsSake ForLawsSake 2024-07-01

本期被采访人于美国T30法学院JD毕业后入职顶尖美资所国内办公室associate职位,目前已有多年工作经验。在编者看来,本篇采访讨论了几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首先是美国JD回国内就业之后,是不是就只能在国内发展?如何保留自己跳槽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可能性?其次是在外资所升到counsel(顾问)或salaried partner(授薪合伙人)之后,升equity partner(权益合伙人)是否难上加难?到达天花板之后要如何破局?

 


本采访导读如下,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阅读兴趣选择相关问题阅读。

1. LLM、JD升学经验分享

1.1.  被采访人背景介绍
1.2.  LLM和JD之间如何选择
1.3.  LLM和JD的择校考虑

2. JD就业经验分享

2.1.  美国还是中国?谈就业地区的选择
2.2.  回国直接拿associate title如何规划
2.3.  如何保留relocate到香港、新加坡等其他城市的可能性

3. 老人的碎碎念

3.1.  职业初期我的经验和教训
3.2.  Up or out? 在外资所升到counsel或者salaried partner之后,下一步如何破局?


1. LLM、JD升学经验分享

 

1.1.  请简单介绍您的背景。

 

我在一家985法学院读本科,读完之后先去美国一T30法学院读了LLM,后来因为对美国知识产权法律感兴趣,就申请了一家知识产权法方面比较TOP的法学院的JD项目。JD毕业之后入职一美资所国内办公室的知识产权部门。工作了多年之后,relocate到了国外。

 

1.2.  您在本科毕业之后,先后读了LLM和JD。您当时出于什么考虑作出这样的升学选择?

 

在我读本科的时候,法学院里的教育还是比较象牙塔式的,缺乏一些职业规划的明确指导,我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所以,当时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在本科毕业的时候都没有一个很确定的职业规划。我当时有考虑过去公检法或律所工作,甚至面试过一个省电视台的职位。总之,是比较迷茫的。由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加上当时美国法学教育盛名在外,我就申请了美国LLM。

 

到美国读LLM之后,发现美国法学院的教学方法和当时的国内相比还是挺不一样的。我们每天都有很多reading,课程的内容也有很多需要学生结合实务思考的东西。当时我着重选了一些知识产权相关的课程,也是越学越感兴趣。我本科仅对知识产权法有了一个比较笼统的学习。相比之下,美国知识产权法的课程已经很细化了,让我学到了很多。

 

LLM的时候我成绩很不错,当时program director就问我想不想直接在本校转JD。但当时学校的主要知识产权课程我已经全部学习过了,加上当时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并不是特别热门的法律市场,于是我就开始备考LSAT。我在选JD学校的时候,主要是以学校知识产权法的排名为主,最后入读位于华盛顿特区的一所美国法学院。

 

备考LSAT的时候,我还同时在国内的红圈所实习,尽量增加一些实务经验。

 

1.3.  能否简要介绍您LLM以及JD择校时的考虑?

 

在学校选择上面,我主要考虑了两个因素——一个是知识产权法的排名,另一个是学校的地理位置(我希望能在主要法律市场的城市)。我后来就读的法学院的IP law应该是全美最好的之一,并且在华盛顿特区(以下简称为“DC”),因此非常满足我当时的需求。

 

在入读之后,我发现学校的IP law相关资源真的非常丰富,有非常多有名的教授,也有很多大律所的合伙人来我们学校做客座教授。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上过Debevoise & Plimpton一个IP大咖的课,上完之后整个人醍醐灌顶。而且DC大律所、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非常多,所以实习资源相当丰富。我认识的来自中国的JD同学很多都在世界银行实习过;DC也有大量的非盈利组织有招收实习生的需求。总之,在DC上学可以拿到一些不错的实习机会。

 

当时我也拿到了Minnesota Law的全奖。我感觉明州法律市场比较本土,就没考虑。但是,我有在明州读书的朋友,听他们说Minneapolis在中西部其实是一个蛮不错的城市,有很多的大企业(比如医药企业Medtronic美敦力、零售业的Target、Best Buy等),而且在明州的大企业很喜欢招Minnesota Law的毕业生,所以Minnesota Law的学生一般都能在州内找到不错的工作并且留下来,生活也比较舒适。

 

因此,在地区的选择上面,我感觉是如果你没有去过美国,那么可能去大城市比较保险一些,但如果你已经在某个州生活过觉得还挺不错,可以选那个州的“地头蛇”法学院读JD。但是尽量不要在一些位于小城市或者偏远城市,排名又不是很高的法学院读JD。

 

2. JD就业经验分享

 

2.1.  在JD毕业后,您出于什么考虑没有留美就业,而是回到国内?

 

我在On-Campus Interview (以下简称“OCI”)中没有找到summer associate的岗位。所以当时我自己的选择是两个:在美国入职midsize或者boutique firm,或者回亚洲。

 

关于留在美国这个选择,我自己的观点是:如果JD没有在OCI中找到summer associate的机会,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其实没有多大必要强行留在美国。

 

首先,美国midsize或boutique的收入并不会比国内更好。我毕业的时候,biglaw大概是16-17万刀年薪这个水平,而midsize或boutique是8-9万刀。但是,美国的联邦税、州税和其他保险杂费加起来非常高,当时17万刀的年薪到手也就8-9万刀样子,8-9万刀年薪税后只会更低。当然了咱们国内的税也不低,但我感觉比美国稍微好些。

 

其次是职业起步平台的问题。我自己的感觉是:一定要在某个地区的大平台起步。大平台起步能确保你后面的路不会越走越窄。比如说,当时DC及周边有非常多的boutique IP firm,但是他们主要是做IP申请业务,业务类型狭窄,没有太多大型客户。在这些律所起步的话,可能后面跳槽也只能在小律所或中型所之间跳槽,很难到大律所去了。

 

关于回亚洲这个选择,我当时主要是考虑了中国(包括香港)和新加坡。

 

首先是新加坡,实话实说,IP law其实是一个非常territorial的业务,就我自己在新加坡求职的经验上看,如果不是新加坡的本地律师,那么在新加坡找初级律师的工作会很难。我当时也有投公司法、资本市场领域的工作,但是我简历上面从实习、上课、论文全部都是IP相关,人家一看就知道我兴趣不在其它业务领域,所以没有太多机会。

 

而在国内(包括香港)的求职,我当时是两条路,首先是自己的networking,其次是投Chambers榜单上IP Law排名高的律所。在国内的求职还是非常顺利的,正如前面所说,我的所有学习和实习经历都是和IP相关的,一看就知道对IP非常热爱,所以我基本上投了简历都能拿到面试机会。最后我拿到了好几个offer,有红圈所,有外资所,在地理位置上有内地也有香港。

 

我当时在两个外资所的机会上纠结了一下,一个base在香港,一个base在内地。Base在香港的岗位薪水更高,但是我了解了一下工作内容,发现这个岗位主要做的是中国内地的业务,但因为base在香港,所以相当于“隔了一层”。而base在内地的这个岗位既能直接做中国的业务,也有很多跨境的业务。于是我便选择了base在内地的美资所岗位。

 

在工作了几年之后,我越发觉得当时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JD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很有名也很优秀的美资所,确实让我打下了非常好的职业基础。举例来说,我们平时合作的法务团队很多都有非常好的律所执业经验,大家合作起来事半功倍。

 

总之,我觉得,如果一开始在一个大平台打下好基础的话,后面无论是在律所,还是企业,都会有很不错的发展。而在我后续的工作中,因为第一家律所的名气很大,名声很好,我感觉这段工作经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比较认可的。

 

2.2. 在JD毕业后,您顺利拿到某顶尖美资所的知识产权部门上海办公室Associate的职位,从您的经验看,美国JD毕业的中国学生如果想要在国内的外所就业并且拿Associate的职位,需要如何规划和申请?

 

如果已经有回亚洲的想法,那么每年暑假都要利用好。从实习生做起对于建立connection非常有帮助。国内的很多外资所还是希望招美国JD的。另外,如果没有国内的法本,那么更加要找时间在国内(内外所都行)实习,因为在国内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使用中文作为法律工作的语言,早一点实习来熟悉中文法律工作环境对将来找工作以及适应都有帮助。

 

另外,最好不要纯粹为了好拿成绩而选择课程。要选自己真正有兴趣的课,哪怕这个课很难。我们招聘应届生的时候,还是会就法学院时期的课程提些问题的。如果你选择了和律所业务相关的课程,且能表达出你的兴趣和见解,对面试是相当加分的。

 

成绩固然很重要,但是在面试的时候,我们更看重面试者每段经历选择的原因,比如为什么做这份实习,为什么选这门课程。我们曾经面试过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实习看上去很光鲜,但是问ta为什么选这个实习,为什么选这个课,从中学习到什么,对方完全说不上来,感觉就是为了刷简历而刷简历。这样情况在面试中基本上是会被否决的。

 

2.3. 从您的经验上看,美国JD如果在国内就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跳槽到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可能性有多大?其中困难的点在哪?如果在内地工作的美国JD毕业生希望保留relocate其他城市的可能性,您认为可以作出哪些规划和准备?

 

第一是你的第一份工作平台一定要好。如果你想尝试更多地方,那就要选大平台执业,这样你的简历投到别的地区,别人好歹知道你这个律所,也知道你的能力肯定不会差。但如果你律所的知名度欠缺的话,可能从简历阶段就被一票否决了。此外,大律所对于工作方式的培养,以及与客户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对于后续职业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选择流通性大的领域比如说capital markets,M&A这种,外资所的北京上海香港办公室的工作内容不会有特别大的区别。我所从事的IP属于比较territorial的领域(因为各个国家的知产法律不同,注册管理也是各国分离的),这种情况想要跳到一个新国家可能要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机遇,比如某个办公室正想开拓一下中国业务,恰好需要有一个中国背景的人,或者说他们中国背景的律师刚好跳槽了因此有了一个空缺,这样才有机会。

 

3. 老人的碎碎念

 

3.1. 在您的升学和就业的选择中,您认为自己踩过比较大的坑是什么?是否有一些您后悔没有及早做的事情?

 

太大的坑我倒是没有踩过,但是经验教训是有一些的,在这边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职业规划要做好。你们这一代的小朋友可能好很多了,包括我自己面试上看到很多同学在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挖掘自己的职业兴趣,后面也逐渐在这方面积累经验。现在的同学如果还没有职业规划意识,那相比你的同龄人在求职上可能就有比较大的劣势。

 

职业规划并不是有一个僵化的目标,比如说我在某个时间段就要确定自己要做什么(这样除了让你更焦虑之外并不能帮你找到自己的兴趣)。我觉得职业规划的前提是,你要对更多的业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时候你需要尽早地找不同执业领域的律师多聊,尽可能多学习和实习。也许在了解的过程中你就发现自己的兴趣了。比如我就是选修了一门知识产权法之后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知产。当时的这种喜欢可能很天真,但是这种喜欢是支撑后面很多努力的前提。

           

第二是沟通能力的培养。我觉得美国法学院一个比较好的事情,就是你入学的第一天,大家就说你要networking,你要竞争。虽然这样很残酷,但是在networking的过程中培养了我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我之前看过《令人心动的offer》,其中有一集是律师交待实习生今天之内交一个memo,但是没有实习生问律师这个memo具体的deadline是几点钟,也没有实习生在写了一半之后有问题问律师。我工作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时上级律师的指示也不是那么面面俱到,有的同学不好意思问问题和沟通,最后的工作成果就容易跑偏。其实在律师行业沟通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害怕沟通。

 

第三是行业动态的关注。现在有很多渠道能听说什么领域比较热门,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去了解这个领域为什么会成为热门领域,这个领域目前是否还是热门领域,目前这个领域的法律行业生态具体是怎样的。某些领域太新,没有太多真正做这个领域的团队,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有的领域可能因为政策的调整,业务量会马上缩减。所以对于行业动态,一定要多关注和深挖。

 

3.2. 我听说在外资所升到counsel或者salaried partner之后,很可能就会遇到职业天花板,您怎么看呢?

 

我还没经历这个阶段,我只能根据我自己认识的人和我自己的体会谈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首先,在外资所到了counsel以上确实是非常难走的。比如说在法律市场已经非常成熟的美国,因为律所“up or out”制度的原因,一些律师在执业八到九年之后可能就非常知趣地离职了。很多律师会去一些规模更小的律所,这时候这个律师的专业知识和之前的工作经历可能会在小所拉客户的时候起到一定的背书作用。或者说,这个律师也可能自己开一个律所,利用自己积累的人脉做一些案子。去企业的也有。在比较成熟的法律市场,这种循环或者换血已经发生了十好几回了。

 

而在国内,我们的法律市场算是刚刚发展起来,现在正是第一波(或者是第二波)换血的时候。就我自己目前看到的情况,在外资所中国办公室成长起来的这一批律师确实面临着一些职业困境。因为在外资所中国办公室的很多业务,都是国外的办公室直接介绍过来的,你很难绕过国外的联系人直接拉到这些外国客户,反之,外国客户也很难直接转化成你的客户。所以即便是升了合伙人,你接到的业务也要给国外的介绍人很高比例的提成,国外合伙人掌握客户关系,而自己则仅仅是承担大部分的工作。

 

反之,如果你要把国内的大客户介绍给国外那边,你来做抽成的合伙人,也比较困难。因为很多国内大企业他们在国外有非常好的法务,他们的法务团队可以直接联系外国律师。其次他们也可以通过他们合作的内资所来联系外国律所。

 

我目前看到的比较成功的外资所中国办公室律师变成equity partner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 挖掘一些比较新的法律业务,比如之前已经火过一波的data privacy,antitrust等领域,我们的法律市场还很新,所以还能挖掘一些新的客户需求。

  • 因为更资深的equity partner出于某种原因要离开,把自己的客户关系留下来。

  • 因为自己的沟通能力、业务能力等都非常强,靠做业务impress到了一些客户。

 

但总体来说,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市场还算比较新,可以期待一些新型业务的产生。但如果在美国,没有在大所升成合伙人的资深律师比较大的可能性就是流向一些更小的律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